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保定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基于经济学的视角

2014-08-08 02:12孟祥林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农村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政教部,河北 保定 07100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保定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基于经济学的视角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政教部,河北 保定 071003)

保定在京津冀城市一体化中起扮演着重要作用,以保定的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就能够找到保定融入“大北京”经济圈的新思路。借助京津大市场让保定红色文化得以市场化是发展保定红色文化的重要思路。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打造出红色文化名片,就能够让保定从京南区域经济发展中凸显出来。在发展措施方面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区发展扩大影响力,提升文化产品档次,规划思路一体化,扩大城乡文化需求,加快农村城镇化。

京津冀;保定;红色文化;发展对策;经济分析

一、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分析

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体现在多方面,这包括印证历史、文明传承、政治教育和经济开发等多个方面,只有明确红色文化多侧面的价值功能[1],才能够很好地从多个层面做文章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价值充得以充分展现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一)印证历史

红色文化的诞生地是历史事件曾经发生的地方,通过为后代人讲述当时发生的事情,后代人可以通过看先人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体会先人们的奋斗精神。

通过了解全方位的信息,年轻人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曾经的那个年代,先辈们的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是现代生活得以成为现实的重要前提。人们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够变得足够聪明,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够体会到现代生活的珍贵。“红色文化”是一种奋斗文化,人们通过消费红色文化产品,就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中,通过“穿越”到那个年代感受先辈们的情感、生活、思想、品格,从而对自己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解读历史,人们就会牢固地记住历史,在红色文化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努力奋斗。

(二)文明传承

红色文化消费的主旨不在于消遣和娱乐,而在于教育,消费者在消费中受到教育,将红色文化中孕育的精神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红色精神从而代代相传。人们在消费红色文化资源(产品)的同时,也就将这种精神传递了下来。一般情况下,红色文化传承是通过“两代人影响一代人”的方式逐渐向后传递的(如图1),“孙代”都是在“父代”和“子代”等两代人的影响下成长的。“父代1”用何种方式影响“子代1”和“孙代1”,“子代1(父代2)”和“孙代1(子代2)”就会以何种方式影响“孙代2”。红色文化在代际间传承,不但传承着文化的内涵,也传承着文化的表现方式。文化传承赋予逝去的历史以生命,让这种精神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

(三)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作为旅游产品虽然与其他的旅游资源具有休息、娱乐等共同的作用,但是政治教育功能应该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功能。人们在欣赏名山大川等风景名胜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心旷神怡、身心放松,让自己暂时从繁忙的工作中挣脱出来,享受片刻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人们在蹦极、冲浪、探险、漂流等旅游项目中不会感觉到有更多的政治色彩。但是在消费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人们享受到的不仅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透过这些物质的外壳,人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教育内涵。人们在消费红色文化之后,能够在行为上产生一种文化自觉。红色精神通过改变人的内在素质,让人的品质得到提高,让行为得到改变,并通过好的行为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产生较好的政治教育作用。

(四)经济开发

前文述及,红色文化要通过与商业行为联袂,展示自身的魅力。因此红色文化一定要在表现方法上更加多样化,让自身所要表达的教育功能更加含蓄化。红色文化中蕴藏的经济价值量是很高的,一定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对其进行挖掘。分布在农村区域的红色文化,大多布局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风光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只要是分布在红色文化区域内的资源,都可以搭上红色文化的便车,在红色旅游区大打红色文化这张牌。让红色文化的产业化链条得到延长,让更多的经济行为渗透到红色文化的传播、生产、经营当中来,让红色文化以点带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民富、农业丰、农村稳,改变贫穷落后地区的发展状态,红色文化在红色区域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图1 三代同堂与文化传承

二、保定红色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保定位于京津周边,京津大都市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能[2]。保定与京津形成三角形关系,是北京南行的第一个中等城市。保京之间的小城市有徐水、定兴、高碑店、涿州,保津之间的小城市有安新、雄县、霸州等(如图2)。在京津保之间小城市密集,在“大北京”和“大天津”的发展战略下,保定受到来自京津的影响也越来越浓。京津冀在历史上就是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划(直隶省),保定曾经是这个行政区域的中心。京津独立为直辖市后,京津冀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非常密切的,邻近的地缘优势为环京津的河北省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文化战略这个指挥棒下,“大保定”的建设也需要依托保定厚重的文化资源。保定依托京津这个大市场,文化资源在商业化运作中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消费的内容也开始倾向于文化层面。在交通条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保定会成为京津消费者短途旅游的消费场所。为了让保定的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入京津市场。就需要将保定打造为“文化产品中转站”,通过这个“中转站”将京津与保定腹地的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让京津市场覆盖到保定更远的地方。近邻京津是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迅速扩大影响的重要通道,北京的文化平台可以让保定文化具有更大的穿透力。

(二)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又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被打造成“环京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让红色文化进校园。依托保定距离京津较近的区位优势,将京津的少年儿童吸引到保定,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红色夏令营”“踏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穿越战斗岁月”等各种形式的大型活动都可以强化保定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少年儿童通过学校方便组织,红色文化知识不仅能够让其丰富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励志读书,增强奋斗精神。少年儿童这个群体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同时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参与欲望,“红色文化之旅”正好符合少年儿童的需要。图书、画报、歌曲、影视、旅游、观摩、探险以及讲故事等各种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的方式都可以达到吸引少年儿童的作用。通过不断创造各种能够激发少年儿童兴趣的“红色文化”活动,让“小消费者”充分参与进来。将目标锁定在少年儿童这个消费群体层面上,可以将很多的相关人员串联在一起。以少年儿童为中心,在家庭中形成学习红色文化和消费红色文化产品的热潮。在发展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抓住了少年儿童这个目标市场,就能够启动以少年儿童为中心的周边市场,“红色消费”就会成为到保定消费的一个亮点。

图2 保定与京津的位置关系

(三)红色消费重在内涵

红色文化产品消费与其他产品的消费有所差异,红色文化消费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感受一种精神,这对于没有经历苦难的新一代少年儿童而言是最可宝贵的,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不畏艰难。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应该巧妙地采取托物言志的方式进行,让少年儿童甚至是成年人,都能够感受到春风化雨的功效。让人们愿意到这里来消费,不断地来这里消费。人们在红色文化景区中,能够亲眼看看先辈们的工作环境,感受当时的生活条件。人们通过尝一尝当年的饭菜,走一走当年走过的路,通过专业人员给游客讲述当年的感人故事,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奋斗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多一些能够抗御挫折的精神,对于年轻人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层面看,红色文化消费并不在于浏览风景,而在于领略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消费目的在于让消费者的心灵得到升华。为此,红色文化的消费重在“文化”二字,只有“文化”牌亮出来了,文化资源才会有足够大的感染力。从消费中品出更浓的文化享受,人们才会感受到文化资源的厚重。同时,也只有将更多的资源凝聚在一起,才能够营造出这种文化味。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人们中间发挥作用的时候,让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刻板地说教,这时候每一个消费者不但是红色文化的消费者,而且也成为了红色文化的宣传者。

三、红色资源布局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一)资源在城乡布局的经济学机理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聚集在农村,但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在城市,于是文化中心与区域经济中心就出现了不对称,为了强化红色文化的发展势头,就需要将红色文化引入城市,在城市中形成红色文化的“核”,然后再对农村地区形成影响。在这种作用机制下,城市文明“下乡”,红色文化“进城”,城乡在文化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物质融合。文化要从势能高的地方流向势能低的地方,如图3表示了城市与乡村在文化融合过程中,资源在寻求最大效用过程中,城乡之间由低水平均衡实现高水平均衡的过程。图3中连接矩形框左下角和右上角的粗线条为资源在城市与乡村布局的过程中,在城市与乡村时间不同效用水平状况下的均衡状态,越靠近右上角城市的效用水平越高,越靠近左下角则乡村的效用水平越高。图中的C和X分别表示城市和乡村,沿着C5→C4→C3→C2→C1方向城市的效用水平逐渐提升,沿着X5→X4→X3→X2→X1的方向,乡村的效用水平逐渐增加,城市的效用线和乡村的效用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的均衡点的连线就是图上连接矩形框左下角和右上角的曲线(契约线),沿着A→B→C→D→E方向,城市的效用水平逐渐增加,乡村的效用水平逐渐降低。反之,沿着E→D→C→B→A方向,则乡村的效用水平逐渐增加,而城市的效用水平逐渐降低。图中给出了F和H两点,其中①②③④都表示了在一个方面的效用不降低的情况下另外一个方面的效用增加的情况,4种情况都属于“帕累托改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状况达到了最大化。但是在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和乡村在不同的发展状态时,两者不容易达到相同的效用。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在城市布局比在乡村布局能够得到较大的效用,所以资源更倾向于城市布局。如果图中的C位置处表示“要素价格均等化”状态,即相同的资源在城市布局或者在乡村布局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收益,那么目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与乡村互动的均衡状态应该处于契约线沿CE方向的某位置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之间在较高水平上实现融合。

图3 保定与京津的位置关系

(二)分区发展扩大影响力

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布局,要让各处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从不同侧面打造保定的红色文化名片:东部地区依托白洋淀红色景区,将雄县、容城、安新、高阳发展为湿地生态型红色文化区;中部依托保定古城,包括徐水、满城、清苑等地,发展为市区古迹型红色文化区;中西部依托唐县、曲阳发展为烈士陵园型红色文化区,依托狼牙山发展为山岳生态型红色文化区;西部依托阜平发展为革命老区型红色文化区,依托涞源发展为自然生态型红色文化区。老区型、山岳型、古迹型、生态型、陵园型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圈共同构成保定的红色文化名片,人们到不同区域能够消费到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几个不同规模的文化圈覆盖了保定的大部分范围。保定的红色文化影响力不断强化,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越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会越强。保定的其他文化资源也会同时得到发展。

四、保定红色文化的发展对策分析

(一)总体思路:让保定红色文化突出主题和深化内涵

1. 多渠道强化红色文化影响力

红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红色资源一定要通过强化自身影响力,成为连接城乡的媒介。红色文化资源诞生的区位虽然不能改变,但是红色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根据前文,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让城市成为红色文化得以展现的舞台,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办法,让人们在城市中、在异地就能够感染到这种红色文化的影响。红色文化载体在城乡红色文化一体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让红色文化的影响范围远远大于红色文化的诞生地。人们虽然不能经常到红色文化的诞生地亲临红色资源,但生活在城市中就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人们通过在城市中感受(享受)文化产品,让红色文化在城市中弥漫。红色文化通过感染人们的消费行为,让红色精神深入到头脑中,红色文化变成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红色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城市发展中:(1)城市风景。红色文化虽然很多都是诞生在农村区域,但是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变成雕塑成为城市的风景,红色文化诞生地的民居可以成为城市的特色建筑,红色景区的树木、花草可以落户城市传达红色文化的灵气,在红色文化的渲染下,城市中的风景会更加丰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就会时时刻刻与红色文化打交道了。(2)日常用品。让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产品变成人们衣食起居中经常接触的产品,让从红色文化区域产出的产品都沾上红色文化味,如“狼牙山山鸡蛋”“狼牙山磨盘柿”“白洋淀藕粉”“白洋淀咸鸭蛋”等,让保定的红色文化标签成为弘扬保定红色文化的共享资源。(3)红色专题。在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的社会中,红色文化信息要用足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在电视、网络、电台等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媒介中,要开设红色专题宣传红色文化,对曾经的发生的事情进行详细介绍,在反复宣传中让红色文化在人们心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奋斗、清廉、奉献、勇气、美丽等都应该是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通过红色专题能够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红色文化内涵。

2.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定是“京南屏障,华北干城”,这是京南第一中等城市。保定在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履行直隶总督署职能的时候,辖区涉及现在的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河南省北部等地方,保定历经几百年作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积累了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资源。前文述及,保定在民主革命时期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交融在一起,为将保定打造为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将保定在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成为保定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在构建文化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让消费者朝着这个主题前来消费。在文化内容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到有内涵,并且要通过富有磁力的表现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赌物、听音、论事让人们进行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形成红色文化预期产生的效果,让人们通过思考自行得出预期中的结论。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发自内心的从内到外的感悟,而不是从外到内的生硬说教,这样的教育就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们虽然没有在口头上有较多的豪言壮语,但在行动上却能够有更多的完善。

3. 提升文化产品档次

有档次的文化产品更能够引起消费者的青睐。红色文化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但是在引导消费者消费的时候,却是一种商业行为。商家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花钱买教育,就需要让“商业行为”与“教育功能”之间进行很好地嫁接。红色文化产品需要在内涵与外延两个层面打造产品,让消费者角色“消费者这样的产品是必须的”。根据前文,“红色文化精神”是红色文化中能够渗透出来的最为重要的内涵,这也是能够煽动消费者消费热情的关键。红色文化产品在介入市场的时候,就需要将这种“精神”浓缩出来呈现给消费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向也开始由“有形消费”转为“无形消费”,文化消费就是“无形消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消费者推出红色文化消费品的时候,需要讲求“包装策略”,让消费者感觉到“红色文化消费”是一种时尚。人们通过消费红色文化组合产品,感觉到受到了精神陶冶,认为这是一种有品味有层次的消费。红色文化消费于是不仅可以做到可持续,而且通过消费者的“需”与商家的“供”互动,共同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层次。

(二)发展对策:通过城乡一体化推动保定红色文化发展

1. 规划思路一体化

为了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将城市与乡村在文化发展层面进行“一盘棋”规划。将文化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统一框架中,逐渐改变在文化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文化扶贫、文化捐助、文化赞助等多种方式,让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将城市文化资源、农村文化资源与农村文化市场对接,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开发。要在不断强化县级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强化乡镇文化站在发展农村文化中的作用,将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到每一个村庄,挖掘农村文化能人,培育农村文化示范户,以此为核心逐渐建立起农村文化活动室,使其成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的节点。这需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投资要向农村倾斜,通过建设文化项目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百姓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得到收益,发展文化就成为了农村的一种自觉。用城市的思路发展乡村文化,就会使农村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在外延与内涵双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2. 扩大城乡文化需求

(1)不同经济水平导致文化产品供需均衡状态差异。需求是最好的发展动力,无论对农村地区进行多达的投资,只要没有激发农村对文化的需求,就不能让农村文化得到持久发展。图4表示了不同经济水平下文化产品的供需状态,在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在低中高状态的时候,长期发展中会在E1、E2、E3处均衡,在经济状态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由于需求处于较低水平,即使供给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供需双方也不能实现较高水平的均衡。以图中的E1为例,E1本来是在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的均衡状态。该种状态下,人们会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经济发展上,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相对较低。如图在L’水平上,由于需求水平较低,存在文化产品供大于求1。这时候如果再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供给线由S1右移到S’),最终结果是并没有在E’实现均衡,而是造成了一个更大的供大于求2,同样的供给水平下(S’=S2),S2与D2在E2处达到均衡,这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状态下的均衡,在E2位置的时候,不存在“供大于求”,也不存在“供小于求”,供给与需求都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了均衡。但是在经济水平处于“低”状态时,在D1处于较低状态时,刻意将S1向右移动到S’甚至更高水平,这种做法只能扩大需求缺口(供给大于需求)。由此可见,每一个经济发展状态下,都应该有与其相对应的文化需求(供给)水平,超过了这样的状态时,有效供给就会超过有效需求,过剩的供给能力就会由于需求不足而受到冷落。文化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对称,让文化发展融合到经济发展当中去,人们在文化商业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让经济行为促进文化产品发展,从而文化与经济就能够互动共生。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在不同的经济状态下达到均衡,又随着经济发展状态不断看好而趋向更高水平的均衡,所有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图4中的ZZ线,只要经济发展水平足够高,需求线和供给线就会同步增长,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均衡状态会沿着ZZ线一直向右上方发展,在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逐渐放慢的时候,城乡之间就在高水平上实现了协同发展,城乡之间就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层面实现了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2)城乡文化影响发展轨迹。如图5,表示了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图中将城乡之间的文化发展对比状况划分为了五个阶段:差距较小阶段,差距变大阶段,差距很大阶段,差距变小阶段,城乡融合阶段。从图中可以看出,城乡的文化发展过程都经历了S型发展轨迹,乡村的发展状态如果想赶上城市的发展状态就需要有一个更加陡峭的S型轨迹。城市从乡村中分离出来后,就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文明程度的进展速度上的差距经历了“小—大—小—无”的变化过程。目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如图所示)。城乡之间的差距,造成城市向乡村辐射的势能。城市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改变着乡村,乡村向城市文明靠拢的过程就是农村城市化过程。起初城市通过对腹地产生吸收作用,城市逐渐发展起来,随后城市开始对腹地产生辐射作用,使得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起来。在乡村与城市进入到“差距缩小”阶段后,乡村发展就开始进入快车道了。

图5 不同阶段下的城乡差距

(3)农村资源进入城市。根据前文分析,在城乡的发展关系中,城市最初由乡村中分化出来后,很长时间内发展速度超过乡村,但这种状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城乡发展最终要走向融合。但是从“城乡分化”到“城乡融合”之间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历程[3]。就目前而言,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乡村发展并没有形成强劲的造血功能,由于长期中实行的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乡村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4]在城市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时候,通过以城补乡、以工促农的强农惠农政策,首先为农村“输血”而后逐渐培育农村的造血功能,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并让农村把握住更多机会,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除了表现在经济方面外还表现在文化方面。根据前文,经济与文化需要同步发展,经济的发展状况最终要体现在文化层面。很多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等文化资源都聚集在农村,红色文化资源也主要是聚集在农村地区的,为了让红色资源得到发展,就需要将这些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在城市找到“根据地”。为了让农村的文化资源能够在城市栖身,就需要让想出多种花样让红色文化能够走出大山并且让城市人喜欢接受。通过“忆苦思甜”饭店宣扬“苦”文化。“苦”就是“艰苦”,这是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的内涵之一。虽然红色旅游景点不能搬进城市,但是先人们经历过的“苦日子”可以复制出来,这样的饭店是能够在城市中安家落户的。

3.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将城乡进行快速对接的主要方法。红色文化在商业行为下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能够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以红色文化资源聚集的地方为中心,逐渐发展起相关产业,让这些地方逐渐强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通过富有创新的经营思路,在城乡之间建立起红色产业链,将城市富余的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投放到农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上去,农村的红色文化产品沿着这个红色产业链,可以输送到城市中。在城市的带动下农村景观逐渐改变,更多的农村人口在红色文化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农村城镇化除了以乡镇为中心进行城镇化外,逐渐形成以红色资源为中心的城镇化路子。这种方式的城镇化,不仅是红色资源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既有的乡镇等行政中心在不能对红色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形成辐射或构成有效地空间构架的情况下,可以以红色资源分布区为中心。构建新的城市核,以便更好地与其他城镇及中等城市进行对接。如图6,A、B、C为三个乡镇,红色景区于乡镇之间但受乡镇的辐射影响很小。三个乡镇的影响区域都不能相互交叉,红色景区就不能位于三个乡镇影响的交汇区。这时候,依托红色景区的条件,可以依托条件较好的红色景区发展成为新的经济核。让该红色景区较好地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如图,让红色景区的影响范围逐渐与A、B、C的影响区域交织在一起。红色景区在这种发展方式下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核,红色景区经济核可以有效弥补经济核在空间内分布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提升行政级别,进一步扩大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

图6 红色景区与乡镇中心间的关系

〔1〕 孟祥林.体验经济背景下保定旅游资源整合和发展策略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3):30-36.

〔2〕 孟祥林.大北京视域下的保定发展思路分析[J].中国城市化,2011(3):40-46.

〔3〕 孟祥林.河北省“一分为五”框架下京津冀一体化的多核心亚城市体系构建[J].城市,2009(9):6-12.

〔4〕 李刚.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2(9):30-33.

(责任编辑 吴 星)

Economics Analysi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Red Culture Development in Bao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MENG Xiang-li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3)

Bao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integration.Taking the red cultur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e measures that baoding merges into "Big Beijing Economic Circle" would be found.With the help of the Beijing and Tianjin market,Baoding red culture will be developed more and more,which is an important style to develop Baoding red culture.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should be focused on: building patriotism education base,expanding influence through partition development,enhancing culture products,integrating planning ideas,expanding urban and rural cultural demand,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Beijing-Tianjin-Hebei; Baoding; red culture;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 economic analysis

2014-02-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12BJY053);河北省教育厅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思路下以创新型新农村建设撬动河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SZ2010505)。

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区域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过程分析。

F061.5

A

1007-6875(2014)02-0041-07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红色是什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