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影,欧阳萍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330046,南昌)
我国的原始林已所剩无几,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 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 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乔木林蓄积量为85.88 m3/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 cm,人工乔木林蓄积量仅49.01 m3/hm2,龄组结构不尽合理;我国森林集中在南部与东北地区,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即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森林覆盖率只有7.26%。我国现有宜林地4 400万hm2之多,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度大;全国有林地损失年均达73.94万hm2;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2%;一系列数据说明,我国林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在历史上,我国不仅南方森林茂密,就是在北方,都曾有苍翠的莽莽林海。据《2012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披露,2011年,全国木材产品市场总供给为50 003.99万 m3,比 2010年增长15.78%,其中:进口原木及其他木质林产品折合木材22 375.12 万 m3,国内商品材产量为 8 145.92 万m3,木质刨花板和纤维板折合木材13 545.97万m3,农民自用材和烧柴产量为4 036.97万m3,全国木材产品消耗总量为49 991.91万m3,比2010年增长15.78%。事实上,近10多年来,全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50年以上的森林极其萎缩。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毁林速度惊人。这个外力已经超过限度,我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受到不小的损害,引起了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气候失调,旱涝成灾,生态失调,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失衡。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中积聚了很多有机物质,所有的森林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都是可燃物。虽然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斐然,受灾面积降幅不小。但我国的森林火灾总量仍然偏大(见表1),损失仍然十分严重。
表1 2009-2011年度森林火灾统计表
我国的林业生物灾害过多,2011年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面积高于20世纪各年,而且超过3年连续处于持续高位水平(见表2),相当于2011年森林火灾面积的433倍,年经济损失估计高达2 0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表2 2009-2011年度林业生物灾害统计表/万hm2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海洋生态系统等。共有动植物超过52 308种,具体分布见表3。
表3 我国动植物种群与分布
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5 000种,占总数的20%。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20世纪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一些在极度濒危的物种(亚种)如白暨豚、海南黑冠长臂猿、华南虎、普氏原羚等在未来的15年里其野外种群的命运不容乐观。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而分布在山东黄河入口和黑龙江三江源的野生大豆,分布在云南、广东、海南的野生稻,面积均不断缩小,普通野生稻的1 182个分布点已消失了80%,有的地方已经绝迹。最新统计表明,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已达500种左右,近10年对我国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物种至少29种,平均年递增2~3种。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农业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达1 198.8亿元。
截止2011年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 200.2万 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 26.5%,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1.2%。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的岩溶地区。该区域是珠江的源头之一,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石漠化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着珠江、长江的生态安全,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人为活动对荒漠植被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破坏植被行为依然存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植被建设和恢复影响甚大;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大的危险仍然存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披露,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两者合计435.48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45.36%,还有31万km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地处江南的江西也出现了厚田沙漠。
我国林业生产的模式仍然不是可持续的。虽然有养有育,动态森林总量有所增加,但森林生态环境问题逐渐严峻的趋势还没有根本上扭转,其主要原因如下。
山区的林农居住十分分散,一家一户独立建设住房现象比比皆是,一个行政村辖区内出现过多的自然村落是常态。这种自然村落对森林形成危害极大,除去路、场等必须占用的土地外,在半径约为1 000 m左右的范围内,成为人对自然的亲密交涉区,不利于森林抚育。而林农身在山中,烧饭、取暖都用山上砍的硬柴,对自然林的生长极其不利。
在收入十分低下的状况下,深山林农的收入很难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是人均森林覆盖率极度偏低的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面对极度贫困的深山林农。如果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封山育林是难以进行彻底的。要防止基尼系数的进一步恶性扩大,综合提高深山林农的收入、实现林农幸福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急迫的问题;否则,便会成为森林保护的难题。
相对森林而言,木竹加工企业就是敌人。以江西省森林覆盖率排名第一的铜鼓县为例,2005年以前,铜鼓共有木竹加工企业215家,其中木材企业144家,毛竹加工企业71家。企业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产量少,以粗加工产品为主,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在铜鼓境内已经不存在50年以上次原始森林,十分不利于红豆杉的保护;森林的平均高度不足鼎盛时期的1/2;森林稀落,不足茂盛森林密度的1/2;林中的枯枝落叶层流失,平均厚度不足5 cm;被计算入森林覆盖率的芭茅化山头仍然出现在森林之中……一系列森林质量指标,如单位森林植被碳储量、单位涵养水源量、单位年固土量、单位年保肥量、单位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单位年滞尘量等森林质量指标无一不逐渐下降。其罪魁祸首就是木竹过度砍伐。
我国属于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质量差的国家。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森林建设与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其中主要措施之一是实行封山育林。但是,还是从林区传来的信息负面较多。
1)政策不配套。各级政府均承担着对生态建设投入政府资源的义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政策落实率逐级衰减,到了乡村这个级别,有的地方甚至是负投入。
2)黑手多。经过估算,政府政策资源投入效率不及15%。“卡、分、吃、拿”,配给的资源有多少可以实际到位?
3)瞄准性差。项目资金撒胡椒面,只能闻闻味。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太多“说得过去”的理由,根本没有瞄准性。
4)地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江西铜鼓大塅镇党委书记卢柏意介绍,“全乡从2005年开始全面禁伐阔叶林,原来每年林业收入过40万元,2010开始实施封山育林,不仅40万元的收入没了,乡里还要拿出40万元支付林地管理、防火等各项开支。”谁越积极参与,谁损失越大,积极与成果成反比。
现代林业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现代林业是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水平表示的,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这一系统运动过程中,由森林产出目标的诱导,使森林投入结构趋于合理化,由此,推动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向前发展。但是,在实践中,现代林业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其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林权确权后,要从现代意识不是很高的林农手中获得林地,是有一定难度的。现代林业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各种问题。主导者必须有比较高的智慧,进行市场可以接纳的契约设计。从实践来看,符合市场主体各方利益的契约设计不是很理想,这种实践活动又参杂了寻租等手段,使得林农吃了亏,加大了市场操作的难度。林权问题是长期问题,任何不顾其他人利益的契约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设立了林业重点工程7个: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政策,这些工程中只有2个披露了财政投入,其他5个只有成效表述。在国家审计署的《2012年第29号公告:关于环保领域34个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绩效情况的审计结果》中披露:甘肃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存在“酒泉市肃州区北大河系项目区洪家大湖等封育区项目执行效果欠佳;部分树种和株行距、治沙区草方格密度等未按设计要求实施。”国家级、国外贷款等两块金牌压制下,仍然有人敢于作假。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质量比较差的盖子需要进一步揭开。
森林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解决。根据我国现时期的发展需要,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生态建设是我国目前紧迫的建设,要完成《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规定的各项任务,任务十分繁重,国家与各级政府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更要加大资源投入,实施科技兴林,结合治沙、治石漠,全面协调推进是重要的途径[1]。
在目前存在的森林生态管理的4种模式中,市场化补偿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市场化文化的典型行为。其实,政府与民众都清晰认识到森林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用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用行政命令来维护森林。但是,由于过分迷信政府调控,反而置市场化手段于一旁。因此,总是出现许多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山区的经济贫困化。这种偏差必须纠正,可以按照科斯定理,设计与推进绿色补偿,力求激发林权权益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市场规则的出台,必然是利益各方角力的结果,在这场争斗中,极弱势群体——偏僻山区林农的代言人只能是中央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主持下,参照国际上的碳交易规则,研究设计一个树叶交易规则。实行树叶交易,林农保护森林的补偿机制就能够得到落实,森林就能够茂盛起来[2]。
全国的偏僻山区的林农是现阶段最贫困的群体。对于这种结局,政府应当立即启动政策扶助,主要对策如下。
1)立即对偏僻山区林农这一群体进行群体收入定位测量,准确找到偏僻山区林农这一群体在全社会各个群体收入中的定位。在进行测定后,可由国家发改委进行专项收入方案设计,要求各地在五年内彻底解决收入歧视问题。
2)立即启动中央政府林农专项补贴增长计划,及时缓解偏僻山区林农极度贫困状态,并且将制定一个5年政府专项补贴增长方案。
3)及时支持调整公益林补偿标准,让偏僻山区林农获得稳定的、与劳动成果挂钩的合法收入。
4)结合自然保护区的认定,适度降低国家森林公园于自然保护区的认定标准,扩大对森林的保护;在封山育林的地区,参照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准给予中央财政补贴,不但要逐步解决林农收入来源,也要考虑缓解当地政府必要支出压力。
5)由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政府配套,给林农建设专门的、最低价格的廉租房。
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我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代表我国政府进行发言,介绍了浙江武义山民下山典型案例。政府确实应当结合移民工程,设立偏僻山区林农下山专项工程,在5年内,把偏僻山区林农全部转移下山,保护森林。而且特别要注意3点:1)下得来。要按照略微超前的观点,设计移民点。2)有尊严。要注意正确引导宣传,偏僻山区林农下山专项工程应该是双赢工程,国家得利,利在保障可持续发展;偏僻山区林农下山得利,利在走上致富路。3)继续扶。偏僻山区林农素质低,可以启动政府购买的方式,对偏僻山区林农下山进行教育、技能、工作岗位购买,要让下山的偏僻山区林农幸福生活,不出现返山人,以体现现代社会整体幸福观[3]。
国营林场曾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贡献,许多老同志曾经是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在当年放弃了省、市部门的领导岗位走向大山,是十分可敬佩的人,大部分林场转换身份职工把一生交给了青山绿水,对森林精通,对城市十分陌生,城市生存能力极差。转换身份,变为最贫困的群体10年,就是他们失去尊严的10年。这也说明,当年的林场改革设计是有瑕疵的。对此,政府应当弥补。当然,经过十年磨练,绝大部分偏僻山区林农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在市场竞争中,仍然是穷,但仍然在奋斗,应该设立国家级林场转换身份职工补助专项,帮助这个处于艰苦奋斗中的社会最底层群体。
封山育林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仍然不够,主要是存在3个缺陷:1)政策不配套,中央、地方不一样。2)黑手多。政府政策资源投入效率不及15%,原先讲是资源的“跑、冒、滴、漏”,实际上的“卡、分、吃、拿”,影响到配给的资源实际到位。3)瞄准性差。由于原来设计的项目总是讲究渐进性过程,结果成为撒胡椒面,只能闻闻味,支持力度太小。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太多“说得过去”的理由,项目效果可想而知。根本没有瞄准性。在这种状况下,封山育林政策应该由顶级设计来完成,站在可持续的基点上,政策设计不但要规定项目,而且要规定效果,更要规定责任。坚决避免“一顶帽子大家戴”,保证封山育林政策坚决贯彻到底。
相对森林而言,木竹加工企业就是敌人。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紧缺,不能为了地方森林工业的蝇头小利,而忘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大业。保护森林就是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为了优质、快速建设生态文明,适度限制木竹企业是必须的。最少应该采取3大措施:1)各地应该配合封山育林,出台专项计划,规划在5年内逐渐关闭绝大部分木竹加工企业。2)各地设定木竹企业的合格技术性资质标准。按照省域统筹,只留下1 000家左右中大型木竹企业,设定科技含量标准与市场资质标准,对于不在合格标准之列的木竹企业坚决关闭。3)规定木竹企业加工地。木竹企业的加工地必须在县城以上地区,处于偏僻山区容易出现政府监管难、废料不进行环保或后续处理等问题,避免产生二次垃圾性污染。
我国本来就土地不多,尤其是人均土地很少,水土流失的加剧,更加重了优质土地危机。面对这范围不小的土地流失,我国要全国一盘棋,打破区域界线,设立国家级专项基金,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江西的山江湖工程至20世纪80年代设置以来,这个专项工程对于保护江西绿水青山贡献是巨大的,有效地遏制了江西的水土流失,使得鄱阳湖成为我国水质量最优的大湖,这种贡献是长久的。借鉴成功经验,国家设立水土流失治理等专项基金,首先是遏制水土流失,控制住湖泊面积的萎缩,还河流与湖泊清澈;然后应该注重水土恢复,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水土流失区生态问题[4]。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与《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今后10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建设任务。要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采取各种措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867万hm2,累计防治作业面积2 000万hm2之多,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1‰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82%,测报准确率达84%,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6%,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林业鼠(兔)害、薇甘菊、钻蛀性有害生物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绿色概念进一步在国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预见,国家重点工程的设立与资金投入肯定要大规模增加,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与科技、国家粮食安全、国防等几个高财政投入的并行领域之一。对于增加的森林生态保护专项资金,一定要用到需要的地方去。根据已经完成的对国家林业专项资金使用状况的结果分析,有理由怀疑与担忧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遏制专项资金流失要采取严厉的措施,加强审计与专项资金信息完全公开是保障措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财务公开细度应该达到原始凭证级,而不应该是大类级别,要把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件事情的执行人与责任人公布出来,严防死守,保护好任何一笔林业专项资金。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早在2000年,时任省长习近平就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随着美丽中国建设速度的加速,优美的生态环境才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现在更加具有现实紧迫性。
[1] 杜光阳,张玉峰,邓磊.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121.
[2] 曹强.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3):136.
[3]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A/OL].(2011-06-16)[2011-07-13].http://www.gov.cn/gzdt/2011-07/13/content_1905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