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的策略探索

2014-08-15 00:51王海鹰
语文天地 2014年36期
关键词:习作文章作文

王海鹰

素质教育提出的五个“学会”,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通过作文,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的说法。

一、真诚待人,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

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学生在习作中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并能通过作文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唯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唯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如果作文时让学生去说没有真实体验的大话、空话、套话,甚至说假话,那么产生的习作肯定是空洞无味的。从人文性的角度看,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这样的文章“立意”愈高,反映的人格愈低。教师只有引导教育学生胸怀一颗诚挚的心,坦诚待人,用心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才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文章内容、文章构思和个性化的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好文章。

二、亲近自然,捕捉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次语文课上,教学计划是学习新课文,可刚一上课,学生们频频向窗外扭头,个个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随着他们的目光向外望去,原来是窗外飞舞的雪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明显看出,有些学生尽管在极力克制,但仍挡不住诱惑——这毕竟是一场罕见的春雪啊!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窗外是美丽的春雪,现在给十分钟时间,请大家到窗口仔细观察外面的景色,然后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来赞美它。”这时学生异常兴奋,也很感激老师,不需要任何语言要求,他们都安静而有序地走向窗口,认真地观察起来,大约十分钟后,雪渐渐小了下来,同学们自动地走向自己的座位,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有些学生伏案疾书起来,有些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就连平时最不爱举手发言、最不爱写作文的同学也举起了手,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当我指名口述时,果然一个个文采勃发,他们诗一样的语言衬托着窗外浓浓的春意,使我从心底里感到了做一个教师的欣慰和惬意。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三、走向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留心生活,采世间珍闻,人生百味,成警世佳作;博览群书,集百科知识,古今经典,写锦绣文章。写作素材,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书籍中汲取。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生发倾诉、表达的愿望。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和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去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在生活实践中,获取实践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辩能力,丰富习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有选择地介绍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精美的诗文,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通过有意评点、指导,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作品的魅力,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真实到习作素材的升华。

要表达真情实感,也要表现创造想象,前者是形象思维的结晶,后者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二者都是学生特质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思维的创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出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在习作中反映学生的想象世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并能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形成创新人格,促进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
习作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