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好周
摘 要 “育人先育德;教育之首,德育为先”。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农村教育。对于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虽然有很大提升,但仍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研究探索,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01-02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的必修课程,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效果状况如何,对其品格乃至将来的人生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突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困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教学理念守旧
很多教师对本学科的新课程性质与理念、设计思路与框架、课程目标与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没有主动去研读把握,主动学习探究意识不够,仅凭经验组织教学,形成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固定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和教案的重现,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反思,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在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课堂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德育的目标难以达成,且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会被削弱。
2.教学方法单一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总在成长中的“新”课程。内容频繁变动,是思想品德课程建设中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名称变,内涵变,内容变,教材变,课程总处于变动中,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呈现知识。但由于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所限,绝大多数课堂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在后普九阶段,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投入,现在的农村初中学校都配备了电脑、投影、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但由于农村初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不熟练或嫌使用太麻烦,平时使用者廖廖无几,造成了宝贵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阻碍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推广。由此可见,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培训。
3.课程评价狭隘的功利化取向
当前,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对教学评价的理解窄化,重甄别与选拔,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只看重评价的选拔性功能,特别是只关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以分数论英雄”;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忽略了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等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这种与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完全相悖的做法,最终导致教师不自觉地又走上唯分数论英雄的老路。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课程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人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认识不清楚或认识错误,从而导致在现在的教学行动上出现偏差。
二、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思想品德课程不是以学习书本上的系统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因此,以往那种唯书本学习至上,忽略、轻视其他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的狭隘学习观就显然不适应了。农村初中教师要转变学习观,承认学生学习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学习的等价性,这对推进课程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以生活为导向的内容结构,对教师综合素质、教育过程、教育思路、方法和策略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转变学习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高度的觉悟性与敏感性;才能深入研究和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深刻地认识和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利,创造更多的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与条件;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丰富其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
2.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转化”的必然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学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当代农村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知识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有自主性甚至逆反心理。他们不满足于消极、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希望通过自身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农村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启发性、参与式、研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活化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质,这也是对许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的纠正。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善于开发和利用农村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将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书本知识拓展到社会实践中,依靠其真切经历来思考、感悟,并将这种感悟在课堂教学辩论等形式中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说教和灌输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4.正确诠释运用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要发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功能,需要教师正确理解评价的目标,掌握正确的评价理念,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第一,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第二,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如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个案分析等)、评价方式(如观察、谈话、成长记录、口试、笔试、实践活动等)、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探索与试验。第三,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评价活动,帮助教师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发展他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时代在变,学生在变,环境在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的教法、理念也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农村教育质量不断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中国教育强国梦方能真正实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把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黄荣君.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肖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