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明坤
(无锡太湖学院 宣传处,江苏 无锡214100)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美国、日本、韩国都拥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学,学习借鉴美、日、韩三国私立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是世界上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八所“常春藤盟校”为首的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美国排名前20位的大学基本都是私立大学,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也来自于私立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诞生过87位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的教授和校友中有82位获得诺贝尔奖,7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或工作。私立高等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1996~1997年私立高等院校有4 546所,占全部高等院校数量的68.2%,此后的近十年间,这一比例始终保持在67%~69%之间[1]254。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形成了从一般技能型院校到高级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立体体系。
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由大学(四年制本科及研究生院)、短期大学(两年制专科学校,简称“短大”)和高等专门学校(简称高专)三部分组成。私立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挥过重要作用。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2006年,同类学校中私立大学744所,约占76.3%;私立短期大学468所,约占89.7%;私立高等专门学校64所,约占4.7%[1]186。
韩国私学传统悠久,近代意义上的私立高校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韩国20世纪6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私立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7年,韩国的私立初级学院和四年制大学总量已达到318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85.5%,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也都达到了总数的75%左右。由此可见,私立高校已经成为韩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2]。目前,韩国政府采取扶持与适度规范的政策,私立高校呈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
美、日、韩三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私立教育法制体系,为其发展提供大量财政支持。
美国政府为私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保障。其中,1819年《达特毛茅斯学院案》的裁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分野,表明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认可;1965年《高等教育法》首次明确规定:联邦政府要向公、私立学校提供定期的全面资助。据统计,美国各级政府对私立高校拨款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2001年政府资助达15 062 443.2千美元,占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18.3%;2004~2005年,资助达21 657 125.4千美元,占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15.5%[3]。
日本相继颁布《私立学校令》《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等,在法律上明确表示,私立学校是公共事业,保障教师的法律地位。自1970年以来,日本政府投资10亿日元设立私学振兴财团,负责私立高校的经常费资助和科研设施设备援助。财政拨款占私立高校总收入的比例连年增长,其中1980年为29.5%,达到顶点,1984年以后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12%以上[4]。
韩国于1963年颁布《私立学校法》,规定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各级政府应对私立学校提供适当资助。通过法律确定了私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私立高校的财产权、教职工地位有了保障。
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是美、日、韩私立大学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保障。
美国私立高校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为学校的稳定发展提供经费支撑。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费、捐赠、三级政府拨款、学校创收(包括校办企业、校医院、社会服务所获收入等)。
日本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包括经营创收、社会捐赠、企业资助科研项目等。以明治、早稻田、庆应义塾、上智和驹泽5所私立大学为例,2005年度他们获得的校外捐赠占各自总经费的比例分别是0.9%、4.9%、5.5%、0.9%和1.3%;学校的经营创收占各自总经费的比例分别是9.1%、54.9%、10.4%、66.0%和11.3%[5]。
韩国政府大力提倡企业财团捐资办学,现代、大宇、三星等著名的大企业财团都与私立高校合作办学,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韩国浦项科技大学2009年获得科研经费约为1.161亿美元,其中来自政府的资助占全校科研经费收入的67.87%。该校2009年的办学经费中社会捐赠占29.9%,2010年大约有15%的经费来源于校友积极捐赠[6]。
坚持特色发展,走差异化道路,保持办学个性,是美、日、韩一流私立大学的共同特征。
美国私立高校有几千所,各类私立高校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传统私立名校坚持走研究型大学之路;威廉姆斯学院等私立文理学院坚持走教学型大学之路,注重本科生教育质量;大量社区学院则坚持面向社区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即使同是研究型大学,也是各有侧重,集中优势,错位发展,如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医学世界一流;耶鲁大学的法学和生物学世界顶尖;加州理工学院突出航空工程学科特色;斯坦福大学由二战前二流的地区性大学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就是选择了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作为重点发展学科。
日本每一所私立高校都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早稻田大学以“造就模范国民”为办校方针;庆应义塾大学以实用的经济学为教学主体;玉川大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全人教育”著称。
韩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大学特色化政策,支持私立高校通过选择不同路径保持办学特色。浦项科技大学坚持“小而精”的办学定位,在短短20多年里快速崛起,跻身世界前30名;庆熙大学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发展迅猛;蔚山大学推行“产学一体化”,为韩国现代集团提供人力资源。
美、日、韩三国的一流私立大学无不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他们的主要措施有三个:
一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美国私立大学采用教师聘用制,有严格规范的教师遴选程序,禁止“近亲繁殖”,教师“非升即走”,即在一定年限内无法晋级将被解聘。日本采用教师自由流动体制,实行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利用兼职教师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同时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重视继续教育。韩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如浦项科技大学全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而且大部分教师是从世界排名前100位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
二是采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美、日、韩三国的私立大学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教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强调文、理、工的交叉和渗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随意选择。教学以小型讨论班为主,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氛围宽松。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三是建立严格的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美国实行“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包括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外部评估主要由民间的大学基准协会和文部省来实施,包括“加盟判定审查”和“相互评估”等形式。韩国为提高大学质量,于1982年开始实施大学评价认定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美、日、韩三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规范有序。一方面,政府对私立高校的外部监管非常严格。其中,美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管理控制最严的是财务,政府每年要检查学校的财务收支状况,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每年要向税务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收支情况,发现有营利性问题即会受到处理;州政府立法审计员要对学校财务状况进行细致的最终审计。日本对私立高校的宏观管理主要依托文部科学省和相关咨询机构,通过财政资助和经济资助使私立高校朝政府要求的方向发展。韩国教育部为了提高私立大学的财政透明度,加强公益性,公布了《对私立大学的内外部监察方案》,进行财政监察,监察学校法人的财产状况、会计以及理事会运营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私立高校内部也建立起科学的治理体系。美国私立高校内部管理系统由董事会、校长、教师大会、教授委员会等多方共同制衡。董事会是内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由政府人士、工商界权威人物、知名校友、教师或学生代表组成,广泛吸收校外人士参与决策,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教授委员会是学术领导组织,由二级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教授代表等组成,主要负责教学和科研,发挥教授治校的作用。日本私立大学内部最高权力层是学校法人,下设理事会、评议会、监事。理事会负责学校的经营管理,掌管学校的人事和财政大权;评议会是理事长的咨询机构;监事主要负责监督审查学校法人的财产状况。韩国私立高校理事会是最高政策审议机构,管理比较民主,教职工有权推举自己满意的校长。
民办高校是市场化的产物,截至2012年4月,我国已有民办高校701所(含独立学院298所),在校生505.07万人,民办高校的数量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30%,在校生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较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人民群众的需求及国外一流私立大学办学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办学历史较短,民办高等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办学层次不高,集中于专科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只有5所民办高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三是办学质量不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教学模式陈旧。四是办学资金主要倚重于学费收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五是外部政策环境有待优化,不能与公办高校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六是内部治理结构还需进一步理顺,亟需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国和美、日、韩三国的国情不同,但其办学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日、韩三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实践表明,公共政策对于私立大学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易显现的,政策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着一段时间内私立大学的发展态势和趋向,越是私立大学发达的国家,其法律体系越健全,政府支持力度越大。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滞后于民办高校发展实际,许多条款不够细化,不具有可操作性。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必须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制环境,尽快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民办高校的身份属性、管理分类、产权归属、合理回报、会计制度、教师社会保障等问题,制定具有操作性的举措,真正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学生与公办高校、教师、学生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力度。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赖学费收入,社会捐赠氛围不浓,学校创收能力不强,因此,要扩大资金来源就迫切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已经占到GDP的4%,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许多公办高校的生均经费已达到13 000元,民办高校的学费优势已不复存在。应该借鉴美、日、韩三国的经验,发挥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根据民办高校资产过户情况及办学规模给予普惠性生均经费,促进民办高校发展;另一方面,按照“扶特扶优”的原则,根据民办高校优势学科及内涵建设情况,以绩效拨款、合同拨款的形式,给予竞争性专项拨款,重点扶持一批坚持公益性、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做大、做强、做优。
哈佛大学从河边的一所小学校到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私立大学,经历了300多年的奋斗;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发展也历经了100多年的历程;发展最快的韩国浦项科技大学从1986年创办,虽然跨越发展,也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从一流私立大学的发展实践来看,民办高校从创办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长期的积累、积淀,需要历代师生逐步凝练,形成独特的风格。民办高校要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办一所合格的民办院校,基本要求是办学规范,教学质量有保障,坚持教育公益性;第二个阶段是培育办学特色,打造品牌,选择发展的重点,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个阶段是按照一流的标准,引进一流的师资,吸引一流的学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育一流的人才,向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目标迈进。因此,应该认识到,我国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绝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民办高校人的不断努力。
美、日、韩三国私立大学之所以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就是因为其教学质量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民办高校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应从两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梅贻琦曾说过:“师资为大学之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急。”目前,师资是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致命“短板”,一般民办高校的师资都呈现“两低一高”的趋势,即学历低、职称低、青年教师比例高。对上海市19所民办高校的调查显示,“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比较年轻,80%以上为39岁以下,40岁以上的不到20%。”“具有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占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1.41%和8.09%,与公办高校相比差距非常明显。”[7]民办高校必须不遗余力地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千方百计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灵活机动引进“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理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结构模块化,专业教学特色化,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场地建设,提高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弊端,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特色是一所民办高校的生命和品牌标志。“目标的特色产生导向力;学科的特色产生生长力;模式的特色产生发展力;环境的特色产生吸引力;校长的特色产生感召力;教师的特色产生影响力;学生的特色产生竞争力;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8]民办高校必须千方百计打造办学特色。一是细分市场,科学定位,这是办学特色的前提。根据市场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结合办学历史、生源质量及师资现状,民办高校应在不同层面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现阶段可定位为办应用型、服务型、教学型大学。二是凝练独特的办学理念,这是办学特色的灵魂。民办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人人皆可成才的成才观,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提高学生满意度。三是打造特色学科,这是办学特色的核心。杨振宁院士多次提出,一所大学如果有三四个学科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那么这所大学就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大学。民办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握紧拳头,集中力量,结合区域环境、历史文化和战略产业,寻找切入点,争取在学科交叉点、空白点上找到建设方向,着力打造特色学科和专业。四是发挥民营体制机制特色。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拥有较大办学自主权,这是一大优势,在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分配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形成灵活高效的民营机制特色。 五是打造国际办学特色。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学分互认、师生互派、引入国际课程等模式,走国际化办学之路,提升国际化水平。
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指出:“大学要成为成功的竞争者,需要可靠的经费,也需要有育孵实现长远目标的管理和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运作的灵活性也许是大学进行变革的唯一机会。”[9]我国民办高校要建成高水平大学,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其中,关键是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理)事会领导、行政执行和党委监督的分权制衡、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第一,民办高校要加强董(理)事会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家族式”、“专断式”管理,真正代表公共利益。董事会主要负责制定学校发展规划、遴选校长、筹集办学经费等。第二,加强校行政机构建设,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大学的灵魂,民办高校校长具有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三重身份,其治校方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要遴选既懂高等教育规律又熟悉民办运作机制的人士担任校长,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董事会要保障校长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利。第三,民办高校要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党委参与重大决策的机制,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宗旨。第四,可借鉴美、日、韩三国对私立大学的财务监管举措,由政府委派的督导专员担任监事,负责监管学校财务,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1]肖甦.生存与发展:国际视野下的私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林.民办高校发展与策略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90.
[3]肖俊杰.民办高等教育财政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4.
[4]柳亮,胥青山.日本私立高校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35.
[5]唐卫民.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112.
[6]李明忠.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4.
[7]徐雄伟,高耀明.民办高校学术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66.
[8]黄伯云.特色发展:大学办学之理念[J].高教研究与探索,2003(1):2-5.
[9]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