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始终贴近学生生活

2014-08-12 04:40廖万雄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数学知识情境

廖万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05-02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地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强调对学生“双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学封闭于课堂之内,从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或对数学“望而生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即使是在实施课程改革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现象也普遍依然存在。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始终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既能让学生提高兴趣,乐于学习,又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易于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对客观世界数学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体现。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教师再加以合理地引导,其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发展一批少先队员,需购买一块红布缝制30条红领巾,如果让你去商店采购,你会买多少面积的红布呢?这个情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马上分组行动起来,他们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探究……很快他们发现,如果能求出每条红领巾的面积,问题就好办了。“那么,怎样求红领巾的面积呢?”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加以引导:你们就用手上的学具,拼一拼,相互讨论,看谁能找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至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去思索,他们的思维也在探究中得到了发展。

二、在生活经历中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相反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表达。任何数学知识,特别是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切不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封闭于课堂之内,禁锢于课本之中,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训练。我们要把数学知识放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当学生发现,学习数学就是在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

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我的两个朋友张三和李四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店,张三出资5万元,李四出资3万元,一年后,这个店盈利4万元。李四说:‘这4万元咱们平分吧,你我各得2万。张三不干了,他说:‘这不行,我出资金多,就应该多得。最后,他们双双找到我,让我给他们解决。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情境,既来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有亲近感,又可以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同时更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成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的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有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从而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比如,在学习了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知识后,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实地测量、计算篮球场、花坛的面积。在学习了“统计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回去搜集自己家里近几个月的用电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用电量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判断自家用电是否合理,并制订出今后节约用电的具体方案。这样既渗透了环保和节约的思想教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就是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

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不间断地加以引导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求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让他们持续地去关注、去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渐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

如教完“元、角、分”后,我就要求学生星期天跟着妈妈去购物,可以上超市,可以去菜场,回家后把一天的支出和结余记录下来,并帮妈妈算算帐,然后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训练了他们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世界。

写数学日记,还可以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我们的世界。比如从图形的变换的角度欣赏周围的建筑物,从蜂巢结构中认识密铺现象,在自然界中认识黄金分割之美,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去看一场球赛等等。让孩子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有用,有趣,感受数学的美,从而喜欢上数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现实生活既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近感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数学知识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