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织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设计小学语文教学须遵循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织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計划过程。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依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对小学语文教学诸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和组合。
一、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学论的学习能力结构特征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性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
一方面,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现代教学论认为,人的学力大致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层是知识,中间层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是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因而,成功的教学往往得益于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强调充分挖掘学生学力结构核心层的潜能,激发并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教给正确的方法,突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建构。另一方面,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提示我们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设计时,应将理解和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点,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般而言,主体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策略的设计和评价指标的规范过程;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对认知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和相应的调适。③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又是学生个人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提出的整体观念。整体原理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当事物各部分互相联系在一起时,其构成的整体获得了新的意义,超越了各部分之和。课文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言文字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思想,看作是一个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三维兼顾、整体推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以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把握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规律及教材编排的逻辑顺序,处理好一篇课文内部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一篇课文与一组课文间的关系、一组课文与整册教材间的关系;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应考虑情境与教学其他要素的整体性、每个情境间的整体相关性;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应关注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三个阶段的联系,以统整的思维设计教学策略。同时,无论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设计还是教学策略设计,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考虑各种设计要素间的关系及其与教学目标的整体切合性,以发挥整体性优势为最佳设计。
三、综合性原则
西方的哲学思想历来以分析为基础,而中国的哲学思想自古重视对事物的整体观照。汉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包含着地理知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里包含着气候知识,此外历史知识、政治思想在古诗中更是俯拾皆是。汉语言的综合性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针对语文教学而言,综合性是指在一次言语实践活动中,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的技能,以及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及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因而,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超越学科界限,突破课堂范围,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应着力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实践性原则
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该说,语文学科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能力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只有通过经验共享和经验改组,在主体积极的意义建构中才能获得。因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使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落实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原则需把握以下几点:①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倡导“多读、多写、多生活”,放学生到更为宽阔的语言天地里去历练,去读有字的和无字的书;②发挥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性优势,用多种手段创设习得语言的生活情境和体验氛围的情感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语言实践;③把握语文实践活动的合作性本质,设计合作情境,让学生在交往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情感性原则
语言文字是思想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语言和文字以及教学文本都跃动着生命气息,任何一个语言形式都是充溢着情感和思想智慧的生命形式。语文的这种无处不在的生命特质决定了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认知和训练过程,它更是生命的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体悟过程。因而,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情感性很强。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课堂教学也能高潮迭起。可以说:激活情感,以情促悟,应是语文教学永不言息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切实把握情感性原则,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设计时关注以下问题:①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②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③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例如,可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用体验的手法激发情感,用形象感染的手法深化情感,用拓展延伸的手法升华情感,从而使教学过程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孙红卫.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3(1)
[2]张后超.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的冷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2)
[3]陈艳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