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静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学就应该要借助文本教材为学生搭建语言文字实践的优质平台,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体系中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这样,在扎实有效的语言感知、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语言生命的质量,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成才。
一、触摸语言:悉心体悟洞察文本表达之妙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始终背弃文本语言之间的内韵美和整体美,而将语言割裂开来逐一讲解,这本身就是对语言本质的绝对违背。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即便对文本语言能够拥有大致的了解,但对语言的整体上缺少了相应的体验感受,学生则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摒弃这种以烦琐分析为主要策略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在实践中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使得语文阅读教学中直逼语言规律的本质,让学生在“活的语言”中浸润生发。
如我校一位教师执教《水》一课,他一开始的解读更多地关注于作者对于人们缺水的描述,不断认同强化作者的感受,因此他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描述的学习,体会水的珍贵——第一板块:雨中大家洗澡之痛快,感受水之珍贵;第二板块:夏日一勺水四兄弟淋浴之舒服,感受水之珍贵;第三板块:总结写法,以乐衬苦。经过网上研讨,大家觉得光学习课文内容“水之珍贵”是不够的,应该还要将目光落到文章的表达上。这是这篇文本的特质。文章是怎样进行生动描述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的?要抓住课文的第二小节,先把学生带进去,体验描述的生动;再在后文的批注中,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语言的精妙及感受的独特。经过调整,执教者凭着独特的解读、高超的教学艺术,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而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所关涉的价值点不一样,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会大相径庭,其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就完全不同。而小学阅读教学在解读文本时,要更多地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质,而非文本的内容。
二、感受语言:提供真实听、说、读、写事件
所谓的听、说、读、写就是指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表达的相关事项,为学生语言历练与表达提供思维运转的平台。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考虑是否充分激发每个孩子给真正地表达自我?是否能够充分关注并聆听每个学生的表达?于是,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向学生,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深层次的交流,一切显得短、平、快。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珍珠鸟》时,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朗读了四遍课文:第一遍,完完全全地跳入语言的海洋中“裸读”;第二遍,在自我默读中体验小珍珠鸟自由活动的场面;第三遍,出声地读,读出小鸟的调皮活泼及与人亲近的过程;第四遍,在学生展示朗读中感知文本要义,并引导学生在相互评议中积累阅读体验。四遍读下来,学生学习得非常透彻。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则充分运用了教材文本《珍珠鸟》作为学生训练的空间。提供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其实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在品味、揣摩、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力。
三、活用语言:创设情境开展语言实践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语言只停留于理解层面而不能运用的层次属于消极层面,既能够理解更能够运用的层次属于积极层面。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价值便在于将学生由基础的消极层面向高端的积极层面进行有效转化。怎样突破?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哪吒闹海》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执教者对教材文本的驾驭和掌握能力,更传递出阅读教学绝对不是“教课文”,而是借助教材文本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薛老师的整节课就以“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原型引导学生通过概述、讲述和转述的三种不同的维度,让学生在概述中学会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在讲述中学会运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转述中学会运用适切的语言进行转达。薛老师的这一节课真正以教材文本为例,让学生言意兼得。
《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的作者古德曼教授指出:语言学习应该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不要把语言切割成细小、抽象的碎片。的确如此,脱离了具体可感的语言交际情境,任何语言的习得都必将成为一句空话而无丝毫语言实践运用的沃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质以及学生自身认知的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适切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形象逼真的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历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语文教学中语言的习得是永恒的主题,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中关注文本语言信息向关注文本语言进发,从而将语文教学回归到以语言为本位的阅读教学的本质上来,促进学生成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