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心平(湖北经济学院体育系 430205)
太极拳是融哲理、医理、拳理于一身,以整体合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身心协调的一项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表演、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的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的健身祛病作用,已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太极拳人人可练,尤其适合老年人练习。人进入老年阶段,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都在衰退,这是自然规律,但是古今中外的医学研究和健身运动证明,科学的体育运动锻炼能够防止和延缓人的衰老过程。因此,本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太极拳运动特点和文化内涵,结合本人对太极拳的教学经验和运动医学理论知识,探讨老年人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作用,为老年人科学有效地从事太极拳运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动作圆活,直中有曲,曲中有伸,运动连绵不断,前后贯穿。太极拳虽有陈、杨、武、吴、孙、三丰太极等不同流派,各流派也有大、小架之分,甚至快、慢之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1、心静用意,身正体松。2、由松入柔,柔中有刚。3、弧形螺旋,中正圆转。4、源动腰脊,劲达四稍。5、三尖相照,内外相合。6、虚领顶劲,气沉丹田。7、含胸拔背,沉肩坠肘。8、内动外发,呼吸自然。9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1)“一身备五弓”是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要求,这与老年人在生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所谓“一身备五弓”是指练习太极拳时,把人体各部调节成由躯干和四肢共五把弓组合而成的一个统一的弹性体,在意识支配下,使躯干由内及外,由近端环节到远端环节,节节贯穿,对拉拔长,从而产生弹力的身体姿势。其中,腰为第一主宰,也就是太极拳中盘功夫所在,通过中盘的调节将上下盘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躯干与四肢的协调传递形式,达到“节节贯穿”的具体要求,使上、中、下盘各部分身体调节有序,最终达到“五弓合一,周身一家”的练功境界。而老年人随着老化的增加,骨骼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骨骼的化学成分也发生了改变。老年人的骨的弹性和韧性减弱变脆,关节软骨纤维化、钙化和磨损,关节滑囊变硬,韧带弹性减弱,关节活动幅度相对减少;肌肉也出现了质和量的变化,肌纤维变细,肌肉逐渐萎缩,其力量、弹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减弱。因此,老年人在进行太极拳练习时,并在练习过程中,使人体结构与功能衰老过程减缓,保持机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是腹式呼吸,强调呼吸“细、深、长、缓、匀”。如果说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规格练习为“调体”,那么与动作相配合的呼吸运动则称为“调息”。在太极拳运动中,讲求“气沉丹田”。即中正安舒、宽胸实腹;“意守丹田”,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深送到腹部脐下。在进行太极拳练习时,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配合呼吸。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呼吸方法合乎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太极拳运动应用腹式呼吸,主要是通过横隔肌的升降,促使胸廓开合,太极拳这种“细、深、长、缓、匀”的呼吸,不仅适合于人体生理有序的节律,而且肺部通气量增大,进入体内的氧气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可增强心脏功能,有利于全身新陈代谢。此外,通过腹式呼吸使腹肌一张一弛而富有弹性,腹部压力随着呼吸运动节律高低传递,对胸腹腔内的脏腑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这种持久的节律性按摩,可促进脏腑的气血循环,提高代谢功能水平。而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肺组织的纤维结缔组织增多,肺泡萎缩,从而呼吸机能和代偿能力降低;同时,老年人心肌萎缩,结缔组织增生,脂肪沉着,因而心肌收缩力量减弱,代偿能力降低。因此,通过太极拳运动能使老年人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减缓老年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衰退。
(3)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识运动”。如果说“调体”和“调息”是练习太极拳运动中的两个不同阶段,那么,“大脑支配下的意识运动”则称之为“调心”,这是太极拳运动的最高阶段。拳谱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力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点。进入老年时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神经细胞逐渐萎缩和死亡,主要表现是神经过程灵活性降低,兴奋与抑制之间的转换速度变慢,神经调节能力较差,对剌激的反应由于潜伏期延长而变得迟钝。因此,老年人通过太极拳练习,既能接受其“柔和、缓慢、轻灵”的运动形式,又能减缓神经系统的功能衰退,保持神经系较高的功能水平。
(1)太极拳是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太极拳是一种阴阳共存、虚实开合的拳术。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渗透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太极拳运动体现了太极阴阳对立统一的道理。在练习太极拳时,时时处处讲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共存,不能偏执一端。阴阳是一个抽象玄奥、外延极广的概念,太极拳中虚实、开合、刚柔、动静、内外、蓄发、呼吸等矛盾关系,均属阴阳范畴。因此,练习太极拳必须懂得阴阳之理,并在实践中揣摩拳艺理法,方可真正掌握太极拳,身心受益。这种太极拳锻炼中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原则,与中医阴阳对立的整体观是一脉相承的。
(2)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与日月、星晨、天地万物四时气候息息相关,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之间,以及精神和机体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整体,这便是中医的“人天相关”、“藏象相关”、“形神相关”的整体思想,而天—地—人—神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的物质中介是气,气是组成宇宙万物以及人体的最原始的物质,同时也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人体内若阴阳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反之,若阴阳失衡便要导致疾病。
(3)太极拳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即太极生阴阳的意义而定名。通过上述太极拳练习中的“调体”、“调息”、和“调心”活动,能够极大程度地增强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和脏腑经洛功能协调有序的动态稳定程度,从而增进人的健康水平,这就是太极拳运动不同于一般的其它体育运动的道理所在。通过太极拳练习,可以逐步调整人体机能失衡的阴阳和紊乱的脏腑秩序,使人体内外平衡协调有序,从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4)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做到松、静、自然,时刻处于“太极状态”,即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练习者的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最适宜的状态,均衡性、灵活性达到最佳水平,心平体静,自信心强,精神饱满,气势磅礴,支撑八面。对老年人而言,一方面由于退休、体弱多病等问题常常困惑着老年人,使老年人生活常常伴有主观情绪和情感变化,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老年人从社会职责中解脱出来,其欲望和要求日趋减少,有闲暇时间又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因此,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能够调整自已的心理状态,排除繁琐和困惑,达到松、静、空的境界。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过极,可引起精神和脏腑的病变,《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论提出“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论。在太极拳运动时,要求练习者做到“恬澹虚无”、“形神合一”万虑惧消,物我两忘,天、地、人三才合一,如行云流水般做柔圆的虚实、动静、开合等全身浑然一体的运动,这样摒弃了七情干扰,引导人体进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使老年人通过持之以恒的科学的太极拳练习保持健康,达到强体健心和延缓衰老过程的目的。
1 太极拳全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2 梁永文.太极拳抗衰老作用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