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成明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可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灵魂,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新课标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是,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作了些思考。
一、强化课堂演示实验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新课标规定的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都安排了课堂演示实验。对这些演示实验,要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如:“‘红葡萄酒变‘白酒”,“烧不坏的手帕”、“无色液体写红字”、“神杯生‘牛奶”等短小精彩的魔术般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生领进神圣的化学天地。再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就可增加空气组成的测定,既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信任感,又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研究的方法。在讲可燃物燃烧条件时,给学生补充白磷在热水内与通入的空气进行水下燃烧的演示实验,效果就很好。在讲分子时可增加分子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取一根约400毫米的玻璃管,一端用打孔器打下的橡皮条封住,先加入约一半容积的水,再用滴管加酒精至满,然后用橡皮条封住玻璃管口,反复倒置几次,管内有气泡产生,聚到上端有一厘米多空柱,液体体积明显减少。这种微观内容通过宏观现象进行推理验证释疑教学,学生很感兴趣,深信传授知识的正确,印象也很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设计增补一些实验,可以较快帮助学生解难释疑,防止学生想当然。
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生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在分组时,要尽量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搭配,让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差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速度快的学生不至于无所事而过早离开。还要告诫学生,操作的速度应该建立在规范、安全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那些操作快的学生有无违规操作。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于是,可以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三、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书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技能,还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体会和结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升华,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的科学素养。因为传统的实验报告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化学实验进行总结,强调报告的完整性,并不鼓励学生对实验中预料以外的现象进行探究,导致实验报告书写一直流于形式。学生往往敷衍了事,不重视记录实验现象,不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不思考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照抄教材或互相抄袭现象严重。其实,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把化学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化学实验报告。因此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在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思考之后作出的书面报告,完整的记录了化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这是对化学实验的再认识过程,促进了学生从理论到实验再从实验到理论的充分结合,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郭喜姣.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考试周刊.2010年36期
[2]陈家栋.谈化学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化学教与学.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