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外交

2014-08-08 15:56沈玲玲
学理论·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

沈玲玲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它不但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引发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在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下,以气候为主题的外交活动也随之展开。在全球变暖这一背景下,分析了目前中国气候外交的行动,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气候外交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候外交;气候合作;中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017-02

全球变暖已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是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它的实质是能源环境竞争和全球治理失效的双重聚焦[1]125。近年来,围繞全球气候问题的国际交锋愈演愈烈,气候问题政治化趋势也日趋明显。气候外交开始走上前台,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中国气候外交行动

气候外交是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的气候外交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外交部门或环境部门等代表国家的机关和个人,采用交涉、谈判以及其他和平方式来解决涉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活动”。广义的气候外交则是指“一切出于全球气候‘良治的目的而进行的国际气候博弈与合作活动”[2],其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外交部门和环境部门,也包括一些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公司等。气候外交主要有公共性、多层次性、主体多元性等特点。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重视,国际气候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的气候外交也日益频繁和活跃起来。2007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由温家宝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随后外交部成立了杨洁篪任组长的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领导小组。自1989年以来,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50多项国际环境条约,已经与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展开了诸多的气候治理项目[3]。总体看来,中国目前的气候外交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

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是全球气候外交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气候变化问题首次成为国际谈判的议题。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成立了由联合国全体成员国参加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从此正式启动。中国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以及其他涉及气候变化领域的谈判。具体表现在,中国成立了由来自能源部、外交部、国家环保局等部门的成员组成的气候谈判代表团,积极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历次筹委会。从里约热内卢到京都,从哥本哈根到德班,再到最近一次的华沙世界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都广泛参与各个级别和层次的磋商与谈判。近年来,中国在推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日益成为国际气候判的核心成员。在参加的历次气候谈判大会上,中国谈判代表团都竭力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并联合发展中国家维护其整体利益。例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指出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强调人均碳排放量,注重公平与责任。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上表现得更加主动与开放。2013年11月,世界气候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提出了促成大会成功的四点建议。其中包括要加大落实以往承诺的力度,尽快开启德班平台的谈判,要在减排、适应、资金、技术和透明度等关键问题上取得平衡结果,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应有约束力等,并表示“基础四国”将为此共同做出努力[4]。在华沙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在多边机制的有效性、灵活性方面做出了最大努力。

(二)开展多层次性的气候外交

首先,中国开展全球层次的多边气候外交,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缔约与“巴厘岛路线图”的达成;研究探讨基于各种不同公平原则的碳排放权;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活动并参与制定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规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建立并发展了在资金、技术与信息等方面的气候合作。此外,中国还参加“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与“碳收集领导人论坛”,“八国集团峰会”等全球性会议,利用这些会议和场合阐明自身立场,讨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构建国际气候治理机制。

其次,中国开展区域层次的气候外交和双边国家间的气候外交,积极参与国家间的气候治理与合作。首先,中国开展APEC峰会和东亚峰会框架下的气候外交。在2007年APEC峰会上,胡锦涛提出了包括“合作应对,可持续发展,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5]的中国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四项原则。2010年3月,“东亚峰会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为东道主提出东亚峰会成员国应重视和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要坚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适应能力,有效加强东亚区域内气候合作。其次,中国还积极开展双边气候外交活动。一方面,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开展气候技术领域内的合作,积极引入减排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另一方面,中国与巴西、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中合作协商,互相协调各自气候政策,共同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与发达国家加强气候治理领域内的技术合作。

二、当前中国气候外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中国的气候外交面临着保障发展空间和履行减排义务的挑战。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大国,高需求的能源消耗必然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居高不下,再加上以第二产业为主体,资源密集型的转型经济结构,中国的碳排放量屡增不减。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一直以负责任的大国自居,恪守减排承诺、严格执行规定的碳排放量是应有之义;但另一方面,中国也要保障自身的发展权。倘若只是单纯地为了履行与自身不符的减排义务而压缩国内的工业发展,那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可以说,中国在现阶段正面临着保障国内发展空间和履行国际减排义务的矛盾困境,如何在保障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世界气候新体制的建立是中国气候外交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第二,后京都时代气候谈判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上的形象有待改善。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西方国家总是力图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强制性的减排框架。而中国一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强调“有区别”,这一系列举动直接导致某些西方国家误读了中国的气候政策,甚至把中国看成国际气候谈判的强硬者和阻挠者。英国学者巴里·布赞指出,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总体印象是负面的[6]。再加上国际媒体以及公众沟通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中国在气候治理上所采取的一些重大行动往往被国际社会忽视。

第三,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中国气候威胁论”的论调。由于目前中国大部分污染排放居高不下,各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全球份额较大,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气候与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们把控制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与国家安全直接挂钩,并且大肆渲染“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更有甚者直接宣称全球气候变暖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所造成的。

三、推动中国气候外交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大会,严格履行国际气候公约。高度重视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气候谈判大会,在气候谈判议程设定、议题提出、气候博弈等方面全面积极进取;提出中国的碳减排方案,占据制高点。尤其要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方面国际合作规则的制定[7]。对于目前已经签订的国际气候公约,中国应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严格履行国际气候公约。为了加强履行公约的能力建设,必要时还要加大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和资金的引进。

第二,加强气候外交宣传,建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宣传机制。定期发布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及其取得的成效,向国内外宣传中国的气候政策,温室气体减缓排放情况,人均排放和人均累积排放等,使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1]268,从而客观评价中国为气候治理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与此同时,还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发挥民间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公民团体之间的国际交流,促成更多的群体参与缓解全球变暖的行动。

第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理念,落实节能减排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应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仅是出于气候外交上国际社会舆论的压力,更是国内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在战略层面上改变过分重视能源安全、忽略气候变化和环境問题的政策取向,将气候安全和生态安全纳入到国家安全与长期发展战略之中。同时要毫不犹豫地加大对气候环保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是世界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并且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才能在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领域占据制高点,才能在气候外交的舞台上拥有更多的筹码,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杨洁篪.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2]马建英.全球气候外交的兴起[J].外交评论,2009(6).

[3]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EB/OL].新华网,[2013-11-24].

[5]胡锦涛在悉尼APEC会议上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EB/OL].新华社中文新闻,[2007-07-28].

[6]甘钧先,余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J].当代亚太,2010(5).

[7]胡宗山.政治学视角下的国际气候合作与中国气候外交新政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8]鲁毅.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9]张磊.国际气候政治的中国困境:一种微观层次的梳理[J].教学与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