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知识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战略意义研究

2014-08-08 10:27吕春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8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

摘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基础工程。农民知识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农民知识化;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16-02

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晋东南(山西省运城市,晋城市和长治市)、冀南(河北省邯郸市)、皖西北(安徽省蚌埠市、淮北市和阜阳市)、鲁西南(山东省荷泽市)、苏北(江苏省徐州市)等周边地区。该区域29个省辖市,土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1.65亿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2.7%。该区域生产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7、小麦产量占1/2,“三农”问题非常突出[1]。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层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内容,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中原经济区经济稳定而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新型农民是关键,农民的知识化是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当前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比较效益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知识化应先行一步。农民知识化的进程,直接关系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农民知识化接近了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才能使河南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实现中部崛起,促进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所谓农民知识化,就是在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的社会转型期,通过对农民的知识投资,使其成为知识社会所需要的具备一定的受教育水平、掌握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新农民”[2]。农民素质问题是极为现实,也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命脉所系。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积极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转化人力资源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逐渐提高,致使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农村。目前,中原经济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已成为一个沉重的人口负担问题。其中,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农业第一大省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农民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0%[3]。2007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3 958.33万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重约占48%。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矛盾,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逐渐转移的过程。目前,中原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仍很大,而其所占有的耕地又极其有限。另外,据统计资料表明,在2008年河南省全省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0.8%,初中文化程度占59.5%,高中及以上占29.7%。其中,受过技能培训的人员只占30%[4],培训率比全国平均低6%[5]。另一方面,城市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据有关部门统计,56%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近60%的岗位要求熟练的技术工人”[6]。而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正是因为缺乏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出现了较多的就业难或就业不稳定的现象。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大、培训率低的现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素质,是推动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关键,也是全面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原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的原因,除了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外,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缺乏专业技术、法律意识等有直接的关系。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上,表现为城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农村不能提供,城镇不需的低素质劳动力又源源不断地供给,要走出两难困境、农民要顺利转向非农产业,最根本的工程就是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由粗放农业向半粗放农业或精品农业转化,进而消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仅局限在种植业上,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而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在小麦、玉米、棉花、花卉苗木种植、畜禽饲养等中原经济区传统优势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参与和驾驭能力,可以相应减少小麦、玉米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种植面积,增加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水产品、特殊的花卉养殖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从而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7]。

四、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的,在大范围内采用现代化科技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物质设备、全面推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来引领农业、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农业现代化必须靠农民去完成。农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根本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不适应现代化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可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

五、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

近年来,尽管党和政府实行了许多诸如“多予、少取、放活”以及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较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据《河南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所得,1990年中国城乡收入比为2.2∶1,

1995年为2.72∶1,2001年扩大为2.92∶1,2002年又扩大为3.1∶1,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9年扩大到3.3∶1。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8]。

endprint

只有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才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别。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可以反映此前该国或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情况以及各级别教育的普及水平。据统计,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是正相关关系。据河南省农调队2002年对4 200个农户的调查表明,户主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1 993.22元,高初中的为1 741.10元,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的为1 602.65元;劳动力为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比高初中组文盲半文盲小学组高14.5%和24.4%。这些数据说明,:收入水平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另据从外出劳动力寄回家乡现金的情况可以看出,外出劳动力教育水平越高,寄带回家乡的现金数额越大,此外,技术类工人的工资水平不容小觑。可见,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强,获取信息渠道较广,能够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从而得到较高的收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科技水平,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实要求。

农民知识化问题是极为现实,也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命脉所系。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我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积极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蒋桂芳.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现状、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5):76.

[2]祝秦,黄红.农民知识化:当代中国农民转型的必然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61.

[3]陈强,李挥.河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人口大省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12-15.

[4]刘海涛.2008年河南农民工挣回1 611亿劳动力转移2 155万人[N].河南日报,2009-02-25.

[5]翟晋玉.河南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N].中国教师报,2009-02-25.

[6]中央省部委报道.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J].中国培训,2004,(2):23.

[7]赵玉国.中原经济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6).

[8]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6):1-4.[责任编辑 刘娇娇]

收稿日期:2014-04-09

基金项目:2013年度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民知识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20131147)

作者简介:吕春燕(1973-),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
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意义与教育方式
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北极航道通航对东北亚的战略意义
关于统一战线服务“一路一带”战略问题思考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
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发展绿色经济对贵州省同步小康建设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