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影
(内蒙古医科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医科大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有了新的要求,但是从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来看,似乎还存在系列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基础公共课程,在于培养学生专业课程知识以外的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素养,促进医科大学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但是从现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来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理论化,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较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等其他模式应用较少。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课程教学的主导,学生普遍较为被动,难以激发自主性与积极性。新时期条件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尽量避免“教师主导,学生顺从”情况的发生,应通过多项措施与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学习的热情来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标准客观要求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
除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外,现阶段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普遍存在“转换教学模式是浪费有限课时”的误区。在这一种权衡之下,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教学手段。如此一来,整个课程教学都不会产生变化,学生也只是惯性进行学习,激不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平时的专业课程本来就较为枯燥,这样平淡无奇的教学手段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及目标的时候,只是一味地照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而对学生具体的知识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一概不知。在这样一种缺乏沟通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极为有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关系,会直接降低课程教学的活跃度,难以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辅助作用。
结合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面临的挑战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数字化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应用,丰富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层次感,提升课堂张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过程中,应尽量简化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摆脱传统的文字传递方式,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迁移能力,为枯燥的课程教学注入活力。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时间的长短,合理的引入一些视频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与普通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同,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更强的专业针对性。比如就思想道德修养来说,普通高校树立的教学理念就是帮助学生提高通识性的思想道德水准,而医科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同,他们更侧重于在学生将会从事的医疗行业的行业道德水平方面努力,花功夫。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因此,作为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开展,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医疗方面思想及法律基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医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对时代的新元素及要素进行充分应用,保证课程的时代性与生命性;其次,还应从专业的特性入手,结合行业准则及规范,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医科大学专业的匹配程度,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1]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蔡卫忠.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4]刘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教育模式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