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俊 陈 敏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语境理论在国内外的阅读教学中颇受重视。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1950年,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他提出:语言除了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关系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即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语境范畴的研究来看,Halliday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指篇内关系、篇际关系)和非语言语境(指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又将情景语境按其语域理论分为三种类型:语篇场、语篇方式和语篇基调。Nunan(1993)认为,语境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经验语境。语言语境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语段、句子等语言环境。经验语境指篇章发生的现实世界环境,如布道词一般发生在“宗教仪式”这一环境中。王初明先生深入分析了语境和母语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补缺假设”构想,认为语言与语境知识的有机结合是语言正确流利使用的前提。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理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选择是顺应不同语境因素的结果,这些语境因素涉及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语言语境。王建华(2002:190)的定义为:“语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语言学家Arthur最新提出“认知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在阅读中建构内在情景的过程是推导语篇的过程,包括从头脑中的词汇目录中检索词汇,激发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搜索信息,通过增删、重组和连接信息建立结构,从而建立认知表征。
综上所述,语境的定义是很广泛的。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和弥补的。不管如何对语境进行理解和认识,它们都在话语活动包括阅读理解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学过程,作者首先把意义变成语言,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又把语言换成意义。为了正确理解其意义,我们必须利用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在阅读理解时,人们通常采用三种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第一种“自下而上”模式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注意言内语境,即通过字、词、句解码来获取信息。也就是把重点放在篇章中的词、句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和特征上,或者说只关心篇章的命题意义,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第二种“自上而下”模式就是强调对篇章整体结构的识别,以及读者的先前经验和背景知识在理解中的作用,是一个选择、预测、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即从篇章到段落,再到句子、词组、词的过程,是传统的“自下而上”模式的逆向过程。第三种“相互作用”模式,即“图式理论”模式是由美国人工智能学家鲁梅尔哈特(Rumelhart)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阅读理解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解码,而且需要“自上而下”的推测,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大脑。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既要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要已有的背景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处理过程。显然,先前获得的知识经验,或称“图式”是理解的关键。如果大脑中有丰富的图式,则预测就合乎实际,辨认就较快,理解就深刻;相反如果大脑中缺乏图式知识,则辨认就缓慢,理解会发生障碍。所以,读者接受信息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
阅读理解也是作者和读者进行书面交际的过程。阅读材料可能包括明说暗含两个方面的信息,暗含就是认知语境暗示,是说话人意义的间接表达,往往在明说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获得。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寻找关联信息、形成语境假设、进行思辨、推理等认知方法的传授。理解和推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关联,搜寻和调用多方面信息,形成认知语境假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解、推理、应用语言的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各种体裁的文本都有可能出现。体裁不同,如记叙文、评论文,其中蕴涵的情景语境就不同,表现主题意义的手法也随之而变化。语境线索是从文本中推导出语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是文本中的单词或词汇,也可以是短语或句子,通过激活相应的语境,从而确定另一语言表达的情景意义。利用语境线索还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导文本的意义。英语阅读中常见的语境线索类型有:解释、同义词、反义词、例证、因果、修辞语、标点符号等。当然,教师可以根据英语阅读的不同体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所看内容的情景语境时刻进行预测,并不断加以证实和调整的过程,建立阅读预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指导学生看试题部分,即短文填空,让他们对作者设定的语境有所认识,并从中预测可能的情景语境,如语篇场、语篇基调、语篇方式。以阅读语篇备忘录“Memo”的填空试题为例:
尽管以上短文试题中有空缺,并且在句与句之间没有显性的逻辑衔接词语,
然而在篇章语境的约束下,必然具有一定的可预示性和实现语篇连贯的功能。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此语境来预测出“Memo”的大概情景语境:明年的销售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扩展什么?在鼓励员工参与的前提下,收集建议是为了新建什么?要求在某方面加倍投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任命巴巴拉·约翰逊为哪个部门的经理?
以上所预测的有关“Memo”的各条情景语境线索中的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同现性,相互衔接呼应,能约束学生的思维范围,把握其相互关系,使填空短文的语义连贯起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特定语境从以下训练方法入手,以便完成填空试题:
(1)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训练法
学生可以依据“measure to be taken:to expand the2”的特定语境在阅读语篇中寻找与其语义相同的句子,即“To help make this goal possible,I am announcing today the expansion of our Marketing Department.”,在这个语句中“expansion”与习题中的“expand”是同词根,它们分别为名词和动词。那么,学生可以根据以上语句中的静态语境表达式,即“the expansion of our Marketing Department”,并结合“expand”的类联接语境(语法语境),即动词后面接宾语,于是就能推断出动态语境的表达式:“expand the Marketing Department”,所以短文空缺2的答案就是“Marketing Department”。
简而言之,无论是静态语境的表达式,还是动态语境的表达式,它们都表示语义相同的短语,并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图式,促使其记忆结构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变过程,加深对这两种不同表达用法的记忆,以便成为永久记忆。
(2)认知语境训练法
请看填空3的认知思维过程。根据“channel to collect suggestions:the new”的特定语境,学生可以在阅读语篇中找到比较复杂的句子,即“One way we have begun to collect the suggestionsof our employees is through our new computerized network.”。该语句以动词“is”为核心,控制句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即同位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等重叠形成空间型的构造。这种句式从语言形式上来看是比较复杂的,然而实际上它并不复杂,因为该语句是由三个语块所组成的,即“One way”,“we have begun to collect the suggestions of our employees”,“is through our new computerized network”。这些语块一般没有歧义,它们的意义与情景结合很强,有很高的语境依附性。由于与特定的语境相联,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相互预料性,这就有助于学习者产生联想,形成图式,从而拓宽思维的范围,加深理解的深度,进而内化输入语言知识及文化信息,便于学习者以组块的形式习得语言,以整体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该句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语境意思(我们开始收集所有员工的建议之一就是我们要新建计算机网络)比练习中“channel to collect sugges-tions:the new3”的语境意思(建议是新建......)要更加明确和完整,于是填空短文中的第3个空缺可重构为:“channel to collect suggestions:the new computerized network”(建议是新建计算机网络)。
在 完 成 以 上 “the new computerized network”的这个搭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语法上看,“new”是形容词,通常用在名词之前表征名词的属性;从语义上看“new”限制了“计算机网络”的意义;从认知方面来看,定冠词“the”表示特指,“new”凸显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个认知域的内容,而“计算机网络”的其他认知域被背景化了。
(3)同义短语语境训练法
请看第4个填空题的解题思维方式。根据“requirement set:to double the efforts in4”的特定语境,学生可以在语篇中找到与此相匹配的句子语境,即“In the years ahead I would like to see our efforts doubled in on-the-job training.”该语句中的动词短语语境“to see our efforts doubled in”与练习中的动词短语语境to double the efforts in4具有同样意义的不同词项,都表达“在某方面加倍投入”。对于这两个动词短语,学生在作用大脑时能自动地把语义相同的短语归纳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概念域,促使他们明确其中的内在联系,将填空试题的特定语境与语篇中相匹配的句子语境进行对比、分析,于是第4个空缺可重构为:“requirement set:to double the efforts in on-the-job training”。
以上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动词短语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有其内部结构和意义的制约性,其中一部分可以联想起另一部分,这实际上就减轻了理解中的认知负担,便于学生在空位处进行准确的填空,使句子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综上所述,根据语境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有利于他们预测大概的情景语境,在理解过程中重构作者所设定的语境,推导句中内在性的逻辑关系,填补空缺,使填空语篇中的语言准确、地道、流畅。通过多种语境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熟悉语义相同的短语,加深理解,从而从文体、语用和篇章技巧角度来学习和掌握它们,以增强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1 Halliday,M.A.K.& R.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 McCarthy,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93.
3 Brown G,G 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69.
4 熊学亮.多维世界信息在语篇里的线性结构分析[J].外国语.1995,(3):30-35
5 刘辰诞.教育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6 胡霞.略论认知语境的基本特征[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7 王雪玲.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8 任绍曾.词汇语境线索和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