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本素材,提高读写能力

2014-07-31 04:04张利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结合点文本课文

张利春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阅读和写作不能完全孤立开来,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升,只有正确抓住读写结合这一有效的形式,才能使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现代语文学的基本观念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掌握语言的人”。要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里提出的读写结合,强调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以课本中一些素材为范例,精心设计好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以读促写,以达到借鉴提高的目的。这既是搞好文本教学的有力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条捷径。

显然,因学生层次不同,教师的指导方法和着力点也不同。可针对学生阅读素养差异,从阅读欣赏到仿写练习,设计不同的读写结合练习。

第一,读写结合点的设计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具体做法包括:

1.在文本教学之后设计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这是读写结合指导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不可缺少,约一个月时间。

2.比较阅读中设计几个读写结合点,进行比较,根据新《课程标准》选出一个更科学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这是读写结合指导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多是根据学生阅读层次(如读写结合所需的时间和写作的质量),教师具有了一定的指导经验,找到课文的几个读写结合点,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更科学的读写结合点,切合学生的实际,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读写运用。

3.因人而异地设计读写结合点,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层次,设计出最适合每一个学生能力发展的读写结合点。因为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读写结合是个能很好地体现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实施原则也不是设计出几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随便选择。因为到这个时期,读写结合不再是训练手段,更多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沉淀。它依然需要针对性和层次性,需要分小组进行,依然需要时间、评价等辅助因素发挥作用。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提高认识,改进教法,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素材,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文本素材,设计不同的读写结合练习。其具体做法包括:

1.从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入手,把场景仿写得富有情趣。有些文章在描写手法上很值得去学习。如《陶罐与铁罐》这篇童话故事,作者对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神情、动作作了精心的刻画,把两只罐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心理、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成了授课的读写结合点。教授该文本时,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个性,领悟文章的描写手法。课后,可以设计一个故事场景让学生去描写。如:两只鸡为了争夺一条虫子,吵起来了。请你想象它们生气的样子,想象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把这种情景写下来。有了课堂上的感悟积累,学生有意识有根据地想象出两只公鸡争斗时互不相让、你争我夺的情景。这种练笔比单纯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效果更显著,学生会顺着课文的情感,学着课文的写法,很自然地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在初中文本中如《孔乙己》《变色龙》等,都是极好的范例。

2.从语段入手,把片段写成“一个意思”。有些语段句子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在教学中,不必向学生大量讲解句群关系,但引导学生模仿必不可少。如《春》中描写春花的段落,作者围绕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具体地写了花的不同颜色、形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如可以以“节日的礼花多么美丽啊!”为中心句,具体从礼花的颜色、形状、变化等方面来描写礼花的绚丽多姿。在我们语文课本中类似的段落还很多,如《中国石拱桥》中描写桥坚固美观的段落等。教完这些内容后,都可以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来仿写。练笔的次数多了,学生就掌握了如何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3.从文章顺序入手,做到言之有序。文章的写作顺序,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虽然有点难,但可以选出一些顺序明确的文章,让学生仿照这种顺序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作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具体描绘了百草园的美。同样,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以“我家的阳台”“美丽的校园”等为题作类似的练习,这样能让学生建立起“序”的概念,为以后的布局谋篇打下基础。

以上三种指导方法都是初级训练阶段,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单一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有力激发了学生的读写兴趣。下面列举的指导方法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深度训练,也可以针对阅读素养较好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揣摩故事的结局,寻找续写点或改写点。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或改写,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文章以菲利普一家绕开了贫苦潦倒的穷水手于勒改乘轮船回家结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个结尾展开多角度的续写,如有的学生发挥想象“菲利普一家感觉被穷水手于勒骗了,想尽十几种方法来报复作弄穷水手于勒”,还有的发挥想象写了“菲利普一家感觉被穷水手于勒骗了,回到当地被乡里乡亲羞辱嘲笑”的尴尬情景。又如对课本中《皇帝的新装》的续写,《卖炭翁》的续写等等。这些文本为续编故事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在原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改写故事,你会惊喜地发现,同学们有着许多超乎寻常的想法,而且对这个作业充满了创作激情。又如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外阅读《绝招》也是一篇很好的可提供续写的文章。课后,我以“暑假不知不觉地到来了,孩子们又一次来到大树下,亮出自己的绝招”为开头,让同学们续写故事。由于先前对文中的几个小主人公的特点领悟得透彻,所以在续写中,学生能以生动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展现比绝招的场景。班里有个学生这么写道:

大树下的比试又开始了。这一次先上来的是三胖,他从兜里掏出了一支口琴,用两手捧着,眯起眼,鼓着腮帮子,吹了一首《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这动听的琴声让伙伴们都竖起大拇指,连声夸奖:“好招,好招!”

这次的练笔中,学生大都能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学生们比绝招的情景。学生在这次习作中体现出的“灵感”,让笔者在教学中倍感欣喜。应该说,续写是仿写基础上的一次创新,是仿写基础上的一次提高。

5.立足文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感而发。有许多文章,重在教导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世,以此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学完这类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成了学生与同伴、与文本、与教师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把这些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猫》《给予树》分别写了人们对动物、对陌生人的一份浓浓的关爱。课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是那位收到洋娃娃的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以书信的格式来写写自己心中的感想。有位女同学写道:“亲爱的小姐姐,我是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姑娘,我很喜欢这个洋娃娃。她真漂亮,我摇着她,她的眼睛就会一眨一眨的,嘴边还带着笑呢!小姐姐,这个娃娃就像你吧?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同学们的回信中,透出了他们纯真的爱心,在真情诉说中,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此外,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还可对“读写结合”作新的尝试:(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如学习完《济南的冬天》后,布置写作《〈济南的冬天〉和〈济南的秋天〉之比较》。(2)评价鉴赏。即让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大胆地进行评价,阐明自己的观点,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浅析〈背影〉中的人情美》。(3)观点争鸣。即让学生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学习。如《〈故乡〉主题之我见》。(4)专题研讨。即让学生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撰写专题小论文。如《古代诗人笔下的“春”》。(5)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如《规范汉字使用状况的调查》。(6)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阅读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撰写研究小论文。

“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阅读教材中可挖掘的美文很多,可以是美的句式、美的构思,可以是美的细节、美的情感、美的修辞……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得到的是多种思想。巧用阅读教材中的文本素材,教师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方法,学生会给教师一篇篇精美的文章。

参考资料:

1.李白坚《我们怎么教作文》,上海教育出版社。

2.忻敏敏《让文本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5期。

3.张素芬《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策略》,《阅读与鉴赏》2009年第3期。

4.潘新知《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合点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背课文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