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三台戏——《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比较谈

2014-08-15 00:51:24薛林邦
语文天地 2014年22期
关键词:窦娥冤婚姻制度崔莺莺

薛林邦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感天动地“第一悲剧”。《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鲜明地表现出反对传统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主题,第一次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把爱情题材的戏剧创作推向了高峰。《牡丹亭》是传奇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作品。它歌颂了人世间超越生死的爱情,讴歌了火热的人性冲破冰冷的“天理”的精神。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各自的突出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戏剧中的鼎足之作。

二、人物情节——三个女人三台戏

三部作品,分别叙写了一曲令无数读者荡气回肠的社会、人生悲欢之歌,同时在戏剧文学画廊里塑造了光芒四射的女性形象。

窦娥身为寒门之女,因替父抵债做了童养媳,不幸夫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又遭无赖陷害,为救婆婆于杖下而被昏官屈打成招,蒙冤被斩。死前她以三桩誓愿感天动地,后由父亲为之伸冤昭雪。在她身上,有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又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刚强性格和对黑暗势力强烈的反抗精神。崔莺莺身为相国之女、性格善良,知书达礼,与落魄书生张珙相知相爱。面对老夫人的违约赖婚,她针锋相对,大胆反抗,与心上人私结夫妻,并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如愿与张生结成眷属。她公然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传统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中为数不多的胜利者之一。杜丽娘同为官宦闺秀,因思念梦中佳人柳梦梅一病不起,灵魂与心上人幽会。后来终于起死回生,并在柳梦梅金榜题名后与之团圆。杜丽娘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性。她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她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求受到传统礼教的巨大压抑。她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是一个誓死冲破“天理”,追求人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三、性格特征——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三位女性身上,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反抗精神,但反抗特点却不相同。

在《窦娥冤》中,由于当时社会矛盾异常激烈的特殊性,关汉卿在赋予作品中人物反抗精神的同时,更多地把矛头指向腐朽的吏治。加之窦娥处于被压迫的社会底层,并深受迫害和欺辱,因而在她的性格表现上更为直接,反抗也更加强烈。崔莺莺和杜丽娘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但因经历的差异,也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行动。相比之下,崔莺莺觉醒得更早一些,反抗行为也更为直露。她轻功名,重感情,对爱情的渴望不仅溢于言表,而且付诸行动。杜丽娘的觉醒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表现得也较为含蓄。虽然也同样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她的奋斗历程要坎坷得多。

四、语言艺术——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部作品在语言艺术上也各具特点。《窦娥冤》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剧中曲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并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曲中语言直白,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很少有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具有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典雅,含蓄工丽,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富于意境美。曲词委婉隽永,多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并且善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形成诗化语言。

《牡丹亭》的语言更具小说特色。作者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运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出具有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文化修养的杜丽娘和丫鬟春香两个形象。再加之典型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作品体现出更为浓厚的文学意味。

总之,三部剧作的语言风格虽各不相同,却都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塑造出三位性格迥异而又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窦娥冤婚姻制度崔莺莺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戏剧之家(2022年16期)2022-11-13 04:53:40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创造(2020年11期)2020-03-19 02:09:28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环球人物(2018年4期)2018-03-10 22:34:49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牡丹(2016年15期)2016-12-26 13:06:30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50:10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