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从优质课评比谈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几点做法

2014-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优质课贝多芬语文课堂

吴 君

(浙江省平阳中学,浙江 平阳 325400)

在多次优质课评比与观课过程中,笔者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能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定能收到比较理想效果。

1 抓住“兴奋点”,巧设导语,引学生入“境”,迈开优化课堂结构的第一步

参与优质课评比的老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必要前提。导语又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故事引入法、谜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增强学生兴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是一节成功课的好的开端。

如教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这一课时,我考虑到,作者史铁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特别是身残以后对他的打击特别大,他相到了死,他想用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景色与那真诚的母爱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史铁生最终没有被命运击倒。他成了一名小说家。这个身残志坚的人物,让我想到了一个人物:贝多芬,两个有着相似点。于是在上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音乐,然后你们再考虑一下这是谁的曲目(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音乐渲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屈精神,让学生在强劲有力的音符中,感受主人公顽强的品质。让学生回答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再请学生讲一讲贝多芬的命运:他是一个身残志坚在音乐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请同学想一想古今中外还有哪些命运坎坷,身残志坚的人:司马迁、海伦凯勒……史铁生。从同学熟悉的贝多芬到史铁生,这导入是非常自然的,然而又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学习,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

拿到一篇课文,将从哪一角度切入,让学生直接参与,也是优质课参赛教师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面活动表现出来的。执教者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该选取知识的哪一点作为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切入点”且如何把握契机收取学生直接参与的最佳效果呢?我常依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法等实际需要而定,只要教学情境设置、所学知识和学生思维到位,有利于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最佳“切入契机”和最佳“切入点”。如果不选准“切入点”,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教学《边城》一文,很多老师容易“满堂灌”,从文字、表达方式来说明《边城》的美,这样又不能让学生体会本文真正内蕴。于是我把沈从文的话作为切入口:“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的情操”。谈请同学们谈文中写了哪些美。学生畅所欲言,大部分学生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1)湘西的青山绿水;(2)边民的纯朴的性格;(3)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4)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5)大老、二老对翠翠的真情;(6)大老、二老的“君子风度”;(7)二老不爱碾坊爱渡船。通过小结“美”的方面,引出沈从文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同时通过引导把小说的深层意思显露出来,那就是沈从文说的另一句话:“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通过这一切入口,引出小说的悲剧意味体现在哪里……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各抒已见,老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只有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到知识。

3 设计“提问点”,环环相扣,诱导学生思维到位,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关键环节

“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这是参与优质课评比老师的共同感受。很多专家对课堂提问提出建议:问题要难易适度,提问要先易后难;问题要周密设计,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剌激求知欲;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问题少而精;提问态度要平等,一视同仁,面向全体;提倡学生质疑驳问。日本一些教育家把课堂提问分为“重要的提问”“徒劳的提问”,并提出“重要的提问”具有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与知识水平发展相适应;能诱发学生习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育过程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在优质课评比中,参赛的教师都非常重视“重要的提问”。那怎样使课堂教学中每一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实践证明,准确抓住提问点提问乃关键所在,我至今对一位优质课参赛教师教学艺术深深敬佩。记得当时学习《项链》一课时,他提出这么一个要求:除了课文的这种结尾外,你们还想到另外比这更好的结尾吗?大家兴趣倍增,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设想了许多结尾进行交流、讨论、比较,还是一致认为课文的结尾更妙。经老师这一点拨,我们体会到,作者设计这么一个意外的结尾,使读者对女主人因虚荣而付出的代价产生震憾,这们的结尾既有余味可寻,又升华了主题,读者从结尾处回溯全文,更感结尾之妙。

形成课堂中心问题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环环相扣,穷根究底”。若不这能样,问题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这就需要向学生不断问个为什么。例如教《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一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初看题目,学生便会疑难:“坟墓怎样会最美的呢?”此外,本文有些段落看似游离于中心之外,实则巧妙,学生无法感悟。针对这样的问题点,设计这样几个题目:(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坟墓?它有什么特点?(2)它美在何处?(3)假如你是导游,你如何向游人解说?围绕这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朴实深刻的体验、个性张扬的导游词,诱导学生思维到位,这既认识到了永恒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是美丽的,又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对伟人的叹服、崇尚之感。

4 把握“结束点”,深化主题,余韵不歇,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不可忽视的内容

写文章要求结尾有力,上优质课同样也是如此。如何把文章完美的结束,也是参赛教师追求的目标。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段落。经过三四十分钟紧张的学习,到教学结尾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下降和学生的疲劳度增加,这段时间课堂秩序最难维持。日常教学中,常有许多好课因结尾不佳而给人留下遗憾。因此,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结束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的“有序解散”,也就是通过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在自然状态下随着教学任务的园满完成而正常的、有秩序的结束。要完成教学的“有序解散”,教师必须课前做出精心准备,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结束的方法或技巧,这些方法、技巧既是教学的方法、技巧,也是教学管理的方法、技巧。常用的这类方法、技巧主要有:(1)系统归纳:课临结束时,教师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一精要归纳总结,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归纳时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2)巧作铺垫:教师应胸有全局,在结束一节课时视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为搭好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而早作安排。(3)曲终奏雅:课结束时教师可用诗画、音乐结尾,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再戛然停止,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

如上《鸿门宴》一文,为了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项羽这一人物性格,播放一曲苍凉而又柔婉,铿锵而又悲壮的《霸王别姬》,既体现了项羽作为普通男子柔情似水一面,同时也凸现了他穷途未路悲壮苍绝的英雄气概,让学生在歌曲中久久地回味。

当然,以上几点做法,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下进行的,目标不明确,讲课必定是在盲目中进行,根本谈不上优化课堂结构,只有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再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刘玲.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J].

[2]张宝玲.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几点做法[J].

[3]虞明琴.语文课堂提问的选点艺术[J].

猜你喜欢
优质课贝多芬语文课堂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让化学观念深入于心——观摩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