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0)
项群训练理论是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提出并推广,不仅在国内体育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这一训练理论填补了专项训练理论和一般训练理论之间的空白,科学的将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并总结出了同类项目的共同的项目特点,为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和创新创造了可能,丰富了教练员对专业运动队训练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笔者从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年,深谙项群训练理论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功能与价值,本文将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和在研读项群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项群训练理论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理论结构,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科学化水平,使公共体育课切实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不仅设置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还要涉及提高学生技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的教学三中心论是现代教学观的代表。而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旧的教学中心论,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而高校公共体育课更不应该出现如此的教学方式。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能仅仅考虑学校、教师的因素而忽略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涉及体能主导类项目和技能主导类项目,而且体能主导类还应涉及快速力量型、速度型、耐力型三个方面;技能主导类要涉及表现难美型、表现准确型、隔网对抗型、同场对抗型、格斗对抗型五个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体现出体育课程设置的人性化特点。
课程单一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一大弊端,这与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关,但是这些不能成为制约高校公共体育顺利开展的因素。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设计项群训练理论中各个方面,不仅仅有体能主导类的项目,更应该要有技能主导类的项目。众所周知,使学生学会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是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而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中多为体能主导类的项目,以至于学生在选择体育课时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学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高校则为其培养更高规格的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体育教师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技术,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体育习惯的养成。引进高素质体育人才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必不可少,而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往往是根据主观感觉、人际关系等为依据,没有切实可行的理论为指导,项群训练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予指导,使得高校公共体育部门的人才引进更科学、更高效。
高校在人才引进上要考虑现阶段公共体育部门的人才结构,根据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需要引进人才,避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在掌握目前公共体育部门的教师结构时就需要参照项群训练理论来进行人才结构的统筹。首先,将公共体育部门所有体育老师专项特长统计好,然后根据项群训练理论的运动项目分类,如田径类专长的教师要根据运动项目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特征将其分为快速力量型、速度型、耐力型三个小类型,而又将其整体划分为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同样将技能主导类专长的老师也归类,这样就能对学校现阶段的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对于教师队伍中庞大的项目类型人才不予引进,而人数较少的项目类别进行人才引进。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不同于体育院校专业教师,公共体育课教师对掌握专业技术的深度要求不高,但是对公共体育课教师掌握专业技术的广度要求较高。篮球教师不必要能够扣篮,即使能够扣篮,对于扣篮的教学除了能够引起学生的羡慕外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篮球教师在能满足公共体育教学外还能教学生的田径课,这才高校公共体育部门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体育教师引进上,要综合考虑应聘者的多种技能素质,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能素质,还要能够胜任技能主导类的多种项目教学。
当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老师不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用过时的、腐朽的知识教学生,这不仅仅是不负责的行为,更视为教学事故。体育教师的知识分为体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体育专业知识还包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这些都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技术动作、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运动技术、训练方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中,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中,各个运动项目会自发的抛弃陈旧的、错误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而从各个方面汲取科学的、高效的、切合实际的训练方式来完善该运动项目的训练理论。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建立在项群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在同项群间、不同项群间相互学习、相互完善。从其他项群中找出适合自身训练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项群训练理论给公共课体育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体育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同群项目的训练方法相互移植,也可依项群各个项目特征,利用现有的训练方法,创造出新的运动训练方法,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更科学、更完善。例如,乒乓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方法在羽毛球、网球、篮球等运动项目训练中的成功移植。
正如前面提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任课教师要精通多个项目的技术要领,并能进行教学,那么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找出共同的规律则至关重要,项群训练理论则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我们进行了归类。因此,对于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只要掌握了同类别项群中的某个运动技术,那么根据项群训练理论针对这个项群的训练方法的总结,教师就可以将其移植到该项群的其他运动项目中去,缩短了学习新运动项目的时间。例如,田径老师掌握了掷铁饼的技术动作,其技术强调蹬腿、转腰的协调和连贯,那么,当学习铅球时,项群训练理论将两者归为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目,则具备共同的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这样就清晰的明白了掷铅球的技术学习的重难点,掷铁饼的技术迁移到掷铅球中来就简单易行了。
尽管不同项群的运动项目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在项群间进行交叉使用,但是,并不是不可以进行异群间的转换。例如,游泳项目训练的是运动员的上肢爆发力和耐力素质,是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而体操项目则属于技能主导类的表现准确型的运动项目,这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鲜有共性,但是,仔细分析发现,两者都需要有较好上肢力量作为前提。因此,体操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可以安排游泳项目的训练,而且,游泳项目对体操运动上肢力量的锻炼方式为等张收缩的练习,对于增强肌肉力量的训练效果要比传统体操训练方法要好。从公共体育课的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很多运动项目和项群内容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这就需要从其他项群中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一些补充。因此,项群训练理论的项目分类,实现了异群之间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互补。
[1]田麦久.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21-26.
[2]曹景伟.论当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的项群特征[J].体育科学,2000(2):43-46.
[3]赵凤英,王志强,邱爱华.短跑、跨栏、跳远项群教学训练理论的初步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39-43.
[4]贺新武,田坤.对田径教学内容按项群归类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