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颖芳
摘要:近年来,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重视多媒体的运用而忽视自身音乐教学基本功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音乐教师的范唱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阐述教学基本功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范唱 即兴伴奏 鉴赏 多媒体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音乐教育也凸显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告别传统的专业教育,音乐课程开始从单一走向综合。这种发展趋势对音乐老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随着现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大部分歌曲均已制成磁带、VCD光盘。于是,在歌曲教学中,很多教师让学生跟着磁带或VCD学唱,有的甚至在整节课里学生没有听到一句教师的范唱,虽然下课前学生们都学会了歌曲,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教学方法是否很大程度的扼杀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美好呢。
一、以语激情,以情感人——范唱是音乐教师基本的能力
(一)教师要有范唱的能力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只有唯一的方法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被打动。”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前提下,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为他们正确的歌唱,深入的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前几年听到的一节示范课就是这样的成功的范例。
以《苏武牧羊》这节课为例。在教唱前,教师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苏武牧羊”的投影图片,配合编钟演奏的古曲,学生表情专著而庄重地听她娓娓讲述着“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当进行到范唱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只看那位老师,声音低沉浑厚,唱到“白发娘,望儿归”时,她放慢速度,一字一顿把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饱含热泪急切盼望儿子归来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唱得铿锵有力,深深的打动了学生和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执教的这位女教师,成熟有韵味,范唱后,更增添了她的才艺和人格魅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过多的选择媒体参与,但最后的课堂效果却非常好。,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是:教师以语激情,以情感人。
(二)教师还应具有指导学生歌唱水平提高的能力
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能给学生以整体性的音乐美感;教师深情并茂的范唱,更是师生间音乐情感的交流最美的一种方式;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歌唱的表现力。
正确的范唱还能胜过太多的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正确的范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还启发学生准确记住自己最好的声音,比如在七年级《牧歌》教学中,有着蒙古族长调所特有的音调开阔悠长、节奏自由的特点。老师就要示范,让学生知道其节奏、速度和情感。如在学唱《西风的话》这首歌时,学生一时唱不准歌曲的前两句,就让学生坐正认真听范唱,而后让他们反复听这两句的旋律。在演唱时还可以加入或高或低的手势,几遍下来,学生很快就区分和掌握了这个难点。
但老师范唱时还需注意几点,学生在老师做示范时必须聚精会神地仔细静听,不要跟着唱;学生除了用耳朵来听老师示范,同时更应该用眼睛来看,如歌唱姿势、口型、表情等外部动作;学生是歌唱教学的主体,老师只需要插入一些必要的示范与讲解,不能范唱时间太长。可见,范唱在音乐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三)教师还得有对歌曲处理的能力
唱歌教学中还得进行歌曲处理,尤其是对歌曲的情感处理,还以《西风的话》为例,力度(p、mp、f ),渐强,速度渐慢,休止的处理,对情感的把握。深层次的理解曲作者对青少年的寄望,珍惜时光。
新教学大纲在唱歌教学中指出:“富有表情的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学生,教学过程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试想,如果用VCD光盘或磁带代替教师的讲解和范唱,固然节时省力,但对学生的情绪感染到底有多深就不得而知。所以,音乐教师在唱歌教学时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范唱,去感染学生。
二、实践求“真经”——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应该重视的能力
钢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无论是歌曲教学还是欣赏教学、课外活动都离不开它。钢琴伴奏可分为原谱伴奏和即兴伴奏,有的歌曲需要原谱伴奏,例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一些古典的艺术歌曲和经典作品,但我国大量的创作歌曲没有伴奏谱,又多是单声部的为多,学生用什么调演唱是不完全固定的,因此,即兴伴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客观的现实要求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原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的正确性
例如,同样一首《月之故乡》有的教师弹得抒情优美,流畅自如,有的教师弹得铿锵有力,忽快忽慢,其结果便是:在前者伴奏下学生正确地表达了歌曲的意境,后者伴奏下学生把《月之故乡》唱成进行曲风格,这不仅和某些教师对歌曲情绪、风格理解偏差有关,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对钢琴驾驭能力的差异。
(二)注意即兴伴奏音型的选择性
即兴伴奏要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情绪和特点出发,用不同的织体、不同的和声音型、不同的表现手法来适应,来为主旋律作拱云托月的渲染。
例如,在为歌曲《小草》钢琴伴奏时,就可以左手使用分解琶音音型,右手在第一乐段中只奏单音旋律,第二段奏八度音的旋律,体现歌曲简明清晰,顺口流畅;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首歌曲伴奏时,可采用和声密集音型与和声节奏音型交替混合进行的配置手法。
(三)注意即兴伴奏表现手法的丰富性
在为《摇篮曲》伴奏时,可采用无旋律伴奏,只以主与属七两个和弦,右手奏和弦分解音型,左手奏和弦低音,最后增加两个小节的结尾,犹如全曲的补充终止,听来自然协调。在为《大海,啊故乡》就可采用左手琶音,在高音区右手加花,塑造大海一种波涛荡漾的形象。
总之,钢琴即兴伴奏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无数的实践与锻炼,才能取到“真经”。
三、“听也是艺术”——鉴赏是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音响来获得的。“听”,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听”,也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欣赏价值的音响信息,多给他们听的机会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听的过程正是他们积累音乐经验的过程。音乐的感知,必须通过“音乐的耳朵”,也就是音乐听觉。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这样就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而老师要做到: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在《扬鞭催马运粮忙》这一课中,笔者就首先运用了“听”的艺术,以听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注重学生感受。先让学生聆听,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后,再和笔者一起探讨对乐曲的理解,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线条、色彩来描绘,来感受这个乐曲所带来哪些收获。体验农民丰收后,喜送爱国粮的情景。当外在的音乐成为了学生自身的内化,学习更主动了,教学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欣赏音乐还需要让学生学唱主旋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背唱主旋律。背谱可以积累音乐素材。虽说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但是在音乐创作课中,熟记一些歌谱的同学,即兴创作能力普遍比其他同学好。正如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综上所述,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在的音乐教育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使用,而忽视了范唱、感情等教师示范的展示。音乐教师的范唱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鉴赏能力等教学基本功有着不可替代性。当然,并不是说音乐课就不需要多媒体的使用。单一的常规教学手段很重要,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学生需要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听赏音乐作品,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一个度,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掌握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四、多媒体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要有效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要合理,要减少非音乐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把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上,巧妙适时,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否则会适得其反,阻碍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减少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所以,应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音画的处理要到位
在课件制作上,教师要熟练制作,要多学现代化手段,多了解一些制作的程序,更要多注意画面不要太多,要突出音乐性。
(三)要处理好人机的问题
应该看到,多媒体的元素种类和表现形式很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媒体相加,教师要注意不同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中媒体功能互相补充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播放播讲,成了一个“解说员”。 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割裂了音乐课堂中所特有的情感纽带。
音乐新大纲颁布不久,有些教师认为以后上课省时省力多了,只要打开电视机,让学生跟着VCD唱唱听听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教师深厚的基本功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不会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深刻的体验,同样,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音乐活动,教师也无法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多媒体也不可替代教师基本功,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最优化,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