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宽
摘要:回眸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指导的机械重复催生了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感,老师的角色错位引发了作文教学的低效。突破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习作指导中要立足生本,追求高效。在习作指导时,我们必须灵活使用并适度开发教材;给自己准确定位,把生活的源头活水真正引入学生的视野;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习得方法,把“自主”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自主参与;源头活水;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2-057-2一、回眸课堂:机械重复催生厌倦
回顾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导流程循环往复,千篇一律:备课,课堂指导,学生作文并誊写,教师批改,讲评。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表面上花费的时间多,但是真正起到训练作用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凭心而论,每次习作指导课上,我们自己指导得口干舌燥;课后,我们挑灯夜战,精批细改,但是学生就是不领情,习作水平并没有出现期望中的螺旋式上升,不少孩子的文笔变得死板,字里行间很少让人嗅到鲜活的生活气息。
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绝大多数付之东流,我们变得牢骚满腹,成天抱怨学生素质太差,写出来的语句不通顺,文不达意。“如果哪一天,教语文不要批改作文就好了!”成了我们的一个奢想。语文老师都怕教作文,那么学生怎么可能会爱上作文?
二、追问反思:角色错位引发低效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我们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把学生引上了害怕作文这条羊肠小道。
其一,死搬教材。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往往成了空中楼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抱住课本,按部就班,到了什么时候就写什么样的作文,年年如此,很少有变化。至于班级学生有什么具体特点,处在怎样的写作状况,作文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有多大的距离……我们很少思考,更谈不上根据学生实际去整合教材,开发教材了。即使有时想到了,但瞻前顾后,忧虑重重,一时萌发的念头转瞬即逝,终究回到了四平八稳的教学中去。这样的作文教学课堂,缺少了一份学生的主动参与,其实效性当然会大打折扣。“我手写我心”的“乐写”境界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学生无话可写倒显得很真实。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了智慧!
其二,越俎代庖。我们的“敬业”,封锁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我们语文老师确实很辛苦,无论什么样的劣作,经过我们的润色,总会成为一篇文通字顺的文章。翻开学生的习作本,红色的修改笔迹、篇中的眉批、习作后的总批凝聚了我们的汗水。不谈其他,就是光写这些,也得花好长时间。何况,我们还要认真审阅学生那凌乱的文字呢!然而,这一切不会令我们的学生感动,他们中的大多数懒得去看我们的文字,他们最多关心一下打在自己作文题目旁边的等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是我们老师在批改习作时,少了学生的参与;是我们老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时间一长,学生对作文变得麻木了,在他们眼里,作文不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枯燥的作业。我们老师的辛勤付出,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反而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滋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应对策略:立足生本追求高效
面对现实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把学生放在首位,还作文于生活,用心实践,不断反思,及时校正,努力改善作文课堂教学现状,着力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灵活使用并适度开发教材。
教材中所安排的作文是固定不变的,但在执行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是要追求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我们灵活使用并开发教材的过程。操作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充分考虑班级作文教学的现状,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及时调整作文训练计划。在习作前,我们要做有心人,引领学生搜集素材、占有材料,不要等到作文时才让学生去搜肠刮腹,苦思冥想,让学生从容面对作文,根治作文恐惧症。二是以生活为准绳。习作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果课本中安排的习作内容不太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必须及时加以调整。
——给自己准确定位,把生活的源头活水真正引入学生的大脑中。
我们既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要成为一位智者,千万不能把作文孤立开来,不要为上作文而上作文,不要让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将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学生的作文衔接起来,努力追求“学生忘记自己在作文”的自由表达境界。
作文课上,我们不仅是一位语文老师,还要是一位多面手。如作文课的一开始,我们要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有时还得充当教科学的老师,来一段小实验;有时充当教音乐的老师,和学生演一段音乐小短剧;有时做做体育老师,和孩子们来玩一个体育小游戏;有时候做孩子的大朋友,和他们玩成一片,演上一段小哑剧……在活动中,学生回归了生活,感受到了乐趣,就会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切入主题,学生的表达欲望就会在内心积蓄。这时,我们再辅以方法的点拨,范文的引导,学生的思绪就会像开闸的水,一泻千里。此时,作文就不会再是一种负担。——留给空间,习得方法,把自主落到实处。写作能力的提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完成作文初稿后,并不意味着习作训练的结束。面对学生的作文,我们必须放慢节奏,精心引导,不做无用功。其一,引导学生学会相互修改。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作家反复修改作品的故事,引导学生完成习作后,大声地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不同的人听。学生在朗读自己的习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不知不觉地对自己写得不通顺的地方进行校正,另一方面也会虚心接受别人意见,主动地对作文进行积极修改。在全班学生相互读作文时,我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不要先挑刺儿,而要用心发现别人作文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哪怕最差的作文,你也得从中找出几处用得好的词语、描写形象具体的句子来;在此基础上再说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在这样的互动训练中,学生学会了赏识,学会了评价,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积累,可谓一举多得。其二,我们的批阅到位不越位。批阅学生作文时,我们必须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文笔,先通读全篇,整体把握,然后再下笔修改,切不可读一句改一句。如果要写眉批和总批,就要写上工整漂亮的字体,聊天式的语言,幽默风趣笔调,让自己的批阅痕迹成为学生作文本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学生无限的启迪。习作批阅时,我们要俯下身子,心系学生,以学生的视野去品读,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面对学生的作文,我们要谨慎使用我们手中的红笔,该圈点的地方圈点,不该圈点的坚决不圈点,多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一起来研究。其三,允许学生习作失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好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学生一道成长。改变学生的作文的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反思,更需要我们持久的付出,长期的关注,反复地引导。在作文过程中,我们要包容孩子,允许孩子失败,始终用欣赏的眼光去引领孩子,让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尝试的阶段,可能效果不够明显,与理想的状态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不能退缩,应该少叫苦,多反思,勤实践,持之以恒,携手与孩子同行,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放飞想像。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学生的语言就会逐渐地丰富起来,我们所期待的无拘无束的表达、我口写我心的美好境界才会慢慢成为现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