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和谐之花

2014-08-06 10:41李梅先胡耀昭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预设三角形新课程

李梅先+胡耀昭

一幅画之所以被称为是美的,就在于它在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达到了和谐;一首歌之所以是动听的,就在于它在音色、旋律、节奏等方面达到了和谐。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要想生成精彩,需要在哪些方面达到和谐呢?

首先,须在预设与生成上达到和谐。

一节课,既包含静态的文字计划,也包括动态的实施过程。静态的文字计划是教学的准备阶段,称为课前“预设”;动态的实施过程则有许多设想不到的“意外”,称为课中“生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意外问题,只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在学生的活动进展与备课时的“预设”有差异时,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同题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并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定理。在小组探究中,两班学生都得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面对这种与预设不同的生成,第一位教师由于对此缺少充分的课前预设,只好将学生的发现打入“冷宫”,继续自己的教学进程;第二位教师由于事先已有充分的预设,遇到这种情况,只稍稍改变预案,预设与生成就能有机接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探索学习的层次和水平。

其次,须在引导与探索上达成和谐。

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技能,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小学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弱,探索水平较低,如果缺少了教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探索活动就难以有效、深入展开。探索是必要的,引导也是必要的,但引导不是为了替代探索,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及时引导和通过引导来有效促进探索,是建构和谐课堂的又一重要层面。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后,就布置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分数。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折出了他们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面对这一开放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放开,他们都只能用折纸表现“二分之一”。教师以此为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要求他们用不同方式表示出不同的分数。这样,学生很快用多种方式表现出了其他形式的分数。黑板上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也因此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时地进行归纳,示范阶段性结论,明晰进一步探索的思路,尤其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思考和不断进步。

最后,须在开放与收拢上达成和谐。

新课程特别强调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在这一理念支配下,会丧失自我,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在课堂上出现“只放不收”的现象,课堂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学效果收效甚微。课堂教学既需要开放,更需要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放与收的关系,做到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达到两者间的完美融合,以此来开拓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如,在教学加法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得出答案,但必须提醒学生注意,算法多样化不是算法越多越好,不是算法的自由化,不是算法的低层次重复,更不是无规则放纵。教师在开放算法后须进行收拢,让学生在比较中确定优化算法,然后在练习时再度放开,让学生从几种优化的方法中自由选择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教学在“开放——收拢——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和推进,使课堂教学在两者融合中达到最优化。

和谐,既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优化过程,更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崇高境界!

猜你喜欢
预设三角形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