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张若虚诗中的“月”

2014-07-31 22:30兰瑞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情思

兰瑞平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名垂千古的诗作,也是让后世读者动心动容的诗坛瑰宝。目前高中使用的选修语文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就选入了《春江花月夜》一诗。而张诗中的“月”更令人陶醉。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着力描绘月,将明月、孤月、江月、落月、斜月等多彩之月巧妙地镶嵌在三十六句诗的不同之处,并配以“明月”“月照”“初见月”“月徘徊”“月华”“乘月”之月,凡一十五“月”,描绘出了古今诗月之极致,令人心动情怡。

在引导学生赏析该诗的意象意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张诗以“月”贯穿全诗。

先说“明月”。她是张诗中最先出现的关于“月”的意象,原诗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短短十四字,却铺陈了“春江”“潮水”“海上”“明月”四个绚丽灿烂的意象,描绘了“潮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交相辉映的壮丽绝伦的诗画美景,美得无法精当地言传,美得令人情思飞扬……

那明月,是与海潮同起同生的,一潮涌起,明月也就生出一截,升起一尺;海潮涌托着明月,明月依恋着海潮,难舍难分,相依相存;但明月终归是要从海潮中生出,从海潮里升上天空。这里的“明月共潮生”写出了海潮的涌动,写出了天空的广袤。这里的“明月”,给天地人间以清朗,带给春江海天以光明,让人心湖爽朗,使读者诗心澎湃。于是,赏诗赏月的情思,再也克制不止啊!清朗皎洁的明月,当是张若虚心中那美好的人生寄托吧。

“明月”这个意象,第二次出现于张若虚诗的中部,原句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她是诗人在倾心描绘了江流、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孤月、江月等众多美妙意象之绚丽夺目,引发出对人生、爱情、离愁、别绪的纯真感慨之时,信手拈来的,她是离人飘荡心灵的寄托,她是思妇牵肠挂肚的印证。这时的“明月”,已非“海上明月共潮生”之“明月”,彼时的“明月”,是清朗博大的“明月”,是壮丽空灵的“明月”;此处的“明月”,则是人性之月,人情之月,她是缠绵悱恻的“明月”,她是愁思满怀的“明月”;她与“楼”构成一个让所有游子与思妇都牵肠挂肚而又孤寂难熬的意象——明月楼,编织成一种江月中天,月色凄清,游子肠断,思妇憔悴的凄然意境,令读者心生愁情,触景情凄。这里的“明月”,虽只是“明月楼”的修饰语,但却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是一个绝然不可忽视的意象,没有她或改动她,张诗中部的意境和诗情乃至情趣,就会迥然有异。这里的“明月”,应当喻指爱人之间的心意相通,虽天涯海角,各处一方,亦心心相印。

次说“孤月”。她是张诗中有关“月”的第二个重要意象,虽只在诗中出现了一次,却让人过目难忘。张诗的原句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海面之上,深蓝静谧,没有一丝一毫的尘埃,这是怎样幽雅的景象与意境啊!江海之上,一轮皓然之月系在苍穹之中,由于江海的静谧,由于苍穹的广袤,皓月显得孤单,甚至有些凄凉,这是明月高挂苍穹的孤单,这应当更是诗人沉浮宦海,感悟人生的心迹流露,抑或是诗人赏景品月,触景生情的妙笔。一个“孤月”,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引发读者无尽的情思。

再说“江月”。她是张诗由写景转而抒情,究古探今,缘情问理的一个重要意象,而且在相邻的六句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其原诗句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常规上说,诗人写诗往往会尽量避免同一意象(词语)在一首诗里重复出现,而张若虚却在此诗中短短数句且相邻处连续三次使用“江月”,前后连缀而构成一种关于天地事物和人生变化的理性追问,引起读者随之思考:时间虽有古今之分,而江月、江水以及生命却永恒不变。这里的“江月”,不仅是张若虚诗句中的一个跟随“明月”“孤月”而出现的简单意象,而且是诗人仰视江月,神思飞扬的一种情思寄托,更是诗人借之求证江月长在,生命永恒的一种慷慨之心,甚至是探究生命价值的演绎升华。这里的“江月”,已经被诗人人格化,已经被诗人哲理化。

再说“落月”。张诗中的“落月”前后出现了两次,原句是:“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前一个“落月”,当是张诗继“江月”之后,着力描绘游子相思,思妇徘徊,愁情难解,孤寂难消之情,以“江水流春去欲尽”收束一笔,又以“江潭落月复西斜”再起跌宕情思,惋惜春光流逝,情爱无依,人心凄苦,生命怆然。而后一个“落月”,既是张若虚月境的收束,也是诗人思绪万千、情怀跌宕的归依。此处的“落月”,既与诗首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明月相呼应,又是诗人触景生情,缘景炼情的妙笔,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意境之空灵高阔,意蕴之形象深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月虽西落,月境虽收束,却令人浮想联翩,思绪驰骋,而后心魂广袤无垠。

最后说“斜月”。张诗中描绘的“斜月”只着笔一次,且出现在前后两个“落月”之间,原诗句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她紧承“江潭落月”,将江潭上那正在西落的月亮更近江潭之西的动态定格于诗句之中,再以“斜月沉沉”牵动读者之心,表达出诗人此时此刻那凄然孤独的情思,传达出万千相思之人的孤寂凄然之情。这里的“斜月”,一是海上明月,空中孤月,皎皎江月渐渐西沉之如实描绘,暗中也说明诗人在春夜赏月时间之久,情思之专;二是写出诗人情思由清朗(明月)而孤寂(孤月),再而深沉(江月),进而凄苦(斜月),最后迷茫(落月)的演变过程,生动地体现了诗人赏月时的情思跌宕。

总而言之,“月”是张诗中绘景抒情,缘情究理的一个最重要的意象,正是借助“月”在诗中的演化:明月——孤月——江月——落月——斜月——落月,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诗中为后人描绘出一幅春江夜月由升而落的诗画图,将自然万物与人情人性、人生哲理水乳交融,铸造出《春江花月夜》这一富含人性人生和文化哲理的辉煌诗章。

让学生把握住《春江花月夜》一诗着力描绘月,将明月、孤月、江月、落月、斜月等多彩之月巧妙呈现,抒写出富含人性人生的文化哲理这一特质,当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

猜你喜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情思
十月情思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春江花月夜
王小奇送画
拗九粥情思
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