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季成伟,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成员。近五年来,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近年来,致力于“积极心理学对于思想政治课课程影响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努力探索和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幸福课堂。
1997年,伴随着香港回归的礼炮和烟花,我大学毕业,来到当时新建的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我意”。我焦虑,“上课热闹”与“分数亮丽”这对矛盾如何能够协调得更好,为此我撰写了第一篇教学反思。
我记得第一次的公开教学,学校让我作为新教师代表,参加苏州大市的公开教学活动。我们当时用的教材是吉林教育出版社的《思想政治》,我上课的内容是第七课《我国的分配和消费》中的第二节,是关于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内容。我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实践。在评课时,来自苏州大市各所学校的专家对我“创新成功之处”的鼓励和“创新过火之处”的宽容,让我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温暖。课后,我根据点评专家的意见,撰写了第一篇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换位教学法初探》,后来发表在《昆山教育》1997年第3期上,让我体会到了从事教科研的幸福与快乐。
转眼到了2007年,我工作十年了。十年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送走了三届高三毕业生。在外人来看,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了,也越来越老练了,考试成绩让学校更放心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面临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困境,像2008年高考方案的执行,政治学科从计分改成等级,学科地位一落千丈,政治教师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庆幸的是,这十年里我没有放弃教育科研,对诸多问题的出现,我积极思考,并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反思着自己的教学。
真正走向成熟,是我到了不惑之年,我知道了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要什么。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在实践中,思考着如何让思想政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如何让思想政治课与师生成长共振,与时代进步同频。以我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对于思想政治课课程影响的实践研究”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为内核,我逐步形成个性鲜明、实践有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也就是建构“一核三轴四性”的政治课堂。具体来说,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核,以“公民意识、积极心理和创新理念”为“三轴”指标,以“道德性、生命性、人文性和高效性”为“四性”特征,这三个要素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体系。
一、“一核”——思想政治课堂之基本“内核”
今年年初,中央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其专业定位就是做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者、理性思维的培养者,毋庸置疑,政治课堂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课程价值。我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研究,编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读本;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着从文本解读、预设生成、资源开发这三个角度来彰显核心价值的内容。
师生共读文本,理解核心价值。第一,核心价值引领标准解读。在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方面都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教师要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度来理解、选择、实施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对核心价值的彰显来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第二,核心价值融入教材解读。师生在解读教材具体知识时,要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比如《文化生活》模块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学中,我明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重要知识点来教学,还有《经济生活》中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政治生活》中权利观、义务观、民族观、宗教观,《生活与哲学》中的物质观、实践观、群众观等知识的解读中,我也自觉将核心价值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高处着眼,小处着手,于细微处展现核心价值。
教学预设生成,落实核心价值。第一,教师不仅要做到对标准理解、教材解读要以核心价值来引领,对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学情的分析更要以核心价值来引领。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必须了解学生现在怎么样,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要理解学生内心困惑、情感需求、价值追求,同时教师不仅要了解、理解学生,更重要的还要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学生。第二,在课堂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课堂评价的选择中,教师也要利用核心价值的引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积极情绪,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还要通过构建学习组织,让每一个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平等地处理学习中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自我评价。第三,教师自身要以核心价值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领、影响学生。
多维开发资源,呈现核心价值。第一,核心价值的体现应积极依托实物性资源开发。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有许多是实物性的资源,比如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自然景观、教具、模型等,这些实物性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并且主题鲜明,同时在开发实物性课程资源时应该尽可能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与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这样核心价值的彰显则更为有效。第二,核心价值引领网络性资源开发。在资源开发中,用核心价值去指导教师对资源进行取舍,用网络资源呈现核心价值,师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体悟核心价值,再用核心价值分析网络资源。第三,核心价值渗透到活动中并进行资源开发。思想政治课课程活动资源根据学校整体德育教育的高度来设计、开发,比如班级、社团各种活动,各种集会和演出,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二、“三轴”——思想政治课堂之指标
X轴:公民意识。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都是为了实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好公民”。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是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是有感情、有思想、有温度的人,学生最终都会走向社会,那么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个“幸福的好公民”,这是学生首先遇到的人生课题,而我们只有解决好学生的第一个人生课题,才能让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核真正得以体现。
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核心价值与公民意识有机统一起来,并试图以公民意识的培育程度来作为衡量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公民教育在内容上也有所交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取向,从而将公民教育的目标、方向有效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实现了公民教育和核心价值更有效的统一与融合。
将公民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的着力点,我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模块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例如《经济生活》教材中所讲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与公民意识有着相当高的切合度,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教育的资源,而挖掘和利用好《经济生活》中公民意识教育的资源,对于公民教育的有效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经济生活》中的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公民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所具备的基本意识,具体来说,有“法治意识”“理性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担当意识”等。
Y轴:积极心理。自2009年以来,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积极心理学,不禁被其主张、观点和理论所吸引,同时也感觉到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课程实践、课程评价有许多契合之处和可借鉴之处。为此,我在2009年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在2011年成功地申报了省级课题“积极心理学对于思想政治课课程影响的实践研究”。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内,我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涉及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师生心理、专业发展、课程评价诸多方面。2013年,该课题被列入苏州市精品课题的培育对象。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政治上认同现行的社会制度。从积极心理学看来,思想政治课的价值目标应该从政治目标和道德目标二元目标转变成情感目标、政治目标、道德目标三层目标。政治课教学活动通过可测量、可实证、可比较的情感目标的实现来影响道德目标的落实,强化政治目标的实现。
第二,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积极心理学中,主观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组织的构建,丰富着相关领域的具体知识。比如针对生活与哲学中有关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生价值、个人幸福等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给予更为有效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第三,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力量,具有正向的、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等。积极力量不仅是一种人格特质,更重要的是能力素养,比如以乐观为例,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乐观主义者并不是一味地盲目乐观,而是有选择地面对不同的情况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行为。
Z轴:创新理念。这几年,“苹果”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深深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生比教师更自觉、更迅速地接受、领悟、使用移动互联网,这也引起我对思想政治课发展的忧虑。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课程实践如何体现出创新理念,如何吸引一颗颗年轻的心。我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是基于一种技术导向,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自然回归,彰显了人性和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主体性和从消费者的便捷性出发的。因此,我提出思想政治课程课堂的创新理念也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从学习者的便捷性出发。
第一,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思想政治课程实践的内在要求。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的自控、学习评价的实施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是有效探究。
第二,学习者的便捷性是思想政治课堂的外在表现。从学习者出发,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所有问题,这就是创新理念的最大原则。最近一两年在教育领域出现的“翻转课堂”“线上学习”“微课堂”等,都是让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便捷。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中的学习者,一方面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思想政治课教师,这就要求在教研活动中既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让学习方式更简单、更便捷和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主、更快乐,同时也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让教学过程更简单、更流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心情更愉悦,如何对教师成长更有益。
三、“四性”——思想政治课堂之特征
价值特征:道德性。践行核心价值,实现立德树人是每一节政治课应该体现的价值特征。我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用“道德的方法”教学“道德的内容”。在课堂内容上体现出道德性,可以以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等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道德性,即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我还积极拓宽延伸思想政治课的校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积极心理和幸福德育”的校本课程。
在实践中,我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尝试了将积极情绪理论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积极情绪的互动、扩建和消解理论,提出“以境生情、以情激情、以理动情”三种具体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引用了《孙子兵法》中“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并结合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获全胜,而马谡据此兵屯山上,痛失街亭,设计“为什么相同兵法,而导致不同后果”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兴趣。我还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心理效应,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结合,从而实现了“巧用心理效应,实现快乐记忆”,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过程特征:生命性。教学实践的生命性体现在课程实践的每一个主体,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还包括了教师自己。因此我认为,在努力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要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发展。我认为用一个生命激发另一个生命,让生命体在思想政治课堂里相互碰撞,共同成长,从课堂教学逻辑变化感悟课堂实践的生命性,从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呈现课堂实践的生命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逻辑第一次飞跃是从“学科体系”逻辑向“学生生活”逻辑飞跃。高中思想政治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社会生活领域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所以“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逻辑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生活体验,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教学更加重视生活情境的再现或模拟,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生活情境中认知、体验、理解、运用相关知识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第二次飞跃主要从“学生生活”逻辑向“学生认知”逻辑飞跃。课堂教学逻辑从“生活”向“认知”的飞跃,是对“生活”教学逻辑的深化,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性,“学生认知”为主的课堂教学逻辑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认识、把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有效性方面,我认为,教师设问时,对象的选择要小组优于个体,内容的选择要生活优于文本,品质的定位要思维优于知识,教师巧妙应答时,内容上要善于四两拨千斤,方式上要幽默亲切,情感上要可亲可近,既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
评价特征:人文性。优化课程评价和课堂评价,要努力克服单一数字化和纸笔化评价所带来的弊端。现行的纸笔评价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也呈现出难于衡量核心价值、难以检测特殊能力、难以反映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应该更加开放、更多元、更科学、更实证,让课程评价方式更丰富、更人文化。
比如适当借鉴心理测量。心理测量不仅可以对学生个体智力、能力倾向、人格、性格、情绪等诸多要素进行测量,同时也可以对群体的心理倾向、情绪表现等进行整体测量、比较、分析。心理测量在情感评价的实现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思想政治学科应该积极借鉴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尽快构建起本课程的情感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对课程的情感目标、心理目标的实现度有更为清晰和更为科学的呈现和反馈,从而使得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再比如,适当借鉴学生学科档案记录袋,让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够从结果评价转向课程评价,从单一的数字评价丰富为数字、作业、活动等多元评价。还比如,在政治课教学团体活动中,创新活动评价机制,实现评价的公开、公正、公平,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像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让同伴评价自己,让家长评价自己,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可以让评价规则显性化,让评价过程公开化,让被评价者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效益特征:高效性。课堂的道德性、生命性、人文性最终要通过效益性得以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用“导学案”教学为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效性。“导学案”辅助教学实践中的“学”就是指学生如何利用“导学案”来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简单地讲,就是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有效展示、课后有效反思三个方面。
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什么,是让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课堂学习的内容,对教材文本所呈现的知识性内容进行自我梳理,并对教材的知识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建构。课中的有效展示是要解决“学得如何”的问题。通过知识的展示,知道了哪些知识;通过运用性的展示,明白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通过情感性展示,感受情感体验到了什么。课后的有效反思是解决“会练”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在反思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不同能力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内容选择上还要注意趣味性,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主动性,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搞强制和一刀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无止境,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值得研究,值得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Y轴:积极心理。自2009年以来,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积极心理学,不禁被其主张、观点和理论所吸引,同时也感觉到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课程实践、课程评价有许多契合之处和可借鉴之处。为此,我在2009年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在2011年成功地申报了省级课题“积极心理学对于思想政治课课程影响的实践研究”。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内,我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涉及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师生心理、专业发展、课程评价诸多方面。2013年,该课题被列入苏州市精品课题的培育对象。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政治上认同现行的社会制度。从积极心理学看来,思想政治课的价值目标应该从政治目标和道德目标二元目标转变成情感目标、政治目标、道德目标三层目标。政治课教学活动通过可测量、可实证、可比较的情感目标的实现来影响道德目标的落实,强化政治目标的实现。
第二,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积极心理学中,主观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组织的构建,丰富着相关领域的具体知识。比如针对生活与哲学中有关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生价值、个人幸福等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给予更为有效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第三,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力量,具有正向的、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等。积极力量不仅是一种人格特质,更重要的是能力素养,比如以乐观为例,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乐观主义者并不是一味地盲目乐观,而是有选择地面对不同的情况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行为。
Z轴:创新理念。这几年,“苹果”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深深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生比教师更自觉、更迅速地接受、领悟、使用移动互联网,这也引起我对思想政治课发展的忧虑。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课程实践如何体现出创新理念,如何吸引一颗颗年轻的心。我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是基于一种技术导向,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自然回归,彰显了人性和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主体性和从消费者的便捷性出发的。因此,我提出思想政治课程课堂的创新理念也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从学习者的便捷性出发。
第一,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思想政治课程实践的内在要求。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的自控、学习评价的实施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是有效探究。
第二,学习者的便捷性是思想政治课堂的外在表现。从学习者出发,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所有问题,这就是创新理念的最大原则。最近一两年在教育领域出现的“翻转课堂”“线上学习”“微课堂”等,都是让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便捷。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中的学习者,一方面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思想政治课教师,这就要求在教研活动中既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让学习方式更简单、更便捷和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主、更快乐,同时也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让教学过程更简单、更流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心情更愉悦,如何对教师成长更有益。
三、“四性”——思想政治课堂之特征
价值特征:道德性。践行核心价值,实现立德树人是每一节政治课应该体现的价值特征。我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用“道德的方法”教学“道德的内容”。在课堂内容上体现出道德性,可以以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等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道德性,即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我还积极拓宽延伸思想政治课的校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积极心理和幸福德育”的校本课程。
在实践中,我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尝试了将积极情绪理论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积极情绪的互动、扩建和消解理论,提出“以境生情、以情激情、以理动情”三种具体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引用了《孙子兵法》中“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并结合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获全胜,而马谡据此兵屯山上,痛失街亭,设计“为什么相同兵法,而导致不同后果”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兴趣。我还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心理效应,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结合,从而实现了“巧用心理效应,实现快乐记忆”,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过程特征:生命性。教学实践的生命性体现在课程实践的每一个主体,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还包括了教师自己。因此我认为,在努力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要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发展。我认为用一个生命激发另一个生命,让生命体在思想政治课堂里相互碰撞,共同成长,从课堂教学逻辑变化感悟课堂实践的生命性,从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呈现课堂实践的生命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逻辑第一次飞跃是从“学科体系”逻辑向“学生生活”逻辑飞跃。高中思想政治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社会生活领域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所以“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逻辑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生活体验,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教学更加重视生活情境的再现或模拟,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生活情境中认知、体验、理解、运用相关知识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第二次飞跃主要从“学生生活”逻辑向“学生认知”逻辑飞跃。课堂教学逻辑从“生活”向“认知”的飞跃,是对“生活”教学逻辑的深化,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性,“学生认知”为主的课堂教学逻辑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认识、把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有效性方面,我认为,教师设问时,对象的选择要小组优于个体,内容的选择要生活优于文本,品质的定位要思维优于知识,教师巧妙应答时,内容上要善于四两拨千斤,方式上要幽默亲切,情感上要可亲可近,既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
评价特征:人文性。优化课程评价和课堂评价,要努力克服单一数字化和纸笔化评价所带来的弊端。现行的纸笔评价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也呈现出难于衡量核心价值、难以检测特殊能力、难以反映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应该更加开放、更多元、更科学、更实证,让课程评价方式更丰富、更人文化。
比如适当借鉴心理测量。心理测量不仅可以对学生个体智力、能力倾向、人格、性格、情绪等诸多要素进行测量,同时也可以对群体的心理倾向、情绪表现等进行整体测量、比较、分析。心理测量在情感评价的实现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思想政治学科应该积极借鉴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尽快构建起本课程的情感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对课程的情感目标、心理目标的实现度有更为清晰和更为科学的呈现和反馈,从而使得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再比如,适当借鉴学生学科档案记录袋,让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够从结果评价转向课程评价,从单一的数字评价丰富为数字、作业、活动等多元评价。还比如,在政治课教学团体活动中,创新活动评价机制,实现评价的公开、公正、公平,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像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让同伴评价自己,让家长评价自己,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可以让评价规则显性化,让评价过程公开化,让被评价者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效益特征:高效性。课堂的道德性、生命性、人文性最终要通过效益性得以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用“导学案”教学为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效性。“导学案”辅助教学实践中的“学”就是指学生如何利用“导学案”来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简单地讲,就是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有效展示、课后有效反思三个方面。
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什么,是让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课堂学习的内容,对教材文本所呈现的知识性内容进行自我梳理,并对教材的知识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建构。课中的有效展示是要解决“学得如何”的问题。通过知识的展示,知道了哪些知识;通过运用性的展示,明白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通过情感性展示,感受情感体验到了什么。课后的有效反思是解决“会练”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在反思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不同能力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内容选择上还要注意趣味性,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主动性,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搞强制和一刀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无止境,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值得研究,值得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Y轴:积极心理。自2009年以来,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积极心理学,不禁被其主张、观点和理论所吸引,同时也感觉到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课程实践、课程评价有许多契合之处和可借鉴之处。为此,我在2009年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在2011年成功地申报了省级课题“积极心理学对于思想政治课课程影响的实践研究”。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内,我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涉及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师生心理、专业发展、课程评价诸多方面。2013年,该课题被列入苏州市精品课题的培育对象。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价值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政治上认同现行的社会制度。从积极心理学看来,思想政治课的价值目标应该从政治目标和道德目标二元目标转变成情感目标、政治目标、道德目标三层目标。政治课教学活动通过可测量、可实证、可比较的情感目标的实现来影响道德目标的落实,强化政治目标的实现。
第二,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积极心理学中,主观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组织的构建,丰富着相关领域的具体知识。比如针对生活与哲学中有关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生价值、个人幸福等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给予更为有效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第三,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力量,具有正向的、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等。积极力量不仅是一种人格特质,更重要的是能力素养,比如以乐观为例,积极心理学主张的乐观主义者并不是一味地盲目乐观,而是有选择地面对不同的情况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行为。
Z轴:创新理念。这几年,“苹果”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深深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生比教师更自觉、更迅速地接受、领悟、使用移动互联网,这也引起我对思想政治课发展的忧虑。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课程实践如何体现出创新理念,如何吸引一颗颗年轻的心。我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是基于一种技术导向,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自然回归,彰显了人性和科技的完美结合,是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主体性和从消费者的便捷性出发的。因此,我提出思想政治课程课堂的创新理念也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从学习者的便捷性出发。
第一,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思想政治课程实践的内在要求。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的自控、学习评价的实施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是有效探究。
第二,学习者的便捷性是思想政治课堂的外在表现。从学习者出发,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所有问题,这就是创新理念的最大原则。最近一两年在教育领域出现的“翻转课堂”“线上学习”“微课堂”等,都是让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便捷。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中的学习者,一方面是我们面对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思想政治课教师,这就要求在教研活动中既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让学习方式更简单、更便捷和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主、更快乐,同时也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让教学过程更简单、更流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心情更愉悦,如何对教师成长更有益。
三、“四性”——思想政治课堂之特征
价值特征:道德性。践行核心价值,实现立德树人是每一节政治课应该体现的价值特征。我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用“道德的方法”教学“道德的内容”。在课堂内容上体现出道德性,可以以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等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道德性,即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我还积极拓宽延伸思想政治课的校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积极心理和幸福德育”的校本课程。
在实践中,我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尝试了将积极情绪理论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积极情绪的互动、扩建和消解理论,提出“以境生情、以情激情、以理动情”三种具体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引用了《孙子兵法》中“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并结合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获全胜,而马谡据此兵屯山上,痛失街亭,设计“为什么相同兵法,而导致不同后果”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兴趣。我还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心理效应,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结合,从而实现了“巧用心理效应,实现快乐记忆”,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过程特征:生命性。教学实践的生命性体现在课程实践的每一个主体,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还包括了教师自己。因此我认为,在努力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要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发展。我认为用一个生命激发另一个生命,让生命体在思想政治课堂里相互碰撞,共同成长,从课堂教学逻辑变化感悟课堂实践的生命性,从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呈现课堂实践的生命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逻辑第一次飞跃是从“学科体系”逻辑向“学生生活”逻辑飞跃。高中思想政治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社会生活领域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所以“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逻辑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生活体验,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教学更加重视生活情境的再现或模拟,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生活情境中认知、体验、理解、运用相关知识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逻辑的第二次飞跃主要从“学生生活”逻辑向“学生认知”逻辑飞跃。课堂教学逻辑从“生活”向“认知”的飞跃,是对“生活”教学逻辑的深化,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性,“学生认知”为主的课堂教学逻辑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认识、把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有效性方面,我认为,教师设问时,对象的选择要小组优于个体,内容的选择要生活优于文本,品质的定位要思维优于知识,教师巧妙应答时,内容上要善于四两拨千斤,方式上要幽默亲切,情感上要可亲可近,既基于知识,又高于知识。
评价特征:人文性。优化课程评价和课堂评价,要努力克服单一数字化和纸笔化评价所带来的弊端。现行的纸笔评价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也呈现出难于衡量核心价值、难以检测特殊能力、难以反映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应该更加开放、更多元、更科学、更实证,让课程评价方式更丰富、更人文化。
比如适当借鉴心理测量。心理测量不仅可以对学生个体智力、能力倾向、人格、性格、情绪等诸多要素进行测量,同时也可以对群体的心理倾向、情绪表现等进行整体测量、比较、分析。心理测量在情感评价的实现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思想政治学科应该积极借鉴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尽快构建起本课程的情感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对课程的情感目标、心理目标的实现度有更为清晰和更为科学的呈现和反馈,从而使得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再比如,适当借鉴学生学科档案记录袋,让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够从结果评价转向课程评价,从单一的数字评价丰富为数字、作业、活动等多元评价。还比如,在政治课教学团体活动中,创新活动评价机制,实现评价的公开、公正、公平,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像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让同伴评价自己,让家长评价自己,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可以让评价规则显性化,让评价过程公开化,让被评价者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效益特征:高效性。课堂的道德性、生命性、人文性最终要通过效益性得以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用“导学案”教学为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效性。“导学案”辅助教学实践中的“学”就是指学生如何利用“导学案”来有效进行课堂学习。简单地讲,就是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有效展示、课后有效反思三个方面。
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什么,是让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课堂学习的内容,对教材文本所呈现的知识性内容进行自我梳理,并对教材的知识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建构。课中的有效展示是要解决“学得如何”的问题。通过知识的展示,知道了哪些知识;通过运用性的展示,明白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通过情感性展示,感受情感体验到了什么。课后的有效反思是解决“会练”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保证。在反思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不同能力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内容选择上还要注意趣味性,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主动性,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搞强制和一刀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无止境,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值得研究,值得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