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与“顿悟”

2014-08-08 00:42杨晓军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苏轼

摘 要:禅宗诗性哲学深深地影响着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渗透于他的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取向中。苏轼书论中以禅喻书,寓禅于书,提供给后世的是一种比“尚法”更高妙的学书法则。这种对“通其意”的重视与肯定,既构成宋代尚意书风的主流形态,同时也为后世书风的深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参禅;顿悟;寓禅于书;苏轼

1 苏轼禅宗思想之渊源

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苏轼的艺术观一直是书学研究的重点。从其艺术实践我们不难得知,他的艺术观受儒、道、禅影响很深,尤其是晚年禅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更深。这里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也有苏轼个人的选择。

(1)历史渊源。中国书法美学崇尚“中和”之美,以古典的和谐美为最高审美理想,它要求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因素朴素而和谐的统一,从而实现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书法艺术审美领域所追求的自然、率真,它与禅宗主张的“回归自然”“无意识”观点有着想通之处,这是书法家对禅宗这种充满哲学思辨的宗教产生兴趣的根本原因。他们依据禅宗思想创作,注重表现“禅宗式”心灵,从而形成特有的“禅式书法”。禅式书法经魏晋南北朝萌芽,逐步形成,到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至宋,以苏轼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将其继续发扬光大。

(2)社会背景。北宋是禅宗思想鼎盛发展时期,文人士大夫参禅、论禅成一时之风。苏轼曾自豪地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据后人考证,时与苏轼有过交往的禅僧不下百余人。苏轼不但与禅僧们往来密切,且确实地笃信禅旨,并将这种禅旨与禅思融入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之中。尽管苏轼的有关书法的言论多为短句和随笔,但是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看到禅学思想在他的书论中的影响。

(3)个人选择。苏轼家学渊源,在他幼年时即以接触佛教。他的故乡佛教就甚为发达,其父兄都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苏轼从小就对佛教耳濡目染。正当踌躇满志的苏轼想施展自己人生抱负时,却卷入北宋统治集团的党争中,被贬黄州,他自称:“不复作文字,惟时作僧佛语耳。”达到了“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地。其原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辅以佛道,变了以佛教思想为主导,以儒家思想为辅,“外儒”的一面渐隐,“内释”的一面凸显出来。故而,随缘自适,随遇而安,旷达超然便成为苏轼生活态度的基调与主旋律,而构筑这一基调与主旋律的文化基因则是佛家和老庄思想,尤其是禅宗的诗性哲学。

2 禅宗思想在苏轼书法艺术中的作用与表现

(1)艺术观。禅学对苏轼的艺术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苏轼用禅宗的思想方式对书法艺术作哲学思考。苏轼书论中提出的“法无定法”的观点显然是受禅学“无住”思想的影响,苏轼在《小篆般若心经赞》一文中说:“世人初不离世间,而欲学出世间法。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禅律。禅律若可以作得,所不作处安得禅。善哉李子小篆字,其间无篆亦无隶。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正使忽忽不少暇,倏忽千百初无难……”可知,苏轼视书道如禅道,意重在妙悟。他对李氏小篆的赞扬即说明了这一点。李氏所书小篆表现出 “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的境界,真是进入“忘我”状态的真实写照。因此,苏轼论书,强调创作者的自由闲适的“忘我”心态与艺术精神,不为规矩所范,则是禅宗思想渗入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禅宗的参悟,使其书法思想达到如此脱胎换骨,大彻大悟的地步。

(2)学书过程。禅宗分南、北二宗,即顿悟派与渐悟派。苏轼以南宗为宗,强调顿悟对艺术的重要性。然,我们亦不能否认:“苏轼的学书过程是经渐悟之后达到了頓悟。反观苏轼的学书历程,从早年的学习“二王”,中年以后学习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其后又多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继而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其学生黄庭坚亦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苏轼以禅的思辨,冲破了俗谛,追求“简淡”“潇洒”“清远”,形成了“天真烂漫”的书风,创造了以平淡见斑斓的禅意之美。由此观之,经过长期的领悟和视野的不断开阔,此时的苏轼已达到了顿悟的阶段。

(3)书论思想。苏轼书论中的禅意与禅风,是北宋书法理论与禅宗思想合流的明显表现。禅宗重视“本心”与“自性”的作用,要求人们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它虽然是一种宗教学说,但在更深的层面上,有艺术创作有着想通之处。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书论中十分重视“个性”与“本心”的表现。苏轼在《评草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指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书论中充满了顿悟式的机锋妙语,其中的禅风与禅味十分浓厚。苏轼不仅在书论中寓禅于书,而且在创作中也真正做到了“寓禅于书”。

3 禅宗之悟与苏轼的书法实践

禅宗追求的是超越经验的内心自悟,它反对格物,反对死于句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认为只有心灵空灵澄澈时的全身心直觉体验,才能对宇宙和人生作总结性根本把握,这种把握的途径不是依靠“渐修”而得,而是依靠“顿悟”方式获得。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境”就是这种顿悟的最好注脚。重视“顿悟”是禅宗思想与其他佛教宗派最大的区别之一,它也是禅宗思想核心要义所在。苏轼在书法实践上强调“通融无碍”的创作观,我们在苏东坡的名作《黄州寒食帖》中,看到的正是这种“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的禅意境界。在这件杰作中,字势的欹侧动荡,行笔的爽健自然已经达到随缘而适,随机而化的神行境界。正所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4 小结

不难发现,禅宗诗性哲学深深地影响着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渗透于他的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取向中,概而言之,是以“意”统摄下的以书入禅和以禅喻书,在“意造无法”“通其意”和“合于天造”的追求中阐释禅的理趣与意蕴。因此,苏轼书论中以禅喻书,寓禅于书,提供给后世的是一种比“尚法”更高妙的学书法则。这种对“通其意”的重视与肯定,既构成宋代尚意书风的主流形态,同时也为后世书风的深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苏轼不仅是有宋书法史上的大家,更是中国佛学史上用艺术来抒发禅性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Z].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 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 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曹慕樊,徐永年.东坡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5] 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杨晓军,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