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萍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学化学高效课堂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 高效课堂 构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01-01
新课程标准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主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努力建构高效课堂。近些年,我一直从事教学理论与教法研究工作,目睹了许多中学高效课堂的做法,现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构建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一、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高效基于有效,有效源于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合理地整合教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学科知识、价值内容及情感教育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维持“动静结合”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独立思考是讨论、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深度思考,激活思维,才能引起思维碰撞,活化的思维“分子”越多,有效碰撞的概率才越大。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真正对学生能力提升有作用的是思考力的提升。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同时也需理清“静”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妥善处理“动”和“静”的关系,创造出更加和谐的高效课堂。
三、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消除问题,只意味着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步,教学任务并没有结束,应更向前一步,思考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例如:在进行“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教学时,教师强调:“不管是不是二氧化碳过量,都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学生问:“为什么这个反应不生成碳酸根离子?”教师强调:“是因为酸性关系碳酸>苯酚>碳酸氢根离子。”如果教师设置如下问题:“请设计方案证实产物不是碳酸根离子,而是碳酸氢根离子。”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面对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估计所有学生都会有事可做。经过思考后,大多数同学都提出: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发现有沉淀产生,与老师的结论不符。于是,又引发了一个问题,钙离子到底是与谁发生反应了呢?于是学生自发地展开交流讨论、设计方案以进一步验证。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捕捉动态的生成,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带入预设的方案之中。即使课堂上有“意外的生成”,教师也会置之不理,继续上课或合理回避,点到为止,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预设。然而这样“完美的预设”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一直被囿于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及创造性都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对“酸的化学性质”教学时,当学生将酸与氧化铜、氧化铁粉末混合后,并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有学生怀疑金属氧化物变质,建议用新的药品重新实验;有学生怀疑可能是反应温度太低,建议用酒精灯加热来验证;也有学生建议上网搜索原因等等。于是大家就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验证,虽然教学没有按原计划进行,但学生都很投入,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也许有些零乱,但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难道不比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更有价值吗?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以忠实于新课程的积极态度立足于课堂,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审视过去积累的方法、经验,审视我们正在实施及应用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科学、有效地建构高效化学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编号2012JCJY22)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蔡慧琴等.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克龙.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08).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