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兆峰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确,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衰减,逐渐讨厌数学课,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创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习热情
好的导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动,唤起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果教师能通过趣味、新颖,富有好奇性、参与性、挑战性的导入,寻求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就能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
二、提供信息,鼓舞创造激情
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生活中数学应用的例子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数学材料创设数学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教”的学习空间,设法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思维材料,提出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使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构建知识,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思考、体验、领悟和加工制作,主动获得新内容,揭示抽象概念、命题的来龙去脉和本质,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用心去感受生动的数学。
三、创设情境,体验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过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数学知识的有趣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学习新知识的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幽默的讲解、巧妙的点拨、灵活的过渡能感染学生,同时,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的感情沟通更为流畅,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感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要做到上述这些,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知识背景、思想方法、语言表达方式等进行深刻的研究,广泛占有材料,对学生知识的缺失面和疑难点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让各种观点在争论中碰撞比较,在讨论中澄清,进而掌握数学规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体味成功,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以激起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使其在各自已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总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要教师精心策划和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开启、鼓励、辅助,着眼学生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竞争的情境,营造一种令学生学而不厌的气氛,学生就会喜爱学数学,享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和快乐。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