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约瑟夫·奈强调的国家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1]文化已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和主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可见,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与作为先进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以这四个方面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着突出作用。
指导思想是旗帜,也是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灵魂。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日益多元化,但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只能一元化。正如列宁所说:“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2]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变革越是艰苦卓绝,就越需要统一思想,思想文化越是纷繁复杂,就越需要弘扬主旋律。”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非马克思主义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就会占据,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另外,在国际上,我国一直面临着西化图谋和思想渗透的挑战。这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来引领社会思潮,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以保持自己在国际舞台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确保我国文化安全。
文化软实力对内主要蕴涵于国民素质、精神风貌和意志品格之中,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起着形成共识的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精神纽带和力量之源。
国家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反映,也是国家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制度设计等的总体体现。在我国,国家软实力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发展主题展开并为之服务的。没有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国家软实力就失去根基。在当前中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人民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同时国际与国内思潮交织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所不具备、也无法替代的先导性和影响力。因此,能够凝聚社会成员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力量之源。习近平在2013年人大会议闭幕时讲话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3]这种精神纽带不仅是抽象的,更具体体现于现实之中,用事实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巨大威力,体现了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也显示和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和约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内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坚持正确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外要求国民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强大的规范力量和价值准则,顺应了国家软实力对内对外的要求,对提升国家软实力起着行为上的规范约束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引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造成当前社会出现不少道德失范、价值缺失的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美丑现象泛滥。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又体现人类普遍的基本价值,体现了国家软实力对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对外展现良好的国民素质。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被世界普遍接受的大国,不仅要有经济地位的提升,更需要在文化层面和价值层面上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性认同。而当前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方面还比较缺乏,对世界的影响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符。惟有拥有话语权和文明竞争力的大国,才可能成为文明大国。中国要实现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就必须在文化方面拥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确立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大国崛起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内可以凝聚力量,形成共识,消解对立,确立规范,对外可以统一思想,展示国民风貌,建立文化品牌,搭建交流平台,从而形成文化认同,提升国际影响力。
结合约瑟夫·奈强调的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中国的国情和语境出发,可将国家软实力界定为:一国通过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适当运用,凝聚、动员国内力量及吸引、影响他国行为的能力,包括对内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反之,国家软实力资源不足,也会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和实效。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领域出现了多元并存、百舸争流的态势,但由于和其他社会形态相比,当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具有包容性、复杂性。而“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4]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必然具有超过其他国家和社会的包容性和复杂性。[5]同时,由于文化变迁导致的高雅文化的缺失、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大众传媒的推广普及,我国文化“三俗”之风刮起。表现为大众传媒节目的“三俗化”、高雅文化淡出人们视野、日常交流“三俗化”。[6]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态势,一方面导致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与认同度降低,造成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降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度、认知度和认同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显得庞杂、分散、不精炼。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比较模糊,不易被大众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另外,由于缺乏被世界认同的共有价值,使得中国与国际主要行为体在交往过程中,难以在价值观念层面上达成必要的认同和共识,导致价值观方面的吸引力不足。
从上世纪50年代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中国,到美中情局制定的“十条戒令”,再到90年代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以及兰德公司的开展网络空间站建议,都是旨在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同时,利用其价值观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7]面对西方对华的这种“西化、分化”图谋,如何做到切实有效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民族自豪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家软实力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成熟而完善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规范社会主体行为、促进社会融合、强化社会认同与增进国际共识的思想基础。我们要通过有效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抢占文化制高点,维护文化安全。这就要求:第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准确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第二,在理论上不断实现创新。不仅要从内容上,搭建更加科学的理论架构和更加完善的理论创新体系,还要不断探索理论创新方式,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发展空间。第三,在实践中多方位推进保障机制。通过不断推进教育引导机制、舆论导向机制和融入覆盖机制等保障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度化、政策化,从而保障其内化为民众自身的认知和理念,外化为民众具体的自觉行动,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正确反映,是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是社会阶层群体理想的整合升华。[8]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第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科学的理论之上。只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人们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和把握,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第二,要将理想信念教育建立于和错误思想相比较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提高对封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辨别力、抵制力。第三,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作为教育的难点。
党的十八大指出: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选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第一,要增强培育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只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被所处时代的大众认同。这就要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脉搏,回应大众的时代诉求,阐明理论的时代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要凸显培育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所思、所想、所求,密切关注他们反映强烈的思想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因群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传播方法,实行分层推进,探索适合不同群众的核心价值观推进模式。第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建设责任。必须先在执政党内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必须先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党文化,进而通过其领导地位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辐射和影响,对更广泛的社会成员起到示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全社会各类群体,需要一套全方位的传播机制。首先,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是关键。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制约,进行日常管理监督,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使得领导干部将制度规定变为自觉行动,能够自觉自愿作出奉献,并承担超出相应权利的义务,切实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扩大社会共识是基础。要充分调动各个群体、各个层次的民间伦理资本,挖掘运用社会资本,提高社会信任度,扩大社会共识,在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再次,法制约束是支撑。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标志就是法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在更严格的层面上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美】约瑟夫.奈(吴晓辉,钱程译).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51.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5.
[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5][6]王国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维理路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171.176.
[7]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54.
[8]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09-110.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