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41-01
语文课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把所学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许多知识都要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完成。如果学生有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不仅能学好语文,也能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当成为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独特感悟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巧妙设计主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要巧妙设计的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发全体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的作用之一是形成学生的活动。巧妙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会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多读,层层深入领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步骤。读书虽有不同的方法,但总离不开——初读:了解大意,质疑问难;细读:理清段落层次,找出重点词句,理解含义;精读:品析好词好句,摘抄、熟读成诵,运用到写作上,进行吸收性的自学。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读懂文章,掌握阅读学习的步骤。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和步骤,自学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迅速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一篇课文的讲读,就是一个反复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小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步骤。
三、阅读教学中营造交际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新课标在口语交际中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分段作了具体的要求。如:第一学段“以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第二学段是“能简要转述别人讲话的内容,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课标给出的这些要求,就是我们教学中应该做到的。老师可以从学生听、说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首先是听,在听同学回答问题时,听清楚别人回答的是不是你所想到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其次是说,把你想到的,读懂的说出来,说清楚,说完整,像这样去要求学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留心和注意,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习惯,进而形成了能力。
四、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爱憎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激发学生自主、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进行阅读实践的有效方法,可以说,有效的提问是学生主体性阅读教学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外显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后习题,结合本班实际,设计教学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
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阅读教学是否有效,不但要看教师有没有精心研读文本,精心设计问题,是否恰当运用多媒体,是否灵活运用教学技巧,还要看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积累是否丰富……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情趣,才能使学生善思、乐学,让阅读教学变得更高效,更精彩。
(责任编辑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