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育才让“入情入境”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4-08-12 08:02施兵
成才之路 2014年21期
关键词:入境正方形图形

施兵

不论任何科目的学习,若是学生不在状态,毫无兴趣可言,或是敷衍了事,就难以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数学的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只有让学生进入状态,入情入境,才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

所谓让学生入情入境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独运匠心,营造展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和创造的快乐。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眼育才,创设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始终,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化了情感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入情入境的课堂学生兴趣高

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注意导入的巧妙。新奇的富有诱惑力的导入,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致,从而让学生入情入境。

如在“分米和毫米”的教学中,上课时教师出示情景图片《齐天大圣——金箍棒》,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画面,读一读金箍棒是多长?启发学生当金箍棒不足整厘米时,如何准确的表示金箍棒的长度?然后启发学生观察直尺,为什么每一厘米中有许多小格?因为选用的是富有童趣的素材,学生必然兴味盎然;也因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运用的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学生对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兴趣随之增长。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导入,既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而灵活进行。最为常用的是运用故事导入。小学生没有不爱听故事的,教师可以借助在听故事中产生的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所选择的故事,既需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还应富有启发性。也就是说故事编选的要巧,疑问设计的要妙。

教师还可以利用反问导入。因为是在总结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导入,易于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讨。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就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同一间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后,用“为什么同一间教室,拍出来的照片却不一样”来反问,就使得学生在思考中自然进入所学习的内容。

二、入情入境的课堂学生思维活

因为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设计的问题是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的,学生必然会主动地去探究,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

还是“认识图形“的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猜图形游戏、数图形游戏和画图形游戏来促进学生的思维。

(利用课件展示)机器猫:嗨,同学们好,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个好朋友你们已经都认识了,看,我这儿有一个信封,你们猜猜里面装的可能是哪种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 当慢慢抽出的图形显示的是正方形的一小部分时,(“长方形。”“不,是正方形。”)。 你确定是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观察,疑惑?)最后图形全部露出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正方形。”这样,借助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在看事物时不能只看表面或一部分,只有认识完之后才可以下结论。这样,他们的思维必然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数图形游戏、画图形游戏略)只是,这两种游戏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注重了综合性和拓展,对学生思维的品质培养更有好处。

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并日渐灵活。

三、入情入境的课堂学生学得扎实

由于入情入境,学生沉醉其中,对学习的知识的来龙去脉细细挖掘,对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先是借助一个商店的购物情境的课件引出人民币以及交换的关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设置几个购物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熟悉人民币的交换关系,在具体的换钱游戏中,学生对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比较具体而清楚的认识。

四、入情入境的课堂学生品质得以熏染

这一情境是教师精心设计,顾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与生活的联系必然紧密。这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给学生的品质以熏染,让他们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而这一点是新课标所着力倡导的。

有教师在“百分比“的教学中,引入国家统计局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数字,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让学生在感受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自然认识了百分比的知识。在一些小组的活动中,合作的意识渗透人心,这对学生的品质的熏染是潜移默化的。

总之,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会热情高涨;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有精彩的表现;学生只有入情入境,学得扎实灵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巧施匠心,让学生入情入境。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小学)

猜你喜欢
入境正方形图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分图形
找图形
非法入境
图形变变变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