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花
(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吉林 敦化 133700)
古人说:“立学以读书为本”,足见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既能够巩固课内语文知识,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能够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个人修养与内涵,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下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现就如何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谈几点认识。
兴趣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在开展课外阅读伊始,教师要学会抛砖引玉,多推荐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片段,如《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等,多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听故事、观看电视剧、动画片等方式而有一定了解的作品,将这类作品在阅读课上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先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并获得认同感,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身临其境时,教师再巧妙地引导学生,例如可以说“原著与电视剧的剧情并不完全一致,老师个人认为原著对这一段情节的描述更好,更引人入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原文揣摩其中的奥妙”,再例如“除了《丑小鸭》之外,在这本童话集中老师还比较喜欢《海的女儿》,下节课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开启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最讲究因材施教,六年之中小学生的成长十分迅速,因此,指导课外阅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变化。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不适宜推荐给孩子们文字复杂、情节冗长的作品,以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童话等为主,阅读的书籍最好是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同时还应当有拼音标识,学生每天的阅读量也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产生厌烦感,对低年级的学生优先培养的是课外阅读的习惯。中年级既是学生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情感观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年级学生,除了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要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多推荐科普类、寓言、伟人传记等,比低年级时更关注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动态变化,通过课外阅读启迪他们的心智,使孩子们逐渐适应课外阅读。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分析判断以及想象力,可以畅游中外名著、小说、散文等形式的作品,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也可涉猎浅显的文言文,通过查询工具书来解决难懂的字词,反复揣摩重点语句,感悟文字传达的中心思想内涵,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课外阅读。
由于课外阅读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效果的内隐性等特点,对于课外阅读,家长和学生们起初会不知从何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外阅读与日常语文教学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班级开展每月一次古诗词的朗诵比赛,使得学生对中华古诗词的领悟得以内化,由学生内部进行点评讨论,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再例如,每天抽出晨读、午读或者是暮读的5至10分钟,由一名学生演讲一段课外阅读,演讲的内容既可以是一则幽默诙谐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一首诗词及释义,还可以是耐人寻味的寓言警示,题材不限,另一方面,其他学生每周要上交一则字数不限的听后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以及语文写作。另外,还可以通过编写手抄报,成语接龙、作文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参与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带动学生课外阅读。
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的阅读范围变得更加宽泛,又能够使教师掌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侧面了解他们看了什么、关注什么、喜欢什么,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目标和方法,既浪费宝贵的时间,收效也甚微。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读书,他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埋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读书,教授发现爱迪生如此热爱读书,就细心地观察了他一阵子,却发现爱迪生阅读毫无目的与计划,看到什么就读什么,于是,教授告诉爱迪生热爱读书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他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爱迪生听从了教授的话,从此以后开始有计划性地读书,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外阅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还启示我们,不仅要喜欢阅读,而且要善于阅读。下面浅谈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仅供参考:
速读是指阅读时不发音、不辨读,一目多行地“快速扫描”文章,其目的是通过快速读取文章,在最短的时间内粗略掌握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同时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看新闻、读书报等。常用速读法,可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指导学生练习速读时,练习者要先学会抓住重点段落,利用好段首、段尾掌握每段主旨。学生练习之初应循序渐进,先练习一目一行,即每次扫读一行文字,熟练后再逐步增加一次扫读的字数。速读不但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能锻炼学生提取句子和段落中关键字、词的能力,反复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这世上的好书、好作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不但题材各异,阅读量也千差万别,对阅读量偏大的作品,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抓住重点,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元代学者程端礼对于精读有过比较全面的总结,他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意思是指阅读时要按字、句、章逐步攻克,表述的是一套由点画线,再由线图面的三段阅读法则。指导学生练习精读,应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情境,在词、句、段、篇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学习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练习初期,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字词典、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查询生僻字、难懂的词以及没有掌握的名人名言、轶事等,这样的方法不但能使学生透彻地领悟文章主旨,融会贯通,还能扩展知识面。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细化阅读,加深记忆,采用摘录与批注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摘录是指阅读时将文章中精妙的词、句、段抄记下来,以供观摩借鉴,方便读者写作时灵活运用。摘录是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给养。指导学生进行摘录时,应单独做笔记记录,同时标注好摘录文字的类别、出处、摘录时间等,以备查询。
批注是将文章中的重难点、喜欢的句子标记下来,方便读者进一步求解,或者揣摩,是读者与作者间一次无声的交流,这种阅读的方法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又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学生练习批注,既可以是简单的标注,也可以附加思考的点点思绪,甚至可以是幽默诙谐的吐槽,只要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都可以作为批注进行记录。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没有诸多束缚,正是孩子们所擅长的,对他们更具吸引力。阅读的深层次提高,是需要这种互动的,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正是这个道理。
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们开始学习规范的读后感写作,但很多学生对读后感、观后感写作不得其法、闻之怯怯,甚至对阅读产生了厌烦感,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由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走马观花,思考时蜻蜓点水,与所阅读的文章没有产生共鸣。其实,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初,就可以锻炼学生读后感写作,上述提到的摘录和批注就是读后感的初级阶段。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每次进行课外阅读时,都写一个便签附在阅读的书或文章上,便签上可以记录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读者的一次遐想、一点心得体会,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时不再泛泛而读,而是真正将文字入脑、入心。日积月累见功夫,等到了三年级学习读后感写作时,只需要教孩子们读后感的基本格式、体裁结构,写作对于孩子们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总之,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应以鼓励为主,对课外阅读的开发要尽早开始、贯彻始终。对于不善于课外阅读的学生,要讲究策略,不能施压逼迫,一是通过已掌握窍门的学生带动,二是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将阅读的好习惯保持下去。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时,应及时督导、私下交流,利用“图书墙角”掌握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态信息。每学期可以精选三至四本书,按月组织读书交流会,以圆桌讨论的模式由各小组内部交流读书心得,并形成读书笔记在班级展阅,同时还要评比、表彰各小组中的先进分子。通过集体参与、互相交流、树立典型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全体学生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