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新军
(江苏连云港赣榆第一中学)
新课程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这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抓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是弄清主体性的概念。主体性,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有主体教育观;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掌握健体的方法等。另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兴趣与能力,明确锻炼目标的做法,也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见,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在以往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下,体育教师已形成了传统的角色意识。但传统的角色定位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师的角色差距很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体育课只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接受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兴趣,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控制了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之上,从而根据自己主观意愿进行授课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其中扮演着接受知识和再现知识的角色,导致了师生关系冷淡。
在旧的教学大纲中,体育教师是根据学生达标的内容来制定教学计划的,把达标作为教学重点,对学生是否感兴趣很少考虑。实际上,这种教学的运动质量很难保证,效果也不理想。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含义,首先,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学校教学工作都要对学生的健康负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对于健康有着本身应当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所以,体育教师在主导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增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作为重要,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确保“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很重要。要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进行选择参考,来适应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运动锻炼。通过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来提高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到“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互相尊重的体现、具有民主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中,教师体现出的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偏向于帮助学生主动去参加体育锻炼,也没有苛严的要求,从而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管理思想,使体育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提出,新课程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体育课程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通过对于学生的需求、学情感体验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更愿意学运动,去学习,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去质疑,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与教学方法的有关因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思想加以组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应该是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和运动技能也都不容忽视。强调体育实践能力创新,突出体育运动技能应用,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价值所在。
[1]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38.
[2]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