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靖+陈明+郝晨希+钟永江
整合视导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好课的核心是创新教学思路,从智慧教育的角度解析教学目标,设计理想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创新教学。本文依托电子书包平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以综合实践课《对联》为案例,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好课的教学过程,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设计;中学语文
在前面两期的文章里,我们针对设计出好课可借助的技术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从智慧教学的视角出发,以初中综合实践课《对联》为例,明确在电子书包环境下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及培养学生智慧。
● 教材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综合实践课是帮助学生吸收中国文化精华、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智慧形成的阶梯。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被称为“诗中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本节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联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言语简练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对联,培养对联写作能力,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想法,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具体为:概念本体——对联形式,对联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方法本体——搜集整理对联资料,欣赏对联,借鉴仿写对联,创作对联。应用本体——对联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运用。
●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对联有了一定了解和积累,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有明显提高,在一些问题上,能够主动寻求答案。电子书包的多途径多方面的运用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及写作的手法,提高其学习创新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网站积累有关对联知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形式,欣赏对联写作方法,能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电子书包课前自由学习,引起兴趣;通过引导想象对联的过程,掌握对联欣赏与写作的方法,提高对对联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知识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为使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可借助电子书包的支撑。
1.电子书包的教学优势
资源获取工具: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可以分为固态、稳态、动态三种形态。[3]固态资源是指电子书包内置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工具;稳态资源是指以教学目标设定的课本与教材等;动态资源是指学生通过平台自主选择下载或上传的学习资料,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搜集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分享交流。动态资源的获取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是创设情境的必备素材,也是知识体系的养料基础。
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和介质,电子书包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认知工具的革新。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大多是凭借几张图片或者口述,解释说明教学内容,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给学生深刻全面的内容呈现,电子书包系统中提供有众多分门别类的认知工具,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原理认知工具,通过仿真模型小组件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原型;模拟考试工具,为学生提供虚拟的考场环境,学生模拟答题及时掌握学习情况。
情报获取工具:电子书包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凭借注册的账号,登录系统,学生点击测试系统检测练习,检测成绩和练习结果能够即时统计出来,另外,学生还可以将学习档案袋存放在内。这时,教师的身份不仅是电子书包的操作员,更是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情报获取员,通过存放在电子书包的测试数据或学习档案袋,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报,为教师今后因材施教提供有效帮助。
家校沟通工具:电子书包摆脱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学习地点不仅是学校,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电子书包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向老师“面对面”请教,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另外,电子书包将教师、家长、学校形成一个具有联通性的关系圈。[4]教师、家长和学校可以无障碍联系,共同管理与评价学习。
2.学习资源设计
对联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设计包括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这些知识内容以超链接,非线性的形式有机地归纳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对联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同时,对联网站还包括扩展学习读物,这部分设计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视野,也便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开展之前,学生可以登录对联专题网站,事先预习对联的形式这一知识点,为课上学习打下概念基础;在教学结束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再次登录网站,点击对联征集链接,发表个人已完成的对联作品。
3.交互设计
交流互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新的学习环境为师生、生生都提供了便捷的互动渠道,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例如,写对联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实时地对学生写对联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同时作出及时评价,了解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题库提供难度适宜、基础性强的大量习题,学生作答完毕点击提交,测试成绩经过系统数据分析后反馈在教师端,教师记录典型错误。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屏幕的切换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 学习过程
1.课下学习
赏对联:在上课开始之前,学生利用对联专题网站自主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记录总结并在交流区发布,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心得。
设计意图:对联网站学习资料丰富多彩,将整个对联知识体系分为:对联技巧、对联知识、对联分类、对联资讯、书法欣赏以及人物对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下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巩固知识,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交流区与同学利用追贴方式探讨问题。
2.课上学习
(1)引对联
师:请大家打开电子书包,找到对联图片,从这幅对联中猜一猜,老师是从哪里来?对联是中国特有民俗,无论是皇帝的金銮殿还是百姓的茅草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广阔的对联世界。
学生积极踊跃地抢答,仔细认真地听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对联在生活中的实例难以再现在课堂中,学生难以体会对联的精华,电子书包平台创设实现生活真实情境,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说对联
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自学网站预习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发现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预习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已学知识再次呈现存在困难,利用网站教学环境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源,刺激原有认知结构的旧知,再次分析和思考以前接触过的对偶知识,新旧知识相碰触,探讨归纳出对联的特点,整个过程,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重新吸收同化新的知识,养成由已知到未知的自主探究能力。
(3)赏对联
教师将学生分成春联、寿联、商业联和励志联四个合作小组,请学生在电子书包中进入对联欣赏工具,根据出示的图片或对联上句,选出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推屏展示。各组派一名代表阐述理由,时间5分钟。
各个小组分别进入对联欣赏工具,和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并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对联,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对联特点,激发想象力和对对联的浓厚兴趣。传统教学中对联纸张的数量、大小都会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果将真实的对联带入课堂会出现许多麻烦,占用较多课堂时间,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电子书包帮助学生获取问题情境。另外,线上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推屏展示工具解决了组内、组间交流困难的问题。
(4)写对联
根据赏对联环节中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总结创作写对联的方法:联想想象、善用修辞、巧用典故、修改成联。接下来,帮助学生想象、联想,师生共同对出下联。
任务一:选取以下图片中的任意一幅图(如图1、图2),看图根据上句对下句。
图1
图2
任务二:根据上句填下句,打开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料库,找到对应的习题,完成任务。要求:对联时,注意字数和词性相对。
任务三:根据图片独立完成对联(如图3、图4)。要求:至少根据画面中的一个事物独立形成完整对联。
答题提示:这项体育运动体现了哪些精神,可以自成上下联。
答题提示:充分联想,你想到了与此相关的很多事情吧,不仅是树本身。
学生根据图片写对联,同时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用电子书包投票装置选出最好的一联,集体欣赏,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对对联的任务,新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图的设置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对联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其对对联的技巧和能力。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一致的教学内容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电子书包分层学习任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大了课容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以施展,真正达到智慧学习的教学目标。
(5)贴对联
电子书包分别给出书房、葬礼、寺庙、婚庆、店铺、新年的大门口等建筑的场景,并提供几十幅对联,要求学生将对联贴入相应的场景中。另外,学生还可以现场用笔墨纸砚题对联。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可以及时进行课堂训练,反馈信息,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更明确了对联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将对联在生活中运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孙田赦.对联格律及撰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刘繁华,玉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3(1):73. [4]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endprint
整合视导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好课的核心是创新教学思路,从智慧教育的角度解析教学目标,设计理想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创新教学。本文依托电子书包平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以综合实践课《对联》为案例,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好课的教学过程,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设计;中学语文
在前面两期的文章里,我们针对设计出好课可借助的技术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从智慧教学的视角出发,以初中综合实践课《对联》为例,明确在电子书包环境下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及培养学生智慧。
● 教材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综合实践课是帮助学生吸收中国文化精华、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智慧形成的阶梯。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被称为“诗中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本节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联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言语简练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对联,培养对联写作能力,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想法,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具体为:概念本体——对联形式,对联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方法本体——搜集整理对联资料,欣赏对联,借鉴仿写对联,创作对联。应用本体——对联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运用。
●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对联有了一定了解和积累,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有明显提高,在一些问题上,能够主动寻求答案。电子书包的多途径多方面的运用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及写作的手法,提高其学习创新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网站积累有关对联知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形式,欣赏对联写作方法,能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电子书包课前自由学习,引起兴趣;通过引导想象对联的过程,掌握对联欣赏与写作的方法,提高对对联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知识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为使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可借助电子书包的支撑。
1.电子书包的教学优势
资源获取工具: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可以分为固态、稳态、动态三种形态。[3]固态资源是指电子书包内置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工具;稳态资源是指以教学目标设定的课本与教材等;动态资源是指学生通过平台自主选择下载或上传的学习资料,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搜集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分享交流。动态资源的获取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是创设情境的必备素材,也是知识体系的养料基础。
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和介质,电子书包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认知工具的革新。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大多是凭借几张图片或者口述,解释说明教学内容,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给学生深刻全面的内容呈现,电子书包系统中提供有众多分门别类的认知工具,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原理认知工具,通过仿真模型小组件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原型;模拟考试工具,为学生提供虚拟的考场环境,学生模拟答题及时掌握学习情况。
情报获取工具:电子书包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凭借注册的账号,登录系统,学生点击测试系统检测练习,检测成绩和练习结果能够即时统计出来,另外,学生还可以将学习档案袋存放在内。这时,教师的身份不仅是电子书包的操作员,更是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情报获取员,通过存放在电子书包的测试数据或学习档案袋,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报,为教师今后因材施教提供有效帮助。
家校沟通工具:电子书包摆脱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学习地点不仅是学校,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电子书包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向老师“面对面”请教,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另外,电子书包将教师、家长、学校形成一个具有联通性的关系圈。[4]教师、家长和学校可以无障碍联系,共同管理与评价学习。
2.学习资源设计
对联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设计包括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这些知识内容以超链接,非线性的形式有机地归纳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对联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同时,对联网站还包括扩展学习读物,这部分设计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视野,也便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开展之前,学生可以登录对联专题网站,事先预习对联的形式这一知识点,为课上学习打下概念基础;在教学结束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再次登录网站,点击对联征集链接,发表个人已完成的对联作品。
3.交互设计
交流互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新的学习环境为师生、生生都提供了便捷的互动渠道,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例如,写对联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实时地对学生写对联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同时作出及时评价,了解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题库提供难度适宜、基础性强的大量习题,学生作答完毕点击提交,测试成绩经过系统数据分析后反馈在教师端,教师记录典型错误。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屏幕的切换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 学习过程
1.课下学习
赏对联:在上课开始之前,学生利用对联专题网站自主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记录总结并在交流区发布,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心得。
设计意图:对联网站学习资料丰富多彩,将整个对联知识体系分为:对联技巧、对联知识、对联分类、对联资讯、书法欣赏以及人物对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下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巩固知识,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交流区与同学利用追贴方式探讨问题。
2.课上学习
(1)引对联
师:请大家打开电子书包,找到对联图片,从这幅对联中猜一猜,老师是从哪里来?对联是中国特有民俗,无论是皇帝的金銮殿还是百姓的茅草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广阔的对联世界。
学生积极踊跃地抢答,仔细认真地听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对联在生活中的实例难以再现在课堂中,学生难以体会对联的精华,电子书包平台创设实现生活真实情境,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说对联
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自学网站预习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发现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预习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已学知识再次呈现存在困难,利用网站教学环境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源,刺激原有认知结构的旧知,再次分析和思考以前接触过的对偶知识,新旧知识相碰触,探讨归纳出对联的特点,整个过程,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重新吸收同化新的知识,养成由已知到未知的自主探究能力。
(3)赏对联
教师将学生分成春联、寿联、商业联和励志联四个合作小组,请学生在电子书包中进入对联欣赏工具,根据出示的图片或对联上句,选出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推屏展示。各组派一名代表阐述理由,时间5分钟。
各个小组分别进入对联欣赏工具,和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并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对联,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对联特点,激发想象力和对对联的浓厚兴趣。传统教学中对联纸张的数量、大小都会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果将真实的对联带入课堂会出现许多麻烦,占用较多课堂时间,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电子书包帮助学生获取问题情境。另外,线上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推屏展示工具解决了组内、组间交流困难的问题。
(4)写对联
根据赏对联环节中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总结创作写对联的方法:联想想象、善用修辞、巧用典故、修改成联。接下来,帮助学生想象、联想,师生共同对出下联。
任务一:选取以下图片中的任意一幅图(如图1、图2),看图根据上句对下句。
图1
图2
任务二:根据上句填下句,打开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料库,找到对应的习题,完成任务。要求:对联时,注意字数和词性相对。
任务三:根据图片独立完成对联(如图3、图4)。要求:至少根据画面中的一个事物独立形成完整对联。
答题提示:这项体育运动体现了哪些精神,可以自成上下联。
答题提示:充分联想,你想到了与此相关的很多事情吧,不仅是树本身。
学生根据图片写对联,同时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用电子书包投票装置选出最好的一联,集体欣赏,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对对联的任务,新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图的设置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对联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其对对联的技巧和能力。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一致的教学内容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电子书包分层学习任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大了课容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以施展,真正达到智慧学习的教学目标。
(5)贴对联
电子书包分别给出书房、葬礼、寺庙、婚庆、店铺、新年的大门口等建筑的场景,并提供几十幅对联,要求学生将对联贴入相应的场景中。另外,学生还可以现场用笔墨纸砚题对联。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可以及时进行课堂训练,反馈信息,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更明确了对联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将对联在生活中运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孙田赦.对联格律及撰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刘繁华,玉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3(1):73. [4]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endprint
整合视导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好课的核心是创新教学思路,从智慧教育的角度解析教学目标,设计理想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创新教学。本文依托电子书包平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以综合实践课《对联》为案例,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好课的教学过程,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电子书包创新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电子书包;教学设计;中学语文
在前面两期的文章里,我们针对设计出好课可借助的技术进行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从智慧教学的视角出发,以初中综合实践课《对联》为例,明确在电子书包环境下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及培养学生智慧。
● 教材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综合实践课是帮助学生吸收中国文化精华、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智慧形成的阶梯。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被称为“诗中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本节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联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言语简练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对联,培养对联写作能力,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想法,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概念本体,方法本体和应用本体,具体为:概念本体——对联形式,对联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方法本体——搜集整理对联资料,欣赏对联,借鉴仿写对联,创作对联。应用本体——对联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运用。
●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对联有了一定了解和积累,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有明显提高,在一些问题上,能够主动寻求答案。电子书包的多途径多方面的运用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及写作的手法,提高其学习创新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网站积累有关对联知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形式,欣赏对联写作方法,能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电子书包课前自由学习,引起兴趣;通过引导想象对联的过程,掌握对联欣赏与写作的方法,提高对对联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知识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为使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可借助电子书包的支撑。
1.电子书包的教学优势
资源获取工具: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可以分为固态、稳态、动态三种形态。[3]固态资源是指电子书包内置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工具;稳态资源是指以教学目标设定的课本与教材等;动态资源是指学生通过平台自主选择下载或上传的学习资料,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搜集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分享交流。动态资源的获取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是创设情境的必备素材,也是知识体系的养料基础。
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和介质,电子书包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认知工具的革新。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大多是凭借几张图片或者口述,解释说明教学内容,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给学生深刻全面的内容呈现,电子书包系统中提供有众多分门别类的认知工具,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习印象。例如,原理认知工具,通过仿真模型小组件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原型;模拟考试工具,为学生提供虚拟的考场环境,学生模拟答题及时掌握学习情况。
情报获取工具:电子书包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凭借注册的账号,登录系统,学生点击测试系统检测练习,检测成绩和练习结果能够即时统计出来,另外,学生还可以将学习档案袋存放在内。这时,教师的身份不仅是电子书包的操作员,更是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情报获取员,通过存放在电子书包的测试数据或学习档案袋,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报,为教师今后因材施教提供有效帮助。
家校沟通工具:电子书包摆脱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性,学习地点不仅是学校,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电子书包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向老师“面对面”请教,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另外,电子书包将教师、家长、学校形成一个具有联通性的关系圈。[4]教师、家长和学校可以无障碍联系,共同管理与评价学习。
2.学习资源设计
对联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资源的设计包括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结构化知识,这些知识内容以超链接,非线性的形式有机地归纳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对联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同时,对联网站还包括扩展学习读物,这部分设计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视野,也便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开展之前,学生可以登录对联专题网站,事先预习对联的形式这一知识点,为课上学习打下概念基础;在教学结束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再次登录网站,点击对联征集链接,发表个人已完成的对联作品。
3.交互设计
交流互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新的学习环境为师生、生生都提供了便捷的互动渠道,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例如,写对联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端实时地对学生写对联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同时作出及时评价,了解每位学生的发展情况;题库提供难度适宜、基础性强的大量习题,学生作答完毕点击提交,测试成绩经过系统数据分析后反馈在教师端,教师记录典型错误。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屏幕的切换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 学习过程
1.课下学习
赏对联:在上课开始之前,学生利用对联专题网站自主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记录总结并在交流区发布,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心得。
设计意图:对联网站学习资料丰富多彩,将整个对联知识体系分为:对联技巧、对联知识、对联分类、对联资讯、书法欣赏以及人物对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下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巩固知识,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交流区与同学利用追贴方式探讨问题。
2.课上学习
(1)引对联
师:请大家打开电子书包,找到对联图片,从这幅对联中猜一猜,老师是从哪里来?对联是中国特有民俗,无论是皇帝的金銮殿还是百姓的茅草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对联,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广阔的对联世界。
学生积极踊跃地抢答,仔细认真地听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对联在生活中的实例难以再现在课堂中,学生难以体会对联的精华,电子书包平台创设实现生活真实情境,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说对联
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自学网站预习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发现的问题。
学生积极发言,畅谈预习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已学知识再次呈现存在困难,利用网站教学环境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源,刺激原有认知结构的旧知,再次分析和思考以前接触过的对偶知识,新旧知识相碰触,探讨归纳出对联的特点,整个过程,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重新吸收同化新的知识,养成由已知到未知的自主探究能力。
(3)赏对联
教师将学生分成春联、寿联、商业联和励志联四个合作小组,请学生在电子书包中进入对联欣赏工具,根据出示的图片或对联上句,选出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推屏展示。各组派一名代表阐述理由,时间5分钟。
各个小组分别进入对联欣赏工具,和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并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对联,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对联特点,激发想象力和对对联的浓厚兴趣。传统教学中对联纸张的数量、大小都会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果将真实的对联带入课堂会出现许多麻烦,占用较多课堂时间,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电子书包帮助学生获取问题情境。另外,线上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推屏展示工具解决了组内、组间交流困难的问题。
(4)写对联
根据赏对联环节中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总结创作写对联的方法:联想想象、善用修辞、巧用典故、修改成联。接下来,帮助学生想象、联想,师生共同对出下联。
任务一:选取以下图片中的任意一幅图(如图1、图2),看图根据上句对下句。
图1
图2
任务二:根据上句填下句,打开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料库,找到对应的习题,完成任务。要求:对联时,注意字数和词性相对。
任务三:根据图片独立完成对联(如图3、图4)。要求:至少根据画面中的一个事物独立形成完整对联。
答题提示:这项体育运动体现了哪些精神,可以自成上下联。
答题提示:充分联想,你想到了与此相关的很多事情吧,不仅是树本身。
学生根据图片写对联,同时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用电子书包投票装置选出最好的一联,集体欣赏,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对对联的任务,新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图的设置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对联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其对对联的技巧和能力。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一致的教学内容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电子书包分层学习任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大了课容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以施展,真正达到智慧学习的教学目标。
(5)贴对联
电子书包分别给出书房、葬礼、寺庙、婚庆、店铺、新年的大门口等建筑的场景,并提供几十幅对联,要求学生将对联贴入相应的场景中。另外,学生还可以现场用笔墨纸砚题对联。
设计意图:电子书包可以及时进行课堂训练,反馈信息,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更明确了对联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将对联在生活中运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孙田赦.对联格律及撰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刘繁华,玉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3(1):73. [4]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