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对“现代学徒制”的促进探析

2014-08-15 00:44浙江庞家成杨悦梅劳佳锋
职业技术 2014年1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院校

浙江 庞家成 杨悦梅 劳佳锋

一、现代学徒制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一)现代学徒制的产生及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传统学徒制多为“一对一”、“手把手”的直接传授,世界各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色的“学徒制”。以掌握某类技艺和经验的“师父”直接将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徒弟”,这也就是早期的职业教育雏形。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等的差异,各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发展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并与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挂钩,“基础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二级国家职业资格,“高级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瑞士中职学校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每周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的时间大致为6:4甚至达到7:3[1];澳大利亚以“TAFE”为基础的新学徒制等等,他们都寻求到了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的最佳结合点,作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可以认为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行业教育结合的产物,是国际通行做法。所以,目前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赵志群博士在《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一文中指出:所谓“现代学徒制度”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教育的发展。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式的学习和培训。学生既要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堂学习和模拟训练,也要到企业去进行专项或综合的实习实训[2]。上海市教育研究所对“现代学徒制”界定认为,首先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注重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和感悟,尊重传统。但与传统的学徒制又不同。现代学徒制中学校教育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大工业生产要求,培养方式也从单纯的经验学习到工学交替、理论实践并重,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其界定为: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单位在相关政策的配合下,对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参与、实施的一种“教师”、“师父”、“学生”、“徒弟”相结合的培养人才的过程。

现代学徒制在发达国家已经趋于成熟,在各行各业已经体现出来不可磨灭的功绩,相比之下,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也已起步,并向着良好的方向不断探索发展。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人力资本的提升。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内在需要,中国各地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而现代学徒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一种实现形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这一认识的肯定来自于2012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在浙江湖州召开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研讨会”。早在2011年,浙江省就提出“双元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浙江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新途径的试点改革。

2011年,江西省新余市被教育部列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新余市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建立,通过借鉴德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推进现代学徒制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与学校主办”的模式,实现学徒与岗位、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探索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教新路,促进了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融合、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融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给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给产业发展注入核心竞争力。通过找准“三结合”切入点、把准“三融合”着力点、抓准“三集合”主攻点切实推行现代学徒制。

在山东,已有25个县(市)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徒制试点;天津市早在2006年初就提出要把职业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已经在社会上广泛达成共识。目前在国内各地也正有条不紊的在试点推广。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专业教学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国家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标准进行,纳入国家职业培训体系。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各类知识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与我们倡导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除此之外,现代学徒制还需要在制度层面有强有力的保障。世界各国都有相关劳动和教育立法及政策规定,企业、学徒和相关主体依法签订培训协议,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及权、责、利都受其约束。在经费使用上世界各国都形成了政府、企业等共同投入机制,政府一般承担职业学校办学费用,企业则承担学徒工津贴、实训教师工资、设备和材料等费用。与之对应,企业可获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在企业文化方面,这些一些国家往往都有良好的企业公民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感强,如在德国,很多企业并不介意学徒工毕业后去别的企业就业,在他们看来,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企业的责任与使命[3]。

二、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障碍

(一)校企深度合作融合呈现制度缺陷

校企合作虽然是每个高职院校重要发展的工作之一,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校企合作任无法深度融合,这里面有诸多的因素,归纳一下主要有如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只索取、无付出”导致合作缺乏长久性。校企合作首先学校方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正确面对,对于企业方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企业发展期望。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注重经济效益,教师到企业锻炼犹如学生实习,企业认为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而有些企业不愿意接纳下企业锻炼的教师。很多企业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成为他们企业的迫切愿望。现在我国对于企业接收教师实践并没有法律规定,不像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法律那样要求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培训义务和有相关的社会责任,而且这种现象在小型的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做的是,改变企业这些狭隘的想法,不应该只是要求企业能做什么,能接纳什么等,要让企业真正感到校企合作的推行也是为企业的利益考虑的。要从本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专业特点及教师队伍特点做剖析研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出与专业及教师队伍对口或相关的企业单位作为挂职锻炼合作对象。再把对方的工作环境、发展状况、开发项目等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清楚企业需求什么、教师能够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在合作中企业能得到怎样的创造价值、怎样做能减少企业管理成本的压力等等问题。必做的自我专业剖析和企业调研,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变“被动”为“主动”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双方合作才是有基础的、可长久的、能够深入的。

2.企业“无义务”且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人力发展职业教肯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中指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4]但没有相关的对企业激励及优惠的政策,企业仍旧认为人才教育与企业无关,其不需要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加之企业往往为追求利益需要所招收的人才能够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带来的就是对学生个人的期望较高,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率较高,在此情况下,企业承担了前期的培训成本,却为他人“做了嫁衣”。加之一些中小型企业对经济的稳定性比较敏感,更加不敢轻易“冒险”。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制度保障

推行现代学徒制,无论从教务教学管理方面还是人力资源方面都是不小的改革,而对于现行高职院校的行政体系来说充满了挑战。

1.教师到企业锻炼缺乏有效性保障。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到企业锻炼,各个高职院校都有其配套的政策,但仔细分析这些政策,无非是为了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本校的相关考核指标,而对于真正的激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保障到企业锻炼的效果等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导致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效果打了折扣。

2.如何对学生其“学生”与“学徒”身份的管理。在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对象既是学生又是徒弟,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如何分配学生与徒弟的时间,如何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考核等目前研究较薄弱,从而导致真正在操作时无政策可依,无方法可寻。学生在企业作为徒弟付出了劳动,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报酬,但对其之间的责权利的确定,会因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企业和学校其责权利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加大。

(三)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虽然在现代学徒制当中,学校和企业是合作的两大主体,但双方能够找到人才培养的共识点和实施平台并不容易。现行的高职院校一个专业少则三十几人,多则四五十人,很少有企业能顺利接纳这么多人,而企业与企业之间又存在差异,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和定位,以及培养的教学内容存在分歧。

1.人才的培养是“普适性”还是“针对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的培养往往定位于一个主岗、几个辅岗和若干个迁移岗。可以说在某个专业上是具有“普适性”的。而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岗位的侧重职能都不尽相同,可以说是有“针对性”的,这样在合作的两大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迁就就成了问题,或者说怎样寻求共识点需要仔细研究。

2.教学素材的选取及如何因材施教。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所培养的学生或者徒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源,什么样的平台进行培养也是面临的很现实而且棘手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内容的选取上,不同企业所用的技术有不同,所用的平台也具有差异性,而培养对象的培养期限是一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什么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与企业师父的教学思路只有一致才能更有效的培养人才,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同一专业的学生,有些喜欢技术、有些喜欢管理、有些喜欢写作等等,而面对形形色色的企业,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却是一个难题。

三、教师到企业锻炼对现代学徒制的促进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存在政策、管理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障碍,但是现代学徒制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当前种种不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现代学徒制的四个主体之一的教师作为出发点,寻求探索一些可行性机制和实施方法。之所以选择教师作为出发点,是因为在教师、企业师父、学生和徒弟这四个主体中,教师是“点”,以点作为突破更容易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可以以点促面方便推广;其次教师比较清楚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对于企业师父来说是个很好的互补;再次教师在整个培养环节当中始终接触“学生”、“徒弟”更容易观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方便及时修正改革。

(一)“以点到面”成为促进校企合作的纽带

现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多是领导层面的联系,双方深层次或者细节的合作往往无法细致的展开,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其实并不了解学校以及教学模式。在对我院二十多位到企业锻炼的老师回来的访谈中发现,很多人都提到你们学校专业怎么设置,这个专业有哪些课程,教学的方法是什么,学校应该只管理论不管实践等等,这些问题凸显出企业并不了解学校的运作,这样的合作就没有切入点。但是教师到企业脱产锻炼,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对一些疑惑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使得双方更容易找寻到合作点。另外通过沟通,教师也可以了解到企业真正想要什么服务,想要怎样的员工。同时,教师在企业锻炼,可以方便组织校内和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可以促进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推行。因此,教师的这一“纽带”作用可以牢牢的联系双方合作主体,有利于在探讨中摸索双方“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在我院二十多位到企业锻炼的专职教师中,其中全脱产半年以上的八位老师都和所锻炼企业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全部和企业签订了相关的校企合作协议,真正聘请了企业相关专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发总监等来校讲课、讲座,通过企业的角度与广大学生探讨职业人生、传授专业知识,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切实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二)改善单纯的“索取”关系,为企业带来服务

在与二十多位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的访谈和其汇报材料中,有80%的教师假期到企业锻炼的同时也选拔了一些基础较好地同学一起到企业里顶岗实习,为企业提供了部分紧张岗位的劳动力,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仅拿到了企业分配的实习报酬,还提供了廉价的住宿,给每个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了专门的师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企业师父交流学生所学习过的专业知识,探讨调整适合学生的岗位,企业师父可以手把手的教学生怎么做,这其中教师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专业中的优势与不足,方便今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一些专业教师由于长期和某企业联系,积极交流便于获取一些企业的用人规律,对于一些订单生产性的企业,由于其时间紧迫而劳动力缺乏的时候,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生产实践型的课程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当中,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即得到了企业师父的指点,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又为企业解决了劳动力的燃眉之急完成了生产,甚至个别能力较强的同学会提出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方案,为企业节省成本。例如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某学生在某企业顶岗实习时在生产线提出的一个改进型建议得到了企业领导的一致认同,并专为其颁发了奖励和证书。这样的相互服务可谓“双赢”,这样的合作是颇受企业认可的。

同时,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由于和企业长时间合作,取得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企业往往会把一些攻关科研课题与教师一起探讨研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团队资源和企业共同研发横向课题。在近两年长期在企业锻炼的教师中70%参与了企业的横向课题研发,为企业在一些产品技术难题的攻关上提供了服务,与此同时教师也更加了解了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为今后的企业师父选拔提供了基础。

对于一些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往往会得到一些省、市、区一级的科技创新型项目资助,学校科研团队的参与以及帮助企业一同完成项目申报书的撰写等,都为企业争取得到项目的资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教师与企业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进一步对接

在现代学徒制中,教师与企业师父共同培养学生,这其中选择哪些专业知识作为岗位学习内容至关重要。除了学校前期的大量社会调研以外,深入企业一线的教师能够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人才。对于每个企业,都有一些资深的工程师,他们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经历过不同的企业,对整个行业的技术要求有自己的经验理解,在企业锻炼的教师可以长时间和他们进行交流,了解获悉哪些是必备的专业知识,哪些是需要现在课堂里要更新的专业知识,哪些知识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等等。甚至对于一些好的经验和看法我们可以邀请其到学校讲座,让整个专业团队的教师达到一定的共识,为教学内容的选取获得有力的依据。在我院全脱产锻炼半年以上的教师全部和企业的工程师相互合作,针对某专业的某些核心课程进行了共同的课程建设和开发,在企业允许的情况下融入了一些企业真实的案例作为综合实训内容,大大增强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而且某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都和企业的工程师一起进行了联合系列教材编写,为学生培养选取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平台达成了一致,进一步推行了现代学徒制的实质发展。

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除了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其锻炼的企业里,可以方便的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需要怎样素质的员工。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来校讲座,如何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素养。例如一些教师邀请了企业人力资源来校做了相关“职业与技术”的讲座,分析了如何具备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及企业的用人文化等等,让广大学生了解到作为一个高职学生如何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如何建立行业的职业素养,从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学校的专业团队也可以适当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相关的行为礼仪、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共同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全面了解学生在“两个环境”的成长促进现代学徒制修正

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中,由于教师长期与企业保持联系,甚至参与企业的一些服务项目,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和企业师父保持沟通联系,也可以方便的与学生进行交谈,可以及时发现一些问题,共同探讨修正培养的方法与内容,有利于成熟的现代学徒制方案形成推广。在我院暑期到企业锻炼的教师中,带学生一起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可以及时反馈其学习感受,使得教师和师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展开。

同时,由于教师的联系纽带作用,使得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学习的考核变得更具客观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与企业师父的沟通和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可以辅助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成绩的考核。另外,通过实际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同样可以对学生学籍的分配安排、学分的调整等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管理制度改革。

四、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若要成功的推行现代学徒制还有一定的路要走,但我们可以先“摸着石头过河”,找准切入点,以点到面,逐步推广。

(一)对到企业锻炼的教师应有激励性的制度保障

可以看出,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教师是很关键的角色,也是重要的纽带,如何发挥好教师这一关键环节,从几门核心课程出发,渐渐摸索总结出一个成功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职院校在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同时应有较好地激励性措施,切实激发教师的原动力,而不仅仅是完成指标任务。对教师的激励应该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同时应该带着明确的任务到企业锻炼,在现代学徒制中发挥好“点”的作用,这样才是有效的企业锻炼。

(二)切实解决“教学”与“锻炼”的矛盾关系

多数的高职院校往往在校生规模较大,而一线的专业教师数量往往不能满足合理的师生比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往往教学工作量比较饱满,有的院校甚至规定了最低工作量等,这样大负荷的工作量,对于教师到企业锻炼是不利的。即便有些青年教师有愿望到企业锻炼,但在衡量了工作量、精力、考核制度等诸多干扰因素时,往往也就偃旗息鼓。所以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到企业锻炼也是工作量,而且带着某门课程建设任务到企业锻炼也是为教学服务的,对于有能力的企业我们可以把某门课程和企业合作,作为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一个试点;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假期带领部分基础较好地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也可以作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一种尝试;总之,在摸索中才能走出一条合理的道路。

(三)真正思考如何让企业“有索取”

教师到企业锻炼可以为企业进行一些科研或其它服务性质的工作,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为企业缓解某些用人紧张的岗位,甚至一些生产性的顶岗实习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作为学校方,也应该认真考虑学校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学校有较为完整的教育培训资源,有大面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创新型产业园区等等;而企业每年有许多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可能需要一定的场地作为某区域的研发管理场所,或者是需要某区域的生产性场所等等。校企双方可以考虑是否有可以合作共赢的切入点,是否可以引企入校,或者是校办企业等模式,这样不仅加深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而且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做好“学生”与“学徒”的评价管理工作

虽然现代学徒制在各个高职院校没有一个经典的模式,但是大家都有不同的尝试路径。检验现代学徒制推行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其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而这项检验、评价和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协调配合,才能客观公正的得出评价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打破一些传统的评价管理模式,以实际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需要管理部门做出相应的改革。例如我院全脱产半年以上到企业锻炼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师共同培养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以上的荣誉十余项,这些获奖的学生在相关的课程考核中都给予了免试。这需要各方评价管理部门的支持与认可。因此一个客观、公正、务实的评价管理体系,也是对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有力保障。

[1]王继平,张力.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度 [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9.

[2]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1.

[3]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1期.

[4]武俊梅.示范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思考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