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辰 李龙梅
(1.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2.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作为一种行为策略,自我设限一般是发生在人们的自我成就评价的场景中,它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一种行为策略。个人对于自身所设置的一些障碍,可以是语言方面的行为如自己向别人述说生病了或身体状态不好,也可以是行动上的一种行为,例如运动员自己在比赛前喝很多酒等。每个运动员对自我设限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会出现在某个比赛之前,有的会是在比赛的时候产生。并且由于不同运动员的自我人格品质,对自身的设限量表,以及对自身的期待等不尽相同,因此,产生自我设限的行为方式和倾向也有所不同,大部分的自我设限的产生方式可以归结为不努力和找借口这两种方式。
关于自我设限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自陈式自我设限,它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进行某项活动或比赛前,先自己对外宣传自己因为身体状况不好,焦虑或者紧张等可能会影响当天自身水平的发挥。自陈式自我设限在运动领域中是比较普遍的,相对于行动式的自我设限,自陈式自我设限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代价相对较小。因为自陈式自我设限只是在比赛前或比赛时给运动员自身找一个借口,所以说它不具备典型的不利于自我表现的行为,运动员可以说自己比赛的时候已经尽力了,但是因为身体不好等所以水平没发挥出来,这样也不太容易让别人认为是这个运动员的能力不行,所以比赛结果不好。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自陈式自我设限还可以维护运动员的个人形象或者自我价值。这样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大型比赛前经常听到某运动员宣传自己伤病非常严重或者自己非常焦虑等。
第二种是行动式自我设限,这种设限方式主要体现在很多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做出很多不利于自身形象或行动的举止或行为,比如在比赛前故意减少比赛训练的时间,故意服用阻碍表现的药物或者是故意酗酒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降低了运动员自身的形象,尽管在比赛失败后运动员可以找这样的借口,但是仍然会让人们认为这是某个运动员自身能力不足,所以比赛才会表现不佳或者输掉比赛。一般而言,高自我设限的运动员再比赛前会出现懒散或逃避的行为,而低自我设限的运动员则会在比赛前更加努力。
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可以来自很多影响因素,比如自尊、群体凝聚力、自我效能感。这里将具体分析和探究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和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
对于自尊,这里主要是指运动员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评价,具有不同自尊水平的运动员在特定的某个情况下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认为人们一般都会有某种动机来促使自己保持比较高的自尊水平,那是人们在追求物质等价值特别是自我价值的时候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一般而言,追求较高的自尊对人们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是对于自尊的过度追求也有可能产生不好的行为或效果。特别是对运动员而言,面对人们和自我的期待,往往其自尊也比较强。当发觉自身的自尊会受到威胁的时候如比赛失败会被人嘲笑等,则运动员会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或策略。而在这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中,自我设限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保护策略。在美国心理学专家Johnson(2005年)对20个美国田径运动员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自尊是失败感的晴雨表,自我设限和自尊呈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300—-.500)。运动员的自尊感越强,其越容易采用自我设限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反之,则越不会用到自我设限。所以说,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和自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andn等人(2004年)做了一个开创性的研究考察群体凝聚力和自我设限的关系研究使用群体环境问卷,SHS量表以及开放式问卷的方法检测运动员的自我设限策略。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对运动员的自我设限使用的程度有调节的作用,一个具有比较高凝聚力的群体,其往往会激发运动员自我拼搏的精神和积极向上,勇于面对挑战的态度,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会很少在比赛中或比赛前采用自我设限策略。而对于一个具有比较低凝聚力的群体,其对运动员有消极的导向作用。运动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往往会比较容易逃避困难或者挑战,这样一来,运动员也会比较容易采用自我设限策略来保护自己。
从上述可以看出,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和群体凝聚力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许多实际情况中,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和群体凝聚力又不仅仅是上述那种简单的线性关系。有的时候,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也会给运动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让运动员会觉得因为自己的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从而影响了整个团体的发挥,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也有可能会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如自我设限来麻痹自己或者逃避问题。所以说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可以给运动员带来行为上的鼓励和心理上优势,但是同样的也会让运动员付出心理代价。
对于运动员来说,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他们主观的判断自己可不可成功完成某项比赛等。一般而言,运动员行为的产生不仅仅是来源于个人能力的表现,其中自我效能同样会影响运动员的行为。运动员对待困难挑战等的态度会受到自我效能的影响。日本运动学家Martin等人(2002年)的研究发现,成绩表现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展示的效能感均与自我设限存在负相关。在回归模型中,自我展示的效能感能够比整体自尊和身体自尊更好的预测自陈式自我设限。因此,自我效能和这种不确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他们的研究表明,当运动员认为在某个比赛中,他的自我效能会很高,那么运动员感觉到的来自比赛失败的威胁就相对比较小,从而不会去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如自我设限等。同样的,当运动员觉得在某个比赛中,他的自我效能会很低,来自比赛失败的威胁很大,则运动员就会采取自我设限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
目标定向理论是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研究运动员在成就情景中的动机和行为的理论。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成就情景中,有两种主要的目标取向或者说是人们主观上界定成功的主要基础:一种是任务定向,一种是自我定向。这两种目标取向与人们如何定义成功及如何判断自身能力相联系,运动员可能是某种目标取向为主,也可能两者兼有。在Magley和Ardan(2001年)对个人目标定向和美国游泳运动员比赛成绩目标的策略对自我设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回避成绩目标的策略对自我设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在成就活动中,任务取向者的成功感觉是以自己作为参照标准的,其目标是发展个人技巧,获得洞察力和掌握新知识。这种类型的人认为,在成就情景中,成功必须通过努力学习,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以及与同伴合作才能取得。而自我取向者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是以社会比较为参照标准的,其目标是显示自己的超常能力。这类人认为成功就是在竞争中(用更少的)努力去打败对手或超越对手。高任务自我取向可能是最佳的适应性动机模式。
性别和种族也是影响自我设限的重要因素。有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使用行为的自我设限策略,而女性更可能使用声称的自我设限策略。但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声称的自我设限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当两类设限策略都可采用时,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选择声称的自我设限策略。总之,很多国家成年男性运动员和女性运动员在自我设限上的性别差异并没有得出较一致的结果。也有的研究发现,控制了性别以后,不同国家运动员对自我设限使用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说,性别和种族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运动员的自我设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对于运动员来说,自我设限是指对其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失败的情况先自己设定障碍从而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或者借口。对于自我设限有自陈式自我设限和行动式自我设限这两种设限方式。影响运动员自我设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上述的自尊、群体凝聚力、自我效能感、性别和种族等。为减少运动员使用自我设限,教练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筛选出低自尊且自我设限倾向高的运动员,在运动心理咨询师的配合下给予适当的辅导,平时训练中塑造以任务定向为主的环境,对运动员的表现给予客观、明确的反馈信息,尤其是正面反馈等,这样都可以帮助运动员保持积极的比赛态度,从而减少对自我设限的使用。
[1]王皓,李伟荣.关于运动员自我设限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杂谈,2004(2):129-137.
[2]张丽丽,齐旭阳.浅析运动员自我设限及其影响因素[J].体育杂谈,2006(4):255-259.
[3]袁小梅,孟立秋.关于国外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4):582-589.
[4]吴频波.体育专业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倾向研究[D].湖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