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容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稳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办学,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大学生就业稳定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自身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据麦克斯《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为22%,非“211”本科院校为33%,高职高专院校为45%。且88%的学生是主动离职。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1%;薪资福利偏低,占25%;想改变职业和行业,占13%。如此高的离职率,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引起关注。大学生离职后面临新的就业选择,原有的就业资源浪费,下一届毕业生除了要和本届学生竞争外,还要同离职的毕业生参与竞争,就业压力不断向后累积,形势日益严峻,这对高校就业工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有利于降低企业招聘成本、高校培养成本、学生就业成本,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利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和健康持续发展。开展大学生就业稳定性问题研究,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增,毕业生数量也一路攀升。而高校因为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配备、实训设备、场地、经费等投入未及时跟上,生师比过高,教师教学负荷过重,创新精神难以发挥,人才培养质量受到极大挑战。一些高校开设专业随意性太大,缺乏对市场深入研究和客观分析,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同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轨,而为了确保学校就业率,在学生中过分强调“先就业、后择业”,让学生选择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南辕北辙的道路起步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重考验。毕业生盲目就业的比例过大,最终导致就业“对口率低,稳定性差”,从而选择跳槽。
部分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要求过于宽泛,对学生所学专业不加限制、掌握技能不作要求,导致毕业生步入职场,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技能,而选择跳槽。
其次,企业提高招聘门槛,导致毕业生大材小用,也是造成就业稳定性差的重要原因。因毕业生数量增加,市场就业压力过大,部分企业也借机提高招聘门槛,让原本高中或中专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却让专科生来做,原本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要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招研究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现象严重。如果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所学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很容易产生另谋他就的念头。
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就业不稳定。
其一,对自我认识不清,就业盲目性、依赖性强。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是90后,家庭条件普遍优越,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依赖型强,再加上家长的保护,他们不会主动去认识当前职业的发展趋势、类型、内涵以及职业是素质要求,往往人云亦云,只听别人说,不实际去认识,导致观念扭曲,就业力较低,面对当前的就业市场状况,没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去解决。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碰到困难和难题,主动、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对事物和现象缺乏主观判断,只能选择逃避或回避。其次受享乐主义观念的影响,他们在选择职位时,他们更偏重于了解和关注哪一种职业更吃香,收入更高,更能引起人们的尊敬等等,而忽略了将来的发展、成长的空间、学习的机会等环节,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在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选择离职。
其二,大学生因为对自我缺乏清晰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部分大学生和家长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形势中,认为投入就有回报,投入与回报要相等的想法,他们未能意识到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使得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错位,跳槽随意性大。
其三,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涉世不深,职位低,收入也不高,人际关系淡薄,对于他们而言,如果选择离职,不需要承担的多大的经济成本,因而对离职并不会做过多的考虑。
其四,大学生刚从学校进入社会,从“校园人”转变为“职业人”,过渡太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对于他们而言,步入社会面临一个全新的组织,如何快速融入组织,适应环境,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开展工作等等问题都等着他们去面对,而这些环节稍有处理不好,也会导致跳槽。
大学生频繁跳槽,会带来很多弊端。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离职后企业面临重新招聘选拔并进行培训的人力、财力的支出,招聘成本大大增加;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会因为频频换岗而迷失方向,丧失自信,同时也会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对于市场而言,就业压力增加,劳动力市场不稳定。所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不稳定问题,要靠学生本人、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机制,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功能。要建立规范的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发布制度,加强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建设,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可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分析和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价位信息,尽可能为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尽可能提高大学生与就业市场的供求匹配度。特别是教育部门,应每年要将分专业、分地区、分学校在校就读人数、毕业生人数等及时向社会公布,方便企业、用人单位制定用人计划。对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政府还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确保大学生对自我选择的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同时还要加强监督职能和执法力度,规范人才市场,对禁止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拖欠员工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行为要严加惩罚,尽可能杜绝违法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3.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教育教学管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活动、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柔性化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培养。通过实施核心课程与核心技能的学分等价,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满足学生个性职业发展要求。通过实施预约式教学、企业主导式教学等形式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提供保障。
3.2.2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社会实践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再者,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会逐步增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力会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第一,教师结构应多元化。我国现的高校教师,基本是从学校过渡到学校,实践经验缺乏,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多引进一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来充实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第二,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高校要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建议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1:1,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低于1:3。
第三,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高校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其中经费投入是关键。首先要为所有专业学生提供在校实习实训的教学场地,实训场地的技术要先进,功能要完善,要与市场同步;其次,要广开校外实训基地,尽可能选取一些社会声誉好、就业质量高的用人单位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基地;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管理机制和办法,确保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要大力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2.3 加强就业咨询服务
第一,要重视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就业指导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全面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要将就业思想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养成途径,形成“以课程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讲座为补充,以个性化咨询指导为特色”的就业思想教育体系。要定期开展就业思想讲座,帮助学生调试就业心理,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第二,要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最好都具备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优质的就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职业优势所在,从而找准定位,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三,要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可过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形式全面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就业困惑与心理等咨询服务。同时可邀请行业知名人士、人力资源专家、成功创业人士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个性化职业咨询服务。
第四,要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高校要重视毕业生就业求职意向信息收集工作,了解学生求职意向,对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3.2.4 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在做好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当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与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设计、讨论,将企业管理理念、岗位需求、职业素养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让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同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同步、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相适应,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2.5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环境,营造氛围。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在企业的发展空间,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意义重大。
3.3.1 加强岗位匹配度分析
企业在招聘前,应编制详尽的岗位说明书,并根据岗位说明书来甄选相匹配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学生能力远远超过岗位要求,他们就会觉得企业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反之,如果能力远远小于岗位要求,就会觉得不能适应工作,工作要求与压力太大。所以,只有招聘到与岗位相匹配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发挥。
3.3.2 设置合理的薪资体系
企业需要对薪酬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并给与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福利,完善企业的福利制度,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3.3.3 尽可能为员工设置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现在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除了关心福利待遇外,还比较关注将来的成长空间、培训学习的机会等。所以,企业要尽可能为员工,特别是对新进来的大学生设置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让他们有明晰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增强企业的认同感,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方面。
3.4.1 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就业自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入学开始做起,从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长期效应着想,平时注重自己对西黄职业的适应性的培养,进校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把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与职业定位很好结合,合理分配大学三年或四年的大学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3.4.2 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大学生应主动关注市场动态,了解市场招聘人才的个人要求,根据自身的性格、优缺点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详尽的学习计划和行动方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顺利进入理想岗位、满足就业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3.4.3 提升个人素质
企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大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为步入职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1 张再生,赵丽华.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7)
2 季兰.企业大学毕业生高离职率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3 李成超,孟鹏.应届大学生高离职率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4 索志慧,宋丹萍.大学毕业生高离职率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