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分析

2014-08-15 00:54叶明黄越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7期
关键词:大纲课程目标纲要

叶明 黄越

(湖北医药学院体育课部 湖北十堰 442000)

对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确立和发展目标而言,其确立均是根据在每次相关部门所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来进行确立的,通过对自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与高校的体育方面有关的文件和教学大纲里面,所涉及高校的体育方面课程目标制定的变化来看,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高校在体育课程方面的目标及发展历程,从而为我们更有效的实施高校的现行体育课程的目标提供依据与经验。

1 我国第一套高校的课程目标

1949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育总会举行筹备了高校体育的会议,冯文彬作为青年团的中央书记,在会上做了一篇报告,其报告命题为“新民主主义的国民体育”。冯文斌在自己的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体育应当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要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与此同时,冯文斌还对体育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办法以及发展体育的意义、体育道德等有关话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这就说明,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始,我国就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国民体育的方针。

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始,由于旧社会遗留的有关青少年的健康不良的问题颇为严重,而学校在此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就导致政府忽视了普遍存在的学生健康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当时政府领导人的毛泽东同志,曾两次亲自写信给当时在我国教育部任职部长的马叙伦,并对其做出“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的指令。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的政务院有关部门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的文献,在文献中规定“增进学生的健康,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并且培育出拥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少年的重大任务之一”。不光如此,此文献也对各年级的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和学习时间作出了原则规定。“健康第一”的思想一经被提出,就为之后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出台奠定了理论基础[1]。

1954年,我国教育部根据前苏联的经验和总结各地方情况,制定了《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课试行教学大纲》,并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里面开始试行。其中明文规定了高等院校的一、二年级的学生不能将对体育课进行选修。大纲中还规定了任何学校的体育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够拥有保卫祖国的能力以及从事高强度生产率的工作的体魄作为目标,同时,还要热衷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全面性的发展,并且还要将对祖国忠诚做为主要目的来进行开展。很明显,从当时的体育教育的目的来看,侧重点还是为经济和国防输送人才,并没有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进行深刻的认识。

联系我国的发展背景来看,第一部大纲的发布时间,不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的过度期,也是我国各种行业向前苏联学习的时期。所以,不难发现大纲中所规定的一些教材内容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基本上都是学习苏联之后,再结合我国当时的情况而产生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推行所谓的“劳动与防卫制度”,教材内容则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并且还要彻底落实“三基”的教学指导理念,展现出当时体育教学较为明显的单一教学目的以及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体系。但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大纲的内容,从其制定的体育任务来看的话,能够体现全面发展、保卫家园等特点,大体上还是能够表现出新中国的一些教育理念的。

2 有关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的二次制定

1961年7月,我国的高教部对外颁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二部有关体育教学的发展纲要。纲要中重新规定了主要的教学目的,其与第一部纲要的不同不但体现在教学目的上,还首次将“增强学生的体质”最为目的,列入其中,除此还有“有关共产主义的教育”,这两个新内容的添加表明政府在体育功能的认识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而后者的添列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的运动的需要。

相比较第一部大纲,第二部纲要的发布在时间也与之前有所不同,第二部颁布时,我国正好处在进行全面彻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同时又是我国为独立自主发展进行探索的时期。此外,第二部纲要基本上摆脱了对前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依赖性,从我国当时的情况出发,所以无论是教材内容也好,还是任务目的,都是在大力提倡“三基”的时候,突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的体质,对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种下幼苗。但是由于“文革”的发生,第二部纲要的实施被严重破坏,不但如此,体育教育的概念也被文革的发生而扭曲,而被大力推行的居然是以军训和劳动相结合的体育教学,这样做导致当时学生的身体体质出现严重下降,同时,学生在体育技能以及体育知识等方面认知相对缺少,因此,好不容易建立的高校体育教育被文革全面破坏[2]。

3 第三次大纲的课程目标

我国的教育部于1979年的1月制定并颁布了用以纠正由于文革而普遍存在的想用政治、劳动、军事去取代体育的错误想法的第三个大纲——《高等学校的普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这是继1957年和1961年以后,颁布的第三部试图让我国的体育发展尽快走上正轨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对于文革遗留下来的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问题,大纲中则确定实行体育课程的目的是有效的去增强学生的体质,并且又一次对学生开展共产主义方面的教育,为使其更好的去承担起保卫祖国和人民的使命。这次颁布的纲要侧重于“有效”二字上,其主要目的就是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增强学生的体质,采用科学的方法去锻炼学生;还要给学生们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次大纲的提法与前两次并无太大差异,主要的不同就是在对于共产主义教育上做了明确的描述。

第三部大纲是于我国在进行既伟大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颁布的,相对之前的两部大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其发展也还离不开前两部提供的理论帮助,只是“左”的思想还是无丝毫的改变,而所提出的将学校体育和保健卫生、课内外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所提的规定与体育教学结合一体的要求以及原则,把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明显突出。教材的选择性在此次大纲中也被提及,规定我国境内的各大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需要,自行安排选择,这一举措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大纲一经颁布,就会有助于体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帮助高校重新建立体育教学的秩序,而且还能提高大部分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及改善体质健康情况,最重要的是此大纲能够消除人民由于之前文革而对体育教育的考虑,挽回体育教学在国民心中的形象。

1979年5月15日,曾在扬州召开过一次有关全国卫生工作经验和学校体育的交流会在会议上,“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好其身体”被确立为各大高等院校的体育方面的关键任务,并将学生的体质是否增强作为判定学校体育工作是否完成的标准。

在扬州会议召开前后,我国大多数院校就“是否将传授体育技能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核心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激烈的讨论。有些讨论者认为技能高于体质,学校应该本着为社会输送更多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在掌握技能之后再去锻炼身体的技能人才的原则:并提出增强体质不光通过锻炼,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些运动技术的观点。而在“体质论”学者看来,增强体质就是学习的体育目标的实现,并且也只有增强学生的体质,才能促进广大学生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和一些基本的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选择身体运动项目的时候,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情况来进行,注意方式方法。

这次有关技能和体质的讨论,能够让人们充分地了解体育教育的特殊,纠正一味追求技术的传统学习模式的教育,所以,这次讨论会对这两点有着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很多人通过这次会议,达成了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情况为体育教学核心的共识[3]。

4 我国的第一部指导纲要所包含的课程目标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很多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逐渐被国内所吸收,体育教学也因此开始发展起来,许多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亦因此逐渐诞生。例如,我国有关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已开始由较为简单的生物体育向含有社会、教育、生物的三维体育进行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除体育在学校的展开,要具有健身、教育、娱乐、增强学生的体质、个性化、竞技等功能,还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建立体育的目标,以获取整体的效益为目标。

当“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想法一经被政府提出,再到后来,渐渐的被实践,都是在展现个性、快乐以及主动的发展,另外,以切合自身情况的体育实践,从而去培养体育的乐趣、能力以及习惯的构思想法被大多数人接受并执行,这样一来,就有助于我国体育的发展和进步。

1992年的8月份,我国第一个有关全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纲要被教改委发布。在纲要中,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有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目标被明确的提出,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方面的能力、培养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又增强了自身体质,具备了这些,才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贡献,成为拥有着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透过此次纲要的内容,我们便可以知道,这次的纲要对之前的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从而忽略锻炼过程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改正,明确的强调了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将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作为重点来阐述。另外,“促进学生的身心方面的全面发展”也是被首次提出,与此同时,还着重强调了要“确立明确的体育观念,掌握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并养成个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对于正确的体育体育道德观的树立,能够使学生具备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和勇敢顽强的特质也是首次提出,这样就会使学校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更为具体,还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在此次纲要中,执行基本的任务和课程的目标依旧没有被明确的区别开来,主要还是以对意志品德的培育、三基的教育和体质的增强为体育教程的目标。

5 我国现在所执行的纲要中的课程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育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了全球各个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共同的目标。对此,我国的教育部还特地组织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讨论与研究,在原来的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育方法上进行了反思,依照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教育的全部要求,制定了纲要。2002年的8月,我国教育部下达印发纲要的指令,2003年的新学期开始,在全国的高校中开始执行。

现行的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之前的课程目标相比较而言,对一些新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对原来抽象的要求做了具体的要求,增加了对于体育课程的目标的可执行性。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心理健康的目标进行落实。之前的纲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当成了体质增强的目标的附属品,而现在所颁布的纲要,则是将这一现象改变,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增进学生在心理上的健康为目标,用合理的体育活动去改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培养乐观而且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致使心理健康的目标由一开始的理论逐渐走向实践;根据许多调查结果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的适应力与国外的大学生相比较差,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缺乏较强的竞争意识,针对这类现象,我国现行的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调整,并提出适应社会的目标。此目标一经提出,就是要大学生有好的合作精神与有关体育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处理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有良好的发展做铺垫。由于高中紧张的学习,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懒散,时间一长,其自身的良好习惯有所缺失,所以在大学期间,帮助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对其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灌输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遗传基因和后天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身体条件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一些差异,为大多数的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目标的而言,这些差异肯定要被重视,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能给大学生带来体育锻炼的快乐[4]。

6 结语

通过对我国教育部所颁布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可以得知,那些课程目标只是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上的特点以及发展上的需要,为之后制定纲要奠定基础,对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开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体育”和“以健康为第一目标”的思想被人们所熟知,“健康”这一观点将会是今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主题。

[1]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2]国家体委.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Z].1961.

[3]国等教育部.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Z].1956.

[4]程昆,梁晓松.新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理论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7-69.

猜你喜欢
大纲课程目标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农业农村部公布31项新制定修订农机推广鉴定大纲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应试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