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芳
摘 要 结合现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编语文教材特点,提出通过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正确处理教材的可读性和教师的导读性的关系,对教材进行综合处理,尝试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改进课堂教学的等方法,探索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 中技新教材 语文教学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42-02
现使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编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一种活泼型风格。这种教材明白易懂,通俗生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给教师如何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经过一定的实践,我有如下心得和体会:
一、充分理解教材的课程目标及体系结构
语文课教材的编写,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及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研读、探究、实践和创新的语文自学能力。由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口语交际几部分组成。总之,教师必须要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明白每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成效。
二、贯彻“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如何贯彻这个教学原则?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吃透教材,是实现教学新思路的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考虑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实现“精讲多练、学以致用”教学新思路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要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勤动脑筋进行分析概括。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材的可读性和教师的导读性的关系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强了可读性,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那么,可读性强了,是否就会导致缺乏可教性呢?有人认为,教材学生自己都能看得懂,那么,教师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也就是说,增强了可读性就会淡化可教性,而事实是:首先,可读性,不等于学生都能读通,读得通,更不等于理解和掌握,任何知识的猎取(特别是对学生)都不能完全无师自通,必须经过老师的指点。再者,假如学生并不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没有真正弄懂。最后,课本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工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说理、分析、启发、组织活动、行为训练等是任何教材都代替不了的。
总之,活泼型的教材可读性强,但不能认为它缺乏了可教性,从而放松了自身。如改进教学方法,要做到因教材制宜,切实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要善于补充教材的内容,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综合处理
综观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紧密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教材应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新的时代的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使教材的某些内容难免滞后。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将平时收集的新的信息对教材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做,不仅能增强这门课程的现实感,反映时代的脉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语文课教学的吸收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此外,新编教材在降低难度的情况下,把一些必要关键的理论知识弱化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实这些内容。
总之,教师补充教材内容的原则有二个,一是富有时代气色的,教育意义深刻的典型事例,二是对教学理论系统所缺陷的某项内容,但要把握好其深度和广度。
五、尝试“预习——设问——讲授”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人云:“授人以鱼,顿餐三食;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指导就不是给学生“鱼”,而是给学生以“渔”。我要求学生预习要眼、脑、手并用,边看边用:对重要句段勾划圈点,易懂的材料文字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精读。学习的过程中一再强调,读书贵在思考,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读思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预问——设问”这两个环节之后,我针对学生写预习提纲的情况,对学生已懂的内容尽量少讲,不讲或让学生来讲;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课文中存在的“不太懂”或“一点也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点拨释疑;对重点问题、疑难问题要进行着重分析讲解。
六、教师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深入浅出,通俗明白,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有时还不失一点幽默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语文课必须要改变过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活,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活,才能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愉快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抽象的理论,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借此文希望与广大同行进一步探讨和验证,总结出更为具体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思路。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