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娟
在各种研讨课、交流课中,我们常常观摩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难觅踪影。在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往往上得很单薄,而第二课时常常是“发胖式”的教学。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当是互补关系,好的教学,应当让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得益彰。
教学不宜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的语句段落都是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全文做逐词逐句的肢解和分析。语文教学应抓住最有价值的部分展开。《孔子游春》一课,可以选取“赏景”、“论水”、“言志”等核心内容,其它部分点到为止即可。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与文本、教师、编者进行一番对话,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升华情感,领悟方法,习得语言,发展素养。
巧妙地构建话题,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好的话题,就为教学搭建好的框架,教学就会有明晰的线索。话题的构建,因文而异,可以凭借文本内容,以人物形象的探究、故事的发展为线索,也可以借助与课文相关的因素。
借助文本内容构建话题。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设计的话题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主问题虽然未明确提出,但教学却无时无刻不围绕着这个主问题展开。在把握老人形象的同时,重点让学生体会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借助相关内容构建话题。《孔子游春》讲述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边浏览、赏景、论水、言志,此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感受和理解君子的品格。
第一次教学,我重点处理赏景和论水这两部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部分的教学容易出彩。赏景部分内容美、语言形式美,可以用来进行写景的练笔。孔子论水部分意味深长,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学这一部分,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课上完后,感觉教学缺乏贯穿始终的线索,有些环节显得莫名其妙。
第二次教学,我把教学定位于依托课文重点语段,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进而感受和理解君子的品格,把握孔子作为一位老师的伟大形象。这一课教学话题的构建,从孔子的身份谈起。孔子循循善诱,采用独特的情境式教学以及言传身教的方法教育弟子。他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就成了教学的线索。首先,抓住文中的词句明确孔子的身份。老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孔子的课堂在哪里,引出赏景一段的教学。比较孔子的课堂与当今的课堂的不同之处,接着,探究孔子和弟子们上课的“教科书”是什么,引出论水一节的教学。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看出深奥的道理,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样,三部分的教学就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圆融的结构,孔子循循善诱的形象深入人心。
教学应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当引导学生正解、流利地朗读课文,让每个学生过好初读关,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教学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提出遇到的问题,了解教学的起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下功夫,更多地从段落、篇章等方面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在课文朗读过程中,穿插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既省时高效,又扎实自然。
第一课时在完成初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文章内容等任务之后,也可以处理一些与第二课时话题相关度不大的内容。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作者两处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如果把两处都放在第二课时,可能会造成容量过大。那么,就可以把文章中第一次描写天游峰的段落提出来先学。
《孔子游春》中泗水河畔赏春景的描写非常优美,是不可多得的仿写资源。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些句式写话。很多教师会对文中子路和颜回的形象进行探究,其实他们的性格如何与课文关系不大,容易打乱教学的线索,可以不探究,如果非要探究,放在第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总之,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应有通盘的考虑。要处理好第一课时与第二课的关系,使课时与课时有机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