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47-01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未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获得知识。
一、创设情景,以趣生疑
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种问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必须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配合有趣的情景,甚至可以讲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时候,为了配合教学的内容,教师也要尽量缩小问题,如学习《百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老师除了问你看到了什么?还可以问你能提出怎么样的加法问题?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也是老师努力的方向。
二、教给方法,学会提问
1.可从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时候,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认数”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为什么产生,是如何发展统一的;在“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为什么会产生厘米和米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2.可以在对比观察中提问
低年级学生遇到客观事物和现象,很少会自己提问,认为其理所应当存在。于是教师要引导它们联系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在观察对比中提出问题。例如,一年级教学《认识物体》时,出现这样的长方体,部分学生认为它是正方体的一半,也是正方体,也有学生认为它有的面是正方形,所以是正方体。我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观察对比正方体和长方体,就有学生告诉我:我发现正方体怎么看都是一样的,而那个物体横着看是扁的,竖着看就长了。学生从观察对比中发现其他学生的问题,加以纠正,通过形象地观察发现,学生更能理解物体的调整并加以辨析。
三、及时追问,刨根问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满堂都是教师在提问,也需学生提出好问题。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思维层次还处于较低阶段,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还是比较难的,所以我觉得教师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后应及时追问他是怎么想的?你们听懂了吗?使孩子自我不断提问,刨根问底地解剖知识的核心。
比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认识口诀的来源及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在教学3个7相加是多少的时候,有的学生说7+7+7=21,更多的学生想口诀:三七二十一。教师是不想让学生直接说出这个口诀的,所以继续追问21是怎么出来的?或者根据学生回答问道:你怎么想到用这句口诀的?使学生明确口诀的意义:“三七二十一”就表示3个7相加。于是,老师可以感慨并追问道:“用了口诀算得真快啊!可你想过口诀中的21是如何计算得来的吗?”“是啊,这口诀中的二十一是怎么来的呢?”学生肯定在心中问自己。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扪心自问,不仅正面回应了学生的回答,还通过教师的肯定,使学生明确口诀的优越性及口诀的来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想记口诀,想追溯口诀是如何编制的。于是学生就能回答道:“我想14+7=21。”“14+7=21?你听明白了吗?他是怎么想的?”又恰恰是这样的追问,在学生脑中激起了涟漪,“14是2个7,再加1个7是3个7。”这么棒的推理,不正是教师及时追问,让学生在自我提问,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将知识内化的体现吗?
7的乘法口诀编完,是真的完了吗?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可以渗透8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感受到问题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学生会编口诀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口诀的意义,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到知识的原点,将图式(具体)、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半具体半抽象)与口诀(抽象)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问和反思,沟通乘法意义和口诀之间的联系,将口诀数学化。
总之,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问题,才会有求异;有问题,才会有创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问题充满课堂,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这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