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红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因为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首先,信息的过多输入使学生无所适从;其次,课件的纷繁复杂让学生眼花缭乱。课堂上过多的课件“表演”分散师生太多的注意力,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真正对语文的“品悟”也逐渐消失。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课堂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实际需要以及教学内容出发,合理选择运用信息技术,使得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谐地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朗读的要求都明确提出“有感情地朗读”,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课堂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便是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在指导学生能够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呈现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通过演示画面、播放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渲染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一步步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读出情,悟出理,感受朗读带来的无穷乐趣。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五自然段,阿炳用动人心弦的音乐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抗争。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我出示一段影像资料,补充介绍了阿炳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让学生用心聆听,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尽情的释放。他们同情阿炳的遭遇,但更多是对阿炳倔强精神的钦佩,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抨击。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影像资料和音乐的渲染,能立刻把学生带入“深沉”的情境,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顺利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达到生本之间和谐对话的美好境界。
语文学什么?王尚文教授说:“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精确妥帖。”语文是读出来的,也是品出来的。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多样的言语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丰富的语言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能依托文本,抓住关键,为学生搭建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的平台,而课堂上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凸显教学重点,通过圈画关键词,品悟重点句,走进文本,促进文本情感的深入体验。这样的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品味语言会更加“有滋有味”。
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文时,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艄公的沉着勇敢,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时,找出关键语段,并适时圈画,通过我“提心吊胆”和乘客“谈笑风生”的侧面描写,来反衬出艄公的人物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文本,朗读课文也会“情由心生”,对“黄河的主人”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文本给读者呈现了丰富的语言内容和多样的表达形式,教学时,教师要能够依据文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本写了什么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将信息技术合理地引入课堂,探索语言形式,学习表达技巧,精心设计说写训练。
如课文《莫高窟》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写得很具体,作者运用了总分、过渡、呼应等方法,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同时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时,通过课件给学生呈现莫高窟精妙、瑰丽的画面,帮助学生总结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景物或名胜,将写作技巧潜移转化地渗透到说写训练当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让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