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4-08-14 15:15朱孝红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朱孝红

[摘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大众对理论的现实需求,更离不开党的正确引导和全面推动。新时期党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通过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够在提升动力、价值认同以及优化路径等方面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关键词]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4-0036-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具体化、通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自觉的共识、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1]。这离不开人民群众觉悟的不断提升和对理论的不懈追求,更离不开党的正确引导和全面推动。新时期,党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是党主动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内化为全党信念、外化为全党实践的生动体现。这必将从多方面对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深刻影响。

一、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政党的根本宗旨。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为人民谋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能够吸引无数的知识青年和进步人士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在于它真正服务于劳苦大众,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逐步推进,保证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P1515)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宣传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P286)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如果不去关心群众利益,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际上就是强调执政党的社会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坚定人民群众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然而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党习惯于以“管理型”、“命令型”、“权力型”模式来执掌政权、引领社会,重视集体利益,漠视个人利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过去党注重强化管理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人民群众的许多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从而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对立,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产生偏离。鉴于此,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把服务人民作为一种历史责任,使之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党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解决现实问题,真正与大众生活方式接轨,满足大众诉求,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心理认同和接受。

二、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有助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力

作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结晶,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能从理性、思维、逻辑和现实等方面深入到民众之中,如果不注重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那么它就不能在大众化的进程中获得强大的推进力。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并不断满足其理论需求才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内驱力。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党和政府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的责任主体,具有其他政治和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需要党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不断提升大众化的推进力。

当前,党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动力。一方面,党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尽管党可以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灌输对其进行解释和不断宣传,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与其他思想的冲突中胜出,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源头、动力、路径,实现其大众化不是靠国家机器就能完成的。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期望用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或强制压服的推进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行不通的。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就是改变传统方式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制干预,通过发挥党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断总结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让人民群众从内心对党的主张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

三、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有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认同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需要人民群众对理论体系的认同,尤其是理念和价值的认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的信仰、行动理念。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甚至服从。它既包括价值实在的认同,即一种利益的认可和肯定,也包括价值观念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能否满足大众的价值需求,以及能否取得大众的价值认同。然而,空洞的理论和空泛的说教是吸引不了群众的。在当前社会,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局面,甚至一些人出现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因此,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成为当务之急。

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适应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这要求党必须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精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服务做好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以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实践中,党可以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社会资源在各阶层的均衡分配、协调各阶层利益分配、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当然,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仅仅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不够的,还需要实现人民群众对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认同。社会需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来引领方向、凝聚人心。而“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提出,正是对大众共同价值追求的积极回应。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认同,只有建立起执政党的良好形象,才能不断增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度。当前,党更加注重发挥其服务功能,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党转变,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提出,就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由原来更多地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转向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服务人民,由管理中“权利本位”到“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转变,不断强化党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要学会以执政的方式为人民谋利益,改变公共权力由自上而下的单向运作向度转向上下协同互动的治理理念。新的时期要求党组织不断增强服务力量、拓宽服务空间、完善服务网络和优化服务机制,用完善的服务体系去帮助群众,确保人民群众权利的实现,创造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会真正相信和依赖我们的党,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掌握、信仰和践行。

四、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有助于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新时期,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对任何理论的接受与认同不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而是去主动思考和参与。人们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人民群众只有从情感上真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才会衷心地相信、拥护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这就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强调通俗化、普及化只是手段,而核心是让马克思主义去“化”大众,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路径。其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化什么”和“怎么化”的问题。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表现。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够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提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不断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首先,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能够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在大众化实现机制中,利益实现机制的优化尤为关键。在当前经济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在理论的推进过程中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并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实现。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就是以实现大众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强化“服务”宗旨,通过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使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同时,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还要求形成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内容,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以此激发大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心需求。

其次,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新时期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新时期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殷切期望。只有党和政府不断强化服务宗旨,努力把人民群众的事办好,才能让更多的群众衷心地相信、拥护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人民不仅看党说了什么,而且看党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求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核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群众中赢得信赖,不断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执政根基,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

参考文献:

[1]冯德军,李景山.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3).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