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014-08-08 00:35綦玉帅
世纪桥 2014年1期
关键词:时代发展历史经验制度建设

綦玉帅

摘要:为了克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确定因素,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体系来调整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关系,这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建设;历史经验;时代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为了尽可能地克服这些不确定因素所造成工作成本和工作难度,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体系来调整和规范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参与者的行为和关系,这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第一,制度建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提高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制度是为降低交易费用而提供和实施的一套具有公共产品性的规则”。[1](P.74)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常运转所需成本如果过高,或者成本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其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制度建设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高。合理的制度安排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通过强制性实现目标。制度明确规定了人们的权责,谁违反了制度的规定就会受到惩罚,而遵守制度的获益则明显大于违反制度的惩罚。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着人们按照制度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几经反复,最终外在的制度内化为自觉;另一方面,通过人们自觉自愿的遵守来实现目标。合理的制度安排不仅有助于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而且当他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还会认为遵守制度是合算的。这样人们就会相信制度的公平性,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制度的安排,在无形中大大降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本,提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第二,制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范和约束机制。“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P.226)社会正是通过制度的这一功能来保证自身的和谐、有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接收而形成的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必然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与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良性互动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三, 制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激励和导向机制。“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2](P.3)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通过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的信息传达,并且凭借组织部门的奖惩措施,鼓励人们按制度行事。这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偏好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行为选择,所以激励机制也是导向机制。通过制度的积累和导向机制的充分发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为自身的发展获得了不竭的动力,也保证了发展轨道的正确性,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四, 制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合机制。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种力量的整体合力的大小决定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大小和发展快慢。制度则可以将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种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合力。“制度可以使无序变为有序,使偶然转化为必然,是朝不同方向的个别力量汇合成一个总的合力”,[3](P.143)从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第五,制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实现机制。“制度是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这二者的协调者”,[4](P.255)这就是说制度是社会目标的实现机制。无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还是其他更为具体目标的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将所确定的目标一一转化为现实。因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种理想目标仅是价值追求,而“价值系统自身不会自动地‘实现,而要通过有关的控制来维系。在这方面要依靠制度化、社会化和社会控制一连串的全部机制。”[5](P.141)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制度建设一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保障作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6](P.38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代表制度、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的制度,大力推行民主制度和新型的官兵关系,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制度化的开始。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工作条例和制度,大大加强和规范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工作,从而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建设工作进入曲折发展时期。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已由“如何取得革命成功”转移到“如何建设新中国”。此时,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和改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毛泽东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7](P.63)沿着这一思路,党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如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等。这些工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针、原则、地位和内容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错误以及加强和改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失误,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被破坏殆尽。由于制度规范的缺失,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始了大规模群众运动时期,变得越来越主观、随意,人们过火过热的政治热情被助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1980年,在总结这段历史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P.333)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的在党政机关、企业、军队、高校及农村等领域加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建设工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例和制度,为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度建设的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警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纳入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之中,才能做到既有章可循、合理合法、切实有效,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不断促进自身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这无疑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天平上增加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的砝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人民群众通过越来越多的途径了解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社会建设方面所存在的较大差距。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种横向比较,再加上社会主义仍然受到苏东巨变的负面影响,极容易导致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高和信仰不坚定的人质疑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危机。另外,西方一直十分重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抢占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阵地,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所有这一切都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此外,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身在行动机制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重实用,轻理论学习;走形式,走过场;宣传教育的普及面和文化建设的覆盖面未跟上时代步伐;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制度执行不力,检查监督乏力。这些问题都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失却了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前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利形势,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说是一条根本性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贺培育.制度学:走向文明与理性的必然审视[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 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崔希福.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塔尔科特·帕森斯,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 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2.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历史经验制度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关系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