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宝农
(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论 著
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姚宝农
(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钦州 535000)
目的 观察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9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每组30例。对照Ⅰ组予单纯西医治疗,对照Ⅱ组在对照Ⅰ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Ⅰ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百会穴治疗,3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脑血流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较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结论 艾灸百会穴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致残率。
缺血性中风;百会穴;艾灸疗法;血脂;血液流变学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属于祖国医学“中风”之范畴,现代称为缺血性中风。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比例较出血性中风更高。此外,缺血性中风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而治愈率低,故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很关键。2008年6月—2012年6月,笔者采用艾灸百会穴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并观察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脑血流指标变化,探讨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在我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90例,中医诊断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西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脑CT或MRI证实诊断。患者发病2周之内。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有急慢性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血小板减少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严重痴呆或意识障碍者,过敏体质者。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6(60.9±8.5)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40±7.85)分。对照Ⅰ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2~77(61.7±7.8)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87±7.64)分。对照Ⅱ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1~75(62.3±8.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60±7.46)分。3组患者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伴随疾病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Ⅰ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尼莫地平片20 mg口服,3次/d;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连用2周;并按病情需要给予脱水剂,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Ⅱ组:在对照Ⅰ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针刺治疗,取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等穴,每天针刺1次,留针30 min。治疗组:在对照Ⅰ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太乙神灸仪艾灸百会穴1次,根据个人反应的不同,每次艾灸的时间不同,患者自觉热感深透至颅内或沿督脉传导,灸至感传消失,每次艾灸的时间30~60 min。3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由不熟悉患者分组及治疗方案的检验医师完成。②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于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由不熟悉患者分组及治疗方案的神经科医师完成。
1.4 疗效判定标准[3]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或增减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1 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均<0.01);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 01),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③与治疗组比较,P<0.05。
2.2 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见表2。
2.3 3组治疗前后颅内主要血管血流速度(Vm)比较 治疗1月后治疗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治疗组脑血流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见表3。
表2 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③与治疗组比较,P<0.01。
2.4 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I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后治疗组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均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见表4。
表3 3组治疗前后颅内血管血流速度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③与对照Ⅰ组治疗后比较,P<0.01;④与对照Ⅱ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4 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I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③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5。
2.5 3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见表5。
表5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治疗组比较,P<0.05。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历史悠久,方法众多,疗效独特,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事实证明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是有效的。但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及针刺治疗方面,而艾灸治疗脑梗死的优越性还远未被充分认识和发挥。研究表明,艾灸能有效地激发循经感传,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4]。陈日新等[5]研究发现,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某些腧穴会发生敏化,其中腧穴热敏化是一类新的敏化类型,热敏化腧穴对艾条悬灸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产生透热、扩热等临床特征,且极易激发循经感传活动(出现率约为95%),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而非艾条悬灸无此作用。腧穴热敏化艾灸对机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陈日新等[6]研究还发现,中风患者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达70%左右,而百会穴是脑梗死患者热敏化腧穴的高发穴位。
百会穴别称巅上,穴居巅顶正中,为督脉要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应用范围广,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其他穴位使用。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阳脉之海”。因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督脉分布于脑、脊部位,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与肾、脑、肝经有密切的关系,故它的功能是督领阳气和真元。如《针灸资生经》: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百会穴具有疏散风寒、温经、升阳固脱、镇惊熄风、安神健脑、醒脑开窍等作用,其祛风宣阳作用最强,为治风要穴;施以灸法对气不摄血、气虚升提无力之症效果较好,又为回阳救逆之要穴,临床疗效肯定。
现代研究表明百会穴浅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如枕大神经、额神经分支,深层达大脑皮质运动区和旁中央小叶,局部为周边向中央结聚的动静脉网,因此刺激此穴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及血液循环。任秦有等[7]研究发现,艾灸健康人百会穴5d后,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增加显著(P<0.01);左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增加亦显著(P<0.05),说明艾灸百会穴使生理状态下脑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增加,脑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血流量增加,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庄礼兴等[8]研究认为,温灸百会一方面能通过大脑皮质的反射调节自主神经,增强脑皮质相关部位的兴奋性,另一方面可改善局部血管的痉挛状态和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功能,最终使机体抵抗力增强。李爱华等[9]观察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发现灸后患者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形态变为粒线状,视野清晰度也有所改善,说明艾灸百会穴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对中风患者的脑组织及患肢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脑血流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且艾灸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提示艾灸百会穴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致残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周楣声. 灸法对经络感传作用的探讨[J]. 中国针灸,1982,2(3):20-22
[5] 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6] 陈日新,康明非.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150
[7] 任秦有,赵宁侠,郭瑞林,等. 艾灸百会穴对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48-49
[8] 庄礼兴,童娟,李月梅. 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9] 李爱华,万志杰. 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2003,31(2):27
Clinical Study of moxibustion therapy in Baihui point on ischemic stroke
Yao Baonong
(Qinzhou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 Qinzhou 535000, Guangxi, China)
Objective It is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ive of moxibustion therapy in Baihui (GV 20)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study its effect on blood lipid, hemorheology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rapy group, control group I and control group Ⅱ,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basic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was given in each group.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Ⅱ also. Moxibustion therapy in Baihui (GV 20) was used in therapy group at the same time.All the treatment courses were 30 days. The changes of blood lipid, hemorheology, cerebral blood flow,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 and Barthel index(BI)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level of blood lipid, hemorheology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in therapy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fter treatment for 30 days(P<0.05), and the improve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control groups(P<0.05). Neurologic impairment score and BI of therap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P<0.01), and the improvements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control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herap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wo control groups(P<0.05). Conclusion Moxibustion therapy in Baihui (GV 20) can improve cerebral circulation, reduce 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ect, increase the cure rate and improvement rate, and decrease the deform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Moxibustion therapy; Baihui point; ischemic stroke; blood lipid; hemorheology
姚宝农,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的救治、康复与预防。
钦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073720)
10.3969/j.issn.1008-8849.2014.13.001
R255.2
A
1008-8849(2014)13-1369-04
20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