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莉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与一般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其他文本相比有其特殊性。在情节设置上,小说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更具故事性和巧合性;在形象塑造上,小说中的形象无疑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在细节描写上,小说中对情节、人物的细节刻画也更加精细,有目的性;在语言艺术上,小说更具个性化和现场化,等等。总之,小说这种文本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教学的特殊性。本文就结合《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教学来谈谈小说文本教学的“三个结合”。
小说文本的教学离不开对其主题的解读。很多教师都习惯于从文本中的具体语句分析上来进行归纳、总结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很多时候,教师忽略了小说文本主题的一个关键性解读线索,就是作者本人。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比如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生平经历、作者其他类似作品出发,往往更能接近作者写作的初衷和小说主题的本源。
比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吴敬梓。首先是从时代上来谈吴敬梓所处的历史大环境。那正是封建王朝表面繁荣、内在活力衰退即将崩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通过考八股、设科举进行笼络士人,用理学思想来愚民。其次,从吴敬梓生平经历来谈其生活的小环境。作者出于仕宦之家,按道理应该主动承担家族科举出仕的重望,但由于他年少时随其父亲到各处做官,从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本身就对官场黑暗有了一定认识,再加上他父亲去世后,家族内部,因为争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变故之后,作者无心做官,同时,也对虚伪的人际关系深感厌恶,更加无意进取功名。甚至不顾安徽巡抚推荐他参加博学洪词考试,装病不去,宁可家产卖尽,过着清贫的生活。结合对作者所处时代及生平经历的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明白小说中对范进中举后的种种丑态,特别是其周围人前后不一的表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即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是觉得小说中人物的可笑与虚伪了。
小说的作者也是作为一位社会人而存在,其思想意识必然受到所处的时代、环境及自身经历影响,在其小说作品中进行客观呈现自然也是可想而知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小说文本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本身来解读小说的主题,以此更加深刻地审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文本呈现的深刻思想。
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情节,而具体的细节则是情节中更能让人把握故事走向、形象特征的关键所在。对小说细节的把握,主要是通过分析情节中的特定环境描写,人物的特征性中的外貌神态、特定动作、个性化语言、独特的心理特征等来进行研究,从而领会作者塑造人物的具体意图,同时要注意“二分法”,辩证分析人物。
如对胡屠户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小说中对其细节刻画非常多。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进行处理的。首先是要求所有学生在文中分别找出其语言、动作、神态及范进中举前后不一的表现细节。接着要求学生就其中感慨最深的细节进行解读,其他同学补充。最后分别按照以上几个分类来归纳概括胡屠户的形象特征。比如,语言方面,辱骂自己女婿是“现世宝”、“穷鬼”,长得“尖嘴猴腮”,想中举是“癞蛤蟆想食天鹅肉”,能中秀才,是因为他“积了德”,“带挈”出的,絮絮叨叨教导范进做人的道理,免得“惹人笑话”,对其他中举的张老爷等,就是“文曲星”下凡,“一个个方面大耳”。结果范进中举后,他又称赞女婿厉害,自己“认得人”,语言尖酸刻薄、粗鄙不堪、嫌贫爱富、庸俗势利。动作上,喜欢在自己女婿一家面前摆谱,大摇大摆地道贺中了秀才,明着是道贺,实质是嘲笑,“吃的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举止粗鲁。等范进中举后,立马“备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道贺”、“一路低头替范进把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势利市侩。范进给他钱时,一边说“不要”,一边却攥得紧紧的,虚伪贪婪本性十足。通过这样的分析,胡屠户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就出来了。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胡屠户本身并无其他恶行,毕竟对自己的女婿、女儿还是有一定的照顾,在市侩势利的一面外,也有人性的一面。
在小说文本教学中,只有对细节进行科学、合理、辩证地分析,才能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灵动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沉浸到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欣赏中去。如果教师仅仅概念性的用几个词语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而不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进行印证,那么这个形象本身的意义就没有能够挖掘出来,就只能是一种苍白的、薄弱的概括。在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抽出人物形象前后发生变化的细节,找到人物面对具体事件时的个性细节,认真分析其变化和显具特征的原因所在、意义所在。
写作手法是小说实现写作意图的重中之重。往往不同的手法其呈现出的写作角度、思想内涵也不一样。可以说,对小说写作手法的分析,是小说文本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
比如《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中,其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就是讽刺。作为一篇社会讽刺小说,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处境描写,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小说中作者讽刺的三个具体方法。其一是夸张手法。比如小说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在挨了自己平日最害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个细节很离奇,也很夸张,但却显得很真实,这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极度夸张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科举制度对人戕害之深,这个疯不是人本身疯了,而是科举置人于疯狂,在思想行为上控制了读书人的体现。其二是对比手法。对胡屠户描写的对比手法,更是鲜明地呈现出其嗜钱如命、势利庸俗的市侩性格。最后是矛盾手法。范进中举后的胜利与其发疯的丑态,是一组矛盾,本身就透着强烈的讽刺。可以说,这些通过前后对比,呈现出的夸张情节、矛盾情节,都是典型的讽刺手法,极具幽默、讽刺效果。在进行分析讲解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平日观察,也运用所学讽刺手法写一个细节,学生在模仿中就初步掌握了讽刺的方法,从而更加能够深刻理解文本中作者讽刺背后的具体寓意。
在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写作手法的妙处和效果,在学习的基础上,掌握这种手法的简单运用和准确分析评价,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文本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