刁春波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提出是因为当前的教育弄丢了学生的“幸福”,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非常恐怖和厌烦,学习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当前教育本身,缺乏探索和启蒙,缺乏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存在着很多问题。高效课堂模式的提出,似乎找了改变目前现状的方式方法,成为了众多教育者继新课程改革之后,又一个课堂教学的法宝,在中小学范围内,迅速被学习,被推广普及,杜郎口等成功的例子成为高效课堂模式最有利的宣传手段。
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要以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代替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我们更要静下心,细致地思考研究其中的问题,不应该全盘的否定或者全盘的肯定。教育改革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有病乱投医,再好的良药也不能包治百病。当前的高效课堂模式推广,在普及上似乎有些操之过急,教育者们有些急于求成。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都不可能不分学龄、不分学科、不分学时、不分教师学生的具体状况等因素,做到完全适用。在高等师范院校要普及高效课堂模式,更需要教育者们深入的思考研究。
高效课堂倡导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对学、群学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小学实施的效果非常好,随着学龄段的提升,效率递减。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征,高等教育学龄段的学生,在各方面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对知识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教育者对学生的培养是有针对性,要么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面,要么提高某项操作技能。作为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小学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学科知识体系的健全,以及教师基本功的技能训练。要靠小组为单位的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困难。
师范院校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有着这一时期独特的心理特性,在对学、群学,包括展示上都存在着被动配合的因素。而且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强迫性地进行合作学习,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因为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学,课程设置有自己的特点,完全不同于小学、初中,每个学科的学习时间,课时安排都不相同,不分学科,不分学时,统一性的普及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存在很多问题,普及起来存在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例如:科普课程,4年级开课,2学期课程,每周一节课,共30节课左右,用一本高校的辅助教材,如果采用高效课堂模式,教师每节课不超过10分钟的分配任务、指导点评……不符合课程本身的特征,在知识量一项上,就存在着太多的不足,至于导学案的设计和统一印发,也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高校课堂模式的成功基础,课前学生的提前学习是必须的,没有课前的提前认知,收集材料,思考探究,单单靠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课堂的高效其实无从谈起。从另外一方面考虑,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后负担,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给他们时间去交流讨论,但是,课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被剥夺了,这个问题没有人去讨论、研究。高效课堂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课后的生活被传统教学模式占用也好,被大量需要预习的作业占用也好,学生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还是会认为有了更大的负担,这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学习是多途径的,如果连课后时间也把学生束缚在预习案中,这是模式的成功还是失败?
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已经成年,有自己的独立时间,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有知识之外更多需要去认知,去学习的方面。如果普及高效课堂模式,真正要达到效果,一天六节课的预习案,学生认真完成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不认真完成,预习案、导学案等高效课堂模式的主力法宝,又能发挥几层的效果,都使得在师范院校普及高效课堂模式有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高效课堂模式的成功与失败,必然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最终的升学率及每学期的考试分数是重要标准之一,我们能看到杜郎口等学校考试分数的辉煌,却没看到学生连吃饭时候都捧着书本苦读的付出。
师范院校可能是很多学生的最后一个学府,我们没有升学的压力,毕业后将走向社会,针对高效课堂模式,制定一套适当的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课堂分小组、个人的加分,最终如何体现,仅仅靠期末成绩的体现,对师范院校学生的约束力及吸引力有多大?
评价体系不健全,盲目地普及开展,最终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很多事情事倍功半,出发点是好的,执行后发现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小学、幼儿师资人才,分数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高效课堂模式在某些小学、中学取得成功的经验,是否能完全适用于高校,值得认真的思考。培养目标不同,普及相同的课堂模式,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每一种新事物的推广普及都会存在着很多困难,用一种模式代替另外一种模式,即便是情况近似,如果学生的差异,也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作为高校的师范院校,在普及中小学尚在试验阶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存在种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的确出了一些状况,教育者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师范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学校,更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
高效课堂模式在中小学尚处于试验阶段,作为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借鉴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是听几节课,外出学习几次,就全盘吸收,大规模普及。可以采用实验班和对比班不同模式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时间的试验,寻找出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试验期间,要客观、综合地评价数据结论,否则容易误入歧途。例如:试验中,实验班各项的数据都很优异,对比班相对差很多,认为试验成功,结论可以普及应用。但是经过五年的不用教学模式的培养,发现对比班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更能适应社会,更成熟,发展得更好。教师们都认为光心理年龄一项,对比班平均高于实验班 2至3岁。试验到底成功还是失败,值得思考和客观分析。
试验阶段的设置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五年时间,不同课堂模式培养下的学生,真正走入社会的综合表现,也应该成为师范院校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标准。
师范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小学、幼儿师资,在中小学大力普及推广高效课堂模式的情况下,有些学科非常有必要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教法课。即便是高效课堂模式还不能完全适用于我们的课程标准,也应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接触、体会、思考这种教学模式,毕业后进入课堂时候,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好地去应用高效课堂模式完成教学,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祖国栋梁。
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走上讲台,才开始明白,原来现在教学是这样的,才发现在校期间学的很多教育教学内容都无法应用,或者已经过时。
无论是高效课堂模式或者传统教学模式,在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候,和平时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原因不仅仅是教师重视,精心准备,学生方面的表现也是和平时不相同的。一个班级,每学期的公开课平均也就是1节课,大家都能全力以赴地去对待。而对于每天6节课,一学期540节左右的课程,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要看学生在漫长的学期中的表现,这才更有说服力。
要注重考查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高效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目前学生学习效率差别有多少,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能够因材施教,全面得到发展,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高效标准。
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和小学的评价体系,师范学校和中小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高效课堂模式即便是在中小学已经相当成功,高校在借鉴其经验的时候仍然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因为评价体系不同,会造成成功的相对性。
首先,作为课堂学生表现评价标准的各种加分制度,在高校,最终的分数如何落实为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有激励性的奖励,高校的一个期末成绩加分远远达不到中小学的效果。
其次,评价标准应该分层次。小组内成员的个体差异,大家的分数均等,本身违反教育的公平性。教学中的导学案、评价体系中的小组加分等,在师范院校中应考虑结合传统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加入分层次评价标准,而不是具体的多少分。
再次,各学科之间的评价标准应该相对平衡。评价体系中各学科评价标准的协调分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各学科评价标准如何达到相对的平衡。
总之,评价体系是一个模式最终的指挥棒,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提出高效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喜爱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评价成功与否,依然是看有多少学生成绩提高了多少,这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培养的是专业性人才,要体现出专业性。例如: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首先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是必须的,其次小学语文的内容应该清晰的掌握,再次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应该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应该出现语言不准确、板书不规范,小学课后题不会做,不知道该如何讲课等错误。连小学的数学题都不会解答,学会了微积分对一名师范生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教书育人,其实,育人应在教书之前,无论学生知识体系如何,如果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社会上也会成为某方面有用的人才,这和采用何种课堂模式关联并不大。
高效课堂模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真正急需要改变的,是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和观念。教师应该精心研究每一堂课的内容,选择出最适合的内容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条条框框的限制,分组、限时等,要求过多了,模式就变成了形式,是违背理念的。
总之,在中小学大力普及高效课堂模式的情况下,师范院校更应该冷静思考、分析、研究,存在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迎难而上之后,发现迷失了方向。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至于采用何种形式,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能极端地把高效课堂模式当成教育致胜的法宝。
高效课堂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要针对师范院校的特殊性,通过研究试验,制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