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向文化进发

2014-08-07 17:11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智能课堂教师

【编者按】

2013年12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C20联盟“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举行,200多名来自全国60多所初高中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镇外”开设了8节汇报课,展示了合作学习课堂、翻转课堂和全网络环境下的“E-learning”课堂三种不同的教学特色。无论是学界的资深教授,还是一线的各科教师,对“镇外”的课堂均给予了一致好评。本期报道即是对该校八年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一次回顾与集中展示。

“镇外”课堂改革三部曲

■潘晓芙

一、合作学习的模式建构

2006年,在全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兴起之时,我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转到了日常课堂,从教学方法的“操作性”视角转到了课堂文化的“战略性”重构。在选择改革路径时,我们通过对一些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了解,选择了其中较为成熟、有较大影响的合作学习模式,并结合校情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拉开了我校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帷幕。

首先从改变课桌排列方式开始,将传统的秧田式变小组围坐式,还按每班的小组数量足额配置了用于学生进行习题演练、交流感悟、展示成果的小白板,并通过板报、壁报、宣传区、挂幅、课桌标签等形式在班级和校园各处营造合作文化的浓郁氛围;上课时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分工:通常有组长、观察员、发言人和引导员,各司其职,定期轮换,围绕教学目标分角色开展合作学习;“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展示—检测反馈—质疑拓展”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倾听无声,讨论轻声,发言大声,质疑有声”成为学生课堂中的普遍表现;“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表达,敢于质疑”成为教师教学目标的着力点。“小组合作学习”从最初四个试点班开始,逐步扩展到一个年级再推广到全校,经历了艰难而意义非凡的过程。

为推进这一改革,仅在最初的两年里就先后召开全校性研讨会近十次,骨干教师讲座近二十次,备课组以上观摩课近百节,教师网上评课上千条。从2006年到2013年,全校共举办了推进合作学习的大小活动近60次,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技能全面革新,我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并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激励的场所,学生不仅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在探究中激发了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有效的提升,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实现了质的跨越。

2009年起,先后有来自北京、上海、云南、新疆、山东、深圳、杭州、天津、武汉等地以及省内部分市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数千人次前来观摩交流。2010年4月,我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改革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被写入《镇江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予以推广。

二、“优势教育”的适时渗透

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推进,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关注合作小组内异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2009年5月,我们校长团队前往北师大心理学院,学习了刘儒德教授领衔的“学习优势教育”的研究内容和方案。刘教授提出的“合作学习要关注个体的认知风格”的观点让我们受益匪浅,于是我们投入研究经费,加入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学习优势项目”研究并正式签约,将“自主—支架”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互为补充,相互完善。“学习优势教育”理念和“支架式”教学便融入了我们的合作学习课堂。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先后开设校内研究课近400节,向外校教师开放课堂200多节,向家长开放课堂近400节,教师网上评课近2000节,共完成“学生学习优势测评”“学习动机策略测评”2600条人次。我们在教学中实施“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有了新突破。

三、“翻转课堂”和“E课堂”的同步探索

近年来,“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给了我们新的启迪,它为我们更有效地研究和探索个别化、自主性学习与互动式学习相结合的新的高效学习方式提供了广阔平台。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可以使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具有更大的空间和实效;七年来合作式教学文化的建设使我们在探索“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2013年8月,我们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C20联盟学校,开始了对“慕课”和“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组织教师到华东师大接受了关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培训,并先后派出三批骨干教师赴深圳、杭州、山东等地观摩“翻转课堂”,破除了大家对“慕课”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激起了很多教师尝试的兴趣。

与此同时,我们根据教师的意愿和兴趣,在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初步形成了三个先期骨干教师研究小组进行尝试和探索。从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到课题的选择,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到学生认知顺序的探讨,都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在2013年12月底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办的C20联盟“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校化学组、数学组以及海外班英语组的六位老师展示了自己高效的“翻转课堂”,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从2013年年底开始,我们在集团校之一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又正式启动了“E-learning”计划。2013年12月3日,学校开始了本计划第一阶段的教师培训,老师们初步了解了“E-learning”学习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备课系统、智能作业系统、移动电子教室系统。目前,七年级的8个网络教室已同步建设,学生的平板电脑均配备到位,学校将在分批对每班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培训的基础上,全面实施“E-learning”。

美国国家教育学会前会长内尔·诺丁斯说过:“有了幸福这一教育目的的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痛苦的生活经历,而是一个充满愉悦、让人神往、魅力四射的乐园,教育活动的全面育人功能随之得以充分释放。”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这样的学习乐园,让师生、生生在其中充分地互动,在被欣赏和相互欣赏、被激励和相互激励中,求思、求疑、求新、求创。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构建合作学习课堂文化

■邱激扬

合作学习成为公开课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日常课堂中,合作学习为什么没有“驻扎”下来?教师为什么不推进合作学习呢?……这些问题困挠着我们。原来,教师群体就是从传统教育中成长的,要他们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改变其理念,还需要从实践操作层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1.“模式”是合作课堂初期推进的必需。

2006年我校开始尝试推进合作学习,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合作课堂是什么样的?教师的课怎样备?怎样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改革伊始,需要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范式,这样能够促进教师尽快“上手”,有助于推行课堂改革。

关于合作学习,综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的定义,我们提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实现的。

2.从课堂“模式”到“文化”重建,使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改革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活动,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怎样构建具有良好结构的合作小组?如何提高学生合作的技能?如何让学科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如何评价合作课堂?等等。合作学习构建不仅是一种课堂模式,它的实施取决于课程目标、学生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及设备环境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课堂文化的主体参与和重构。

endprint

课堂文化是指在特定课堂空间中师生教学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从内涵上讲,是教学活动以及对教学活动起支撑、规范和引领作用的课堂物质条件、课堂制度、课堂信念、课堂价值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文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核,它反映着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正是基于校本教研的需求,研究方向从合作课堂模式的推进转向课堂文化的重建。

3.搭建框架,让课堂文化构建变得有序和高效。

探讨课堂的本质问题,首先是对教学本质的探讨,重视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在课堂中构建师生积极对话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梳理出课堂文化的主要因素来搭建框架,课堂改革变得更为循序渐进,从多维度的推进让合作文化因子渗透,文化的建设不是一种虚设,而是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开展的系列活动中生成的。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合作小组的建设,构建新型的学生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合作小组的互动来推进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教师更多的是一个激励者、引导者、帮助者,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合作课堂正是在互动生成中变得充满活力。

从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不仅是课堂形式的变革,而是从教师到学生的教与学发生的根本性改变,改革的重心从模式转型为文化的建设,搭建框架就是为了更好地整合教师、学生、课堂的相互作用,凸显目标、过程精细化,形成场效应来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合作课堂打造不是一个模式或范式的推广,而是要让它成为文化因子渗透在师生的生活中,课堂因此变得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合作学习分组模式

■李尊建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使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笔者总结出运用多元智能的方法进行分组。在实际的分组学习过程中,各有智能强项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就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带动小组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研究性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跨学科学习中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组,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学生的智能结构、男女搭配和个人意愿。这样的分组既能发挥每个人的智能强项,也考虑男女生的差异性,使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认知冲突,对每个成员认知的复杂性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满足智能结构搭配的前提下,学生自由选择分组,使小组关系更和谐,有利于愉快地进行下一步学习。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合作学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

一、收集学生智能倾向信息

为了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目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智能倾向情况。在收集学生的智能倾向信息时,应该根据合作任务科学分析此项任务需要发挥学生的哪些智能,这样只收集相关的智能信息,可以简化分组过程。例如我们在“制作微电影”这个学习项目中需要收集学生的以下几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等。很多的智能是无法用量表来测量的,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多元智能信息的收集。

1.学生为自己的智能倾向性排序,即根据意愿选择从事与哪种智能相关的工作。在学生考虑选择智能倾向性之前,一定要向学生解释各种智能的内涵让学生理解其含义,避免因为理解错误而导致排序不科学。同时也应该告知学生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独特的,智能排列顺序没有任何的优劣之分,只需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自我感觉就可以了。这样也能使学生填写的结果尽量真实。

2.收集学生的多学科成绩,例如语文成绩(语言智能)、数学物理成绩(数理逻辑智能)、音乐(音乐智能)、体育(身体动觉智能)。可以让每个学科的课代表统计学生最近一年或者两年的学科成绩,如果学科成绩在全班的前20%,我们就认为此学科为其智能强项,如果学科成绩排名是20%到80%,我们就认为此学科为其中等智能项,其余的学生我们认为此学科为其智能相对弱项。

3.进行班干部或其他岗位调查(人际智能);通过班主任及家长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我认识智能)。当然也有一些人际交往方面是强项的学生并不是班干部,我们可以参考其填写的智能倾向性或者再做类似的班级问卷。

以学生填写的智能倾向性为主,参考学科成绩和其他调查结果,为每个人的智能特长排序。例如有学生数学和物理成绩都很好,而他填写的数理逻辑智能比较靠后,就可以适当调整其顺序。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班主任调查和家长调查结果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也可以只用学生填写的个性倾向性来进行分组。

二、参照多元智能信息进行小组分组

1.确定小组人数和男女生比例。根据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认为一般小组成员在4~7人比较合理。人数太少虽然可以交流得比较充分,但是并不能产生足够复杂的想法,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长处。人数太多,会使小组交流不够充分,有些成员发言较多,其他人的参与较少。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确定小组人数后,结合班级的男女比例,确定每个小组的男女比例。

2.根据小组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完成的项目相关信息,确定各小组与完成学习任务关联度最大的智能。根据此项关联度最大的智能,把智能强项为此项的学生平均分到各组,保证每一组都有此项智能强项的学生。

3.按照小组任务和智能的关联度的高低,让第二关联度智能强项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小组,尽量满足男女搭配原则和人数平等原则。然后让其他智能强项的学生按照以上原则自主选择分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调整,但是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因为在分组之前,学生之间本来就有一些融洽的小团体,这种很融洽的关系更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三、小组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小组氛围和组间竞争意识

小组文化是增加小组凝聚力和小组有效组织的重要基础。小组文化建设包括:选择小组长、小组命名、小组口号和小组公约。组长在小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小组的召集人、小组秩序的维持者、小组学习走向的控制者,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组长的选择应该由组内成员选举产生,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小组名称和小组口号的确定,可以增加成员对小组的热爱与认同,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公约是对成员的基本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小组成员行为出现偏差。

四、合理分工互帮互助

在合作学习中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分工,确保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合理的分工应该基于每个学生的智能特长,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本组活动品质得到提高,提升每个学生的成就感。根据具体的合作学习的主题,分解出任务的几块内容,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内容。当然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应该在分工中体现合作,可以设置主要负责人,明确负责人的任务是什么,但是此项任务也需要组内成员的合作,即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分工中的积极互助,既明确主要任务负责者,也强调同伴之间的互助。

endprint

五、合作技能培养

在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以后,学生的合作学习中需要掌握一些合作技能才能使小组合作有更好的效果。我校在总结了若干年的合作学习经验之后,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四声”原则。“四声”原则包括了合作学习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有操作层面的依据。

1.倾听无声: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同学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小组氛围。

2.质疑有声:敢于质疑同伴,敢于质疑教师,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倾听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组内其他人的意见,但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积极地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班级创造鼓励质疑的氛围,无论对错,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都应该受到尊重。

3.讨论轻声:在班级讨论的过程中,小组之间容易产生干扰。一个小组的声音大了一点,另外一个小组必须用同样大的声音才能听清对方,这样势必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在一种大家都感到很舒服的话语氛围中进行讨论,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表达起来也更准确。

4.发言大声:发言大声是对学生展示的具体要求。在班级面前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经常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更加自信的性格特征。

合作学习的四声原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合作学习中的具体要求,使合作的组织更加有效。

总之,合作学习的分组模式有很多,在不同学习内容和情景下的分组方式应该是不同的。采用智能的多元性作为分组依据,适当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促进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成功,是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让“质疑”的星光点亮数学课堂

■杨秀琴

自从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希望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包括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再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通过任务分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它强调组内信任;强调教师学会协调和组织学生小组的讨论合作,放权给学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交流;强调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处理分歧的技能,学会分享学习成果、集思广益;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但是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往往还是不放心学生,不敢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目标都不能高效、完美地实现。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我抓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主预习”“交流反馈”环节中的“新生成”做了一些创新和尝试,通过质疑、导疑,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最初我的尝试是这样的:

让学生带着多媒体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书本内容5分钟,屏幕上的几个问题是我事先备课设计好的任务。

5分钟后,有一个“组内交流”环节,为“交流反馈”作铺垫。我的要求是首先组内交流老师事先准备的这几个预习任务,达到互帮互助,使组内每位成员都能基本消化,并且交流出最佳的答案;接着我还要求每人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疑问,先在组内解答,若解答不了的,则在“交流反馈”环节中组间交流。“组内活动”也需要3~5分钟。

“交流反馈”环节,首先各小组派代表随机回答预习提纲中的问题,组间也可适当补充,老师给予点评;接着就是由小组产生的新任务的汇报,也就是质疑。所谓“质疑”,是指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各组汇报成果后,有小组或个人对已生成的知识点有疑惑或不同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还有组内新生成的问题和疑惑(组内不能解决),教师应该汇总这些小组或学生的质疑,然后在全班集思广益,将各小组发现的问题和疑问一一解决,往往学生的质疑正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质疑小组可以加分,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节课经过他们的自学都能提出很多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很有价值和深度。我们相信学生的智慧与力量,所以大胆放手给学生。

对于学生新生成的任务,我最初由于心急,再加上激动,就随即一一解答学生的质疑,事后细想,也许只有少数学生能听明白,毕竟新课还未进入流程,就要求学生在未知的基础上去接受一些未知的知识,而且也没有好好利用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去贯穿整节课。反思发现,大多数情况都是我在答疑,而忽略了组间交流、补充,结果几乎每节课都不能上完,留了很多的尾巴。哪个环节不妥呢?发现是“交流反馈”环节做得不干净利索,而且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对学生质疑的“新生成”又进行了改进。

5分钟预习不变,仍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去自学。仍留3~5分钟的时间进行第一轮的“组内交流”,交流设计好的几个预习提纲,还要提出新的疑问,先尽量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在“交流反馈”环节提出新的生成任务。

第一部分的“交流反馈”不变,但改变了对于新的生成任务的解决方法:能够当即解决的让组间交流,由学生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任务,我随即写在白板(黑板)上,并署上小组的名字或学生的名字,留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解决,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充分利用有价值的质疑,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当然还是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而不能由老师来答疑;还有一些本节课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留作课后思考、拓展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碰到课堂环节难取舍的困惑,我又思考一节课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比重。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对于每一节课或每一个新授知识点一定要遵循一个科学的过程:①学生的自主探索,②提出猜想,③证明猜想的合理性,④验证猜想的融合性,⑤归纳出结论,⑥达到数学的发展。事实上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要只盯着结果。怎样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课堂的基本保障,“生成”是课堂的超越。再结合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能体会这两者的关系:“自主预习”环节是老师的“预设”部分,要求我们老师预设的内容要有弹性、开放性、发散性、动态性。“交流反馈”环节是学生的“生成”部分,我又对这一环节做了一些研究,“交流反馈”分两块:第一是我“预设”部分的反馈生成;第二是小组讨论后新的生成任务(新的质疑)。最终发现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需要教师的基本功和机智的。

举一课堂实例,这是一节“反比例函数”复习课,其中有一环节是:发散思维,由图①和图②你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吗?你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可适当连线)

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分两大组分别探究图①、图②,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由小组集思广益,最后是小组代表发言。让人惊讶的是,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提出的问题有:(1)求两函数的解析式;(2)求三角形AOB的面积;(3)当x取何范围时,y1>y2;(4)证明三角形AOB的面积等于梯形AEFB的面积(如图③);(5)能证明直线GE与CD平行吗?(如图④);(6)能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吗?(如图⑤)……

学生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很值得探究,对于问题(1)(2)(3)可当堂由学生自己解决,对于提问(4)让学生给出证明过程,对于问题(5)需要合作探究才能完成,可惜由于时间的缘故,课堂上并没有解决完,让学生作为课后拓展题。对于问题(5)我当时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质疑是有价值的,而且实事求是向学生表明我也不清楚。(让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碰壁,如何失败,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要总是掩盖我们老师的失败,同时还可以教会学生挣脱困境的能力,还可达到思维量的训练,所以千万别将最有意义的隐藏了。)这样的课堂我预设的任务一般没完成,但是学生的生成任务很多,学生的质疑很多,思维得到了碰撞,你能说这不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吗?

endprint

这样的课堂最大的亮点是没有急于讲授教师的“预设环节”,而是让学生思考交流,并且能生成更多的新的任务。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论是与本节课有关的,还是关系不是很大的,还是无法解决的,我都在黑板上记载下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有些问题随即就能解决,有些问题上完课就不攻自破了,而对于一些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和研究。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质疑的习惯已经养成,提问的热情高昂,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质量,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是幸福的。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是孩子的本性,让质疑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从无疑到有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由学生来解决学生新生成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的能力,相反我们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准备更多的知识,才能应对这样的课堂,才能正确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所以,让“质疑”的星光点亮数学课堂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佳境迭现的“合作学习”

■杨九俊

八年多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在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已是收获甚丰,佳境迭现。

其一,教学技术日渐成熟。在知识和儿童之间建立联系,很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技术,正是因为有了教学技术,教师才可能从一般的知识人成为师者。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即使有也是大概的、模糊的、粗线条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使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们有了对教学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意识。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如确立小组奋斗目标、树立学习责任感、形成合作与竞争技能、小组组织建设、自我评价与反思等等,课题组老师们都有如琢如磨的研究。具体到每一个要素,如学习目标,做什么,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都有细致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学技术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技术的指导,如怎么养成“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支持”和“扩充”的习惯、“求助”和“帮助”的习惯、“建议”和“接纳”的习惯,指导步步到位,其实也意味着教与学都能到位。

其二,走向深度学习。布鲁纳说:“学习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过程,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而通过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才是学习的深层过程,真正的学习包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从两个维度(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教学模式、思维模式、价值追求)来研究探索合作学习,推进了认知、人际、反思三元素的互动交融,有效地改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创造人格的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又深入学习优势教育,引进支架式教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三,形成“爱就开心”的文化平台。“爱就开心”是潘晓芙校长的教育主张,她曾向我解释,这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谐音。Education,源于1500多年前的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意为“引导”,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化为现实。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合作学习一开始就明确,其内蕴就是文化的进步。

“爱就开心”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就是爱,合作学习的推进,首先也就是源于爱,贯注其间的一定也是师爱。即使如我们刚才论及的教学技术,以及老师们所教的学科,确如一些专家所言:“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只存在于使用的情境中。”“那些成功的教师总是和他所教的学科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仿佛他就是他所教的学科,学科成了他的一部分。”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师生参与其中,都有源自心灵的感触。合作学习本身是内容,比如怎样接纳、悦纳别人,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怎样更好地掌握合作技能,怎样让认知、人际、反省三个元素互相激荡融为一体。这些都需要在本质意蕴上的教育发挥功能,都需要,也一定是体现“爱就开心”!■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研究员)

endprint

这样的课堂最大的亮点是没有急于讲授教师的“预设环节”,而是让学生思考交流,并且能生成更多的新的任务。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论是与本节课有关的,还是关系不是很大的,还是无法解决的,我都在黑板上记载下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有些问题随即就能解决,有些问题上完课就不攻自破了,而对于一些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和研究。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质疑的习惯已经养成,提问的热情高昂,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质量,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是幸福的。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是孩子的本性,让质疑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从无疑到有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由学生来解决学生新生成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的能力,相反我们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准备更多的知识,才能应对这样的课堂,才能正确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所以,让“质疑”的星光点亮数学课堂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佳境迭现的“合作学习”

■杨九俊

八年多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在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已是收获甚丰,佳境迭现。

其一,教学技术日渐成熟。在知识和儿童之间建立联系,很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技术,正是因为有了教学技术,教师才可能从一般的知识人成为师者。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即使有也是大概的、模糊的、粗线条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使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们有了对教学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意识。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如确立小组奋斗目标、树立学习责任感、形成合作与竞争技能、小组组织建设、自我评价与反思等等,课题组老师们都有如琢如磨的研究。具体到每一个要素,如学习目标,做什么,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都有细致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学技术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技术的指导,如怎么养成“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支持”和“扩充”的习惯、“求助”和“帮助”的习惯、“建议”和“接纳”的习惯,指导步步到位,其实也意味着教与学都能到位。

其二,走向深度学习。布鲁纳说:“学习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过程,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而通过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才是学习的深层过程,真正的学习包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从两个维度(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教学模式、思维模式、价值追求)来研究探索合作学习,推进了认知、人际、反思三元素的互动交融,有效地改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创造人格的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又深入学习优势教育,引进支架式教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三,形成“爱就开心”的文化平台。“爱就开心”是潘晓芙校长的教育主张,她曾向我解释,这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谐音。Education,源于1500多年前的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意为“引导”,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化为现实。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合作学习一开始就明确,其内蕴就是文化的进步。

“爱就开心”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就是爱,合作学习的推进,首先也就是源于爱,贯注其间的一定也是师爱。即使如我们刚才论及的教学技术,以及老师们所教的学科,确如一些专家所言:“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只存在于使用的情境中。”“那些成功的教师总是和他所教的学科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仿佛他就是他所教的学科,学科成了他的一部分。”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师生参与其中,都有源自心灵的感触。合作学习本身是内容,比如怎样接纳、悦纳别人,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怎样更好地掌握合作技能,怎样让认知、人际、反省三个元素互相激荡融为一体。这些都需要在本质意蕴上的教育发挥功能,都需要,也一定是体现“爱就开心”!■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研究员)

endprint

这样的课堂最大的亮点是没有急于讲授教师的“预设环节”,而是让学生思考交流,并且能生成更多的新的任务。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论是与本节课有关的,还是关系不是很大的,还是无法解决的,我都在黑板上记载下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有些问题随即就能解决,有些问题上完课就不攻自破了,而对于一些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和研究。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质疑的习惯已经养成,提问的热情高昂,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质量,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是幸福的。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是孩子的本性,让质疑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从无疑到有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由学生来解决学生新生成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的能力,相反我们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准备更多的知识,才能应对这样的课堂,才能正确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所以,让“质疑”的星光点亮数学课堂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佳境迭现的“合作学习”

■杨九俊

八年多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在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已是收获甚丰,佳境迭现。

其一,教学技术日渐成熟。在知识和儿童之间建立联系,很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技术,正是因为有了教学技术,教师才可能从一般的知识人成为师者。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即使有也是大概的、模糊的、粗线条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使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们有了对教学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意识。合作学习的核心要素,如确立小组奋斗目标、树立学习责任感、形成合作与竞争技能、小组组织建设、自我评价与反思等等,课题组老师们都有如琢如磨的研究。具体到每一个要素,如学习目标,做什么,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都有细致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学技术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技术的指导,如怎么养成“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支持”和“扩充”的习惯、“求助”和“帮助”的习惯、“建议”和“接纳”的习惯,指导步步到位,其实也意味着教与学都能到位。

其二,走向深度学习。布鲁纳说:“学习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过程,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而通过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才是学习的深层过程,真正的学习包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从两个维度(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教学模式、思维模式、价值追求)来研究探索合作学习,推进了认知、人际、反思三元素的互动交融,有效地改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创造人格的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又深入学习优势教育,引进支架式教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三,形成“爱就开心”的文化平台。“爱就开心”是潘晓芙校长的教育主张,她曾向我解释,这是“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谐音。Education,源于1500多年前的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意为“引导”,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化为现实。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的合作学习一开始就明确,其内蕴就是文化的进步。

“爱就开心”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就是爱,合作学习的推进,首先也就是源于爱,贯注其间的一定也是师爱。即使如我们刚才论及的教学技术,以及老师们所教的学科,确如一些专家所言:“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只存在于使用的情境中。”“那些成功的教师总是和他所教的学科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仿佛他就是他所教的学科,学科成了他的一部分。”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师生参与其中,都有源自心灵的感触。合作学习本身是内容,比如怎样接纳、悦纳别人,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怎样更好地掌握合作技能,怎样让认知、人际、反省三个元素互相激荡融为一体。这些都需要在本质意蕴上的教育发挥功能,都需要,也一定是体现“爱就开心”!■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研究员)

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能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智能烹饪机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超智能插秧机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