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云
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的活动,学生在具体写作活动中,首先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表象,去感知它,然后发掘其内在的东西,认识其本质,再经过归纳整理,概括为书面文字。语文教师指导写作就是要组织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让他们通过实践去观察、发掘、整理概括,从而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其他事物发生变化一样,外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做的一切,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才是变化的依据。学生如果对写作缺乏兴趣,怀有轻视、惧怕甚至厌恶心理,即使教师付出许多劳动,作文教学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应贯彻激励性原则,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完成一系列的写作思维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笔,写身边的感受、体会,教学生写日记,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向校《启航》杂志投稿,为班级写墙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文的用途广和乐趣大,从而进一步激发写作热情。
作文的第一步是命题,教师的指导也就要由定题开始。命题作文能较直接地体现作文教学意图,利于学生思想迅速集中,利于密切配合读文教学,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但命题作为一种方式,并非完美无缺。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就讲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上来就是,很自然的;按题作文,首先遇见题目,得从平时之积蓄中拣选那些与题目相应合的拿来,比较不自然。”也就是说,命题把握不好,学生不易写出实际内容,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来,无话可说,只好硬凑文章,这就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束缚思想,消磨时光。明白了这个道理,语文教师就不能不在命题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命题要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写作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文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使他们有事可记,有物可状,有理可说,有情可抒,只有他们观察过、体验过的事物,他们才能写出所思所感来。这一项要求至关紧要,它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
其次,命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写作要尽可能和阅读相联结。阅读教学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写作时有所依傍,一是依傍课文中蕴含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一是依傍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功夫。结合语文课文,设计命题,使学生有据可依,常常能激发兴趣。如参考课文《口技》,命题设计:你必然遇到过许多有趣的事,有亲耳所闻,有亲眼所见,诸如一场生动的相声晚会,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活动,而其中肯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你是否注意过捕捉其中的细节?请选择一个题目:《××说相声》《××讲故事》《观××展览》,把脑海中的印象生动地记录在纸上,。
另外,命题要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开启学生的写作思路。要达到这一要求,命题应努力做到“新”“巧”“美”。
命题要新,一是要注意开拓新的写作领域,如《妈妈下岗后》《我得到了一张假币》,一是旧题新作,对它加以改造,如将《我的老师》改成《敬礼,老师》或者《责任》。
命题要巧,巧的命题往往新颖别致,且能显示构思的思路,这类题目同样富有启发性。如《润物细无声》写老师如何教育学生,《项链与枷锁》写莫泊桑的《项链》读后感,《温室之花》写父母溺爱下的孩子。
命题要美,讲究语言艺术,使学生一见到题目就受到美的教育、熏陶和感染,如《如果我是一朵白云》(用拟人手法,写一篇抒情散文)。
此外,命题方式必须灵活,可以教师命题,可以学生自拟,可以命一道题,也可以命一组题让学生选题作文。题目可以是一般的单行或双行标题,也可以是供材料作文。此外,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看图作文等方式,无不可以利用。命题的方式富于变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助益。
命题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就在于审清题意,激发写作热情,开扩思路,理清文思。指导的方法重在诱发。诱发也可说是启发,引而不发。既要通过对命题的阐发,使学生在心中形成写作动机,酝酿写作激情,又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讲清。否则,就会使作文练习的意义失去大半,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思路反易受到束缚。
指导审题时,应考虑到青少年不善于冷静地深刻地思考问题的思维特点,不能简单地、孤立地让学生分析某一个具体题目。指导审题最实用的方法是剖析和对比。剖析,就是对题目作以词为单位的分解,一个个讲清。对比,就是把所命题目和相近题目作一比较,使题目中容易忽略的词的意义显现出来。比如:《我的同桌》,可以把它跟《我和同桌》比较,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我理解他》跟《我理解了他》,分析比较,前者是强调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后者则是写“我”对他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把握所写的重点。教师可根据文题要求学生找出字面意思跟文题大同小异的题目,再引导他们辨别。这样的要求,学生一般能够做到。这样,在审清题意的同时,学生心中也会产生一种愉悦,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畏惧心理,而产生了写作的兴趣。
“文贵于情”,没有一股激情,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在学生写作前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是写作指导中贯彻激励性原则最具活力的部分。情境可以是富有生活美感的,也可以充溢着思辨的气息。情境可以由教师直接造成,也可以由教师“导演”,由学生造成。教师可以选取最能触发学生激情的新闻、照片或其他典型物件,去推动学生的心潮;可以选取优秀文学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或细节去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海阔天空而细致入微的想象、联想:可以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感染力的事件、情景,择其动人之处,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尊严》的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位名叫曲小雪的姑娘在美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她历经艰辛,经过几年的苦苦抗争,终于在美国法庭上战胜了身为大银行家的对手,维护了属于中国人的尊严。我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带进了课堂,学生听完后,感慨很深,不少人感动得流泪了。此后有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当今社会,有人不顾人格、国格,千方百计地与国外人士接触,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曲小雪,一位瘦弱的中国姑娘却用坚强和毅力告诉我们:祖国尊严不可丢,要做民族的脊梁。这位优秀的女孩,在我心中永远地树起了一座丰碑。”通过这次激励,学生从写作水平到思想道德都经受了一次洗礼,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创设情境还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定一名学生,将其自身的经历或者发生在其亲人中的感人事件整理成文,表达其特有的、真实的、充沛的感情,然后教师加以补充,“触类旁通”地开动所有学生思想感情的“引擎”;或者同时重点指导几名学生就某一事件或论题,各抒己见,同时引发其他学生的合理想象。如以“红绿灯下的思考”为题,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许多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红绿灯是交通信号灯,交通安全关系千家万户,马虎不得。”有的说:“红绿灯是信号,也是规范,任何人都应遵守规范。”在这种提示下,有同学迅速作出反应:“生活中,道德法律也是红绿灯,人们只有遵守它们,整个社会才会安宁。”还有同学作出这样的结论:“十字路口的红灯不能闯,生活中的红灯更不能闯”,并且还列举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例子作为佐证。班级同学气氛活跃,同学们思想都插上了翱翔的翅膀,许多同学的作文写得很有深度。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教师经常分析学生的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切实感到写作是“有味”而且是“有望”的。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