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要】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正因如此,语文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入之于一堂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在开课伊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萌发求知欲望、开启思维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导入;教学艺术;高效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并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音乐会上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
一、情境导入法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出丰富多彩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有位老师这样设计导入语的:请大家闭上眼睛,塞上耳朵,闭紧嘴巴,以这样的方式感受一下我们周围的世界。如此延续三分钟,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大多会说盲聋哑的种种不方便和种种难以忍受之处。老师趁机介绍身患多种残疾的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非凡成就。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在经历了短暂的“盲聋哑”之后,一定会对海伦·凯勒有个全新的认识和感触,相信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会从海伦·凯勒的身上获得前进的动力,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
另外,教师还可利用音乐、图片等创造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且染,进人情境,并获得感性认识。我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MTV,不少学生还边听边流泪了,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故事导入法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发他们的深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许多老师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授《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便在授课前给大家讲述了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的故,故事讲完后,我补上几句:“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而且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当然,有些故事也可以由学生来讲,像《牛郎织女》《完璧归赵》《嫦娥奔月》等事件一提出来,相当一部分知道故事大概的学生,由于喜欢表现自己或急于表现自己,早就“按捺不住”了,请其中一两个学生略讲故事,此时其他学生必定也会“不甘人后”。这一方式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使学生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中来,投入有效的学习中。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的导入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可见,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在课堂初始的时候,采用质疑的方法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迅速进入兴奋、活跃的状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课时,可不露声色地假装疑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优越感,积极地为老师排忧解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谈论、探究中掌握知识。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导入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十分必要的,是启发式教学中诱导思想的具体体现。语文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千变万化,但其宗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只有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才能进一步发挥导入的功效,才能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