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是:“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据笔者观察与口头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时间少、阅读内容贫乏。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或者很少阅读,即使偶有阅读,所选读物大多是“快餐式”的通俗作品,或者是所谓的“言情小说”、“校园小说”、“玄幻小说”、“武侠小说”。这一两年来,用手机上网成为中学生的时尚,很多学生又迷上了“网络小说”,课程标准推荐的一批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则无人问津。
本着因材施教原则以及面向全体的原则,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受,倾听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悟,让他们有表达独特感悟的机会。除此以外,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笔者认为还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努力:
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
强化学生阅读的意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阅读的妙处,历代文人说的已经够多了,学生也从教材中培根《论读书》一文知道了读书对人的性格修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塑造作用,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里把阅读描述得更为庄严:
“阅读,是为言语生命打底,是为人生打底,是为言语创造和自我实现奠基。”
“任何的阅读都在改造人,都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会在人的行为举止中得以显示; 使人变得更丑陋或更美好,更粗俗或更优雅。”
阅读既是如此重要,大家对这一点也是确信无疑,可是为什么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呢?笔者以为,在七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语文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并把阅读当成每日的一个常规任务,定期检查反馈,一直跟踪到初中毕业,用三年的时间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吧。
具体实施方法:(1)在班上建一个图书角,打造“书香班级”的读书氛围。切记定期更换柜中书籍,书籍来源可以发动学生每学期拿来三本进行交流。(2)推荐阅读书目。精心选择读物,提高学生阅读品味。除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著作外,还可以提议学生征订优秀的期刊,如《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散文》等,还可以订阅与语文学习有关的书刊杂志,如《阅读与写作》《语文报》等。(3)定期检查反馈,常抓不懈。
二.精心打造有效的课内阅读教学
1.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改变“我辛辛苦苦地讲都考不好,不讲的话岂不是更糟”的观念,把课堂的发言权让给学生。总结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不得不承认本人讲得并不精彩,而且事实上认真在听的学生一直不多,就是真的在听的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也并不认为是听来的。并且在普通班教学,课堂纪律一直是个问题,许多学生45分钟起码有40分钟是在“不务正业”。既然如此,何不放下课堂的话语权,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的作用越隐蔽、淡化,学生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的情况越是经常,他们越是认为自己应该成为或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才一意味着教学的成功,教师的成功。
2.介绍一些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课程标准》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要帮助学生提高鉴赏水平,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学鉴赏方法。接近初中学生接受水平的鉴赏方法有这么几个:伦理批评、审美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新批评的细读法。其中细读法最能带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阅读心理体验。
3.教学生领悟文学作品意蕴的多向性
阅读教学活动,在文本和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凭借语言展开。仅从语言来看,其模糊性就存在于教材一本原语言,教师一输出语言,学生一接受语言之中,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何况还要在三者之间传递。因此,教学生利用模糊心理,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创造,对作品做出创造性的解读。
4.读写结合,有所读必有所写
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出于“为读而写”还是“为写而读”还是“为读而读”的目的,笔者认为读完之后都应该动笔,或摘录,或评论,或仿写,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李耀明,教师,现居广东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