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敬岩 崔承刚
(1.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首选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2+1”的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由此带来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也应运而生,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拓宽了知识面,扩大了人际交往面,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同时,多元的社会文化、多样的社会形态、多种的人生价值、多彩的生活舞台等必然也带给学生不同的人生感悟。这对于党龄较短、年龄尚小、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党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做好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无意识为主动带头,变无所谓为坚持做,变消极为积极,变无为为有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辛苦培养的学生党员到社会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党的这条大船拥有好的舵手。
按照《党章》的规定,积极分子满一年后方可发展为党员。这对三年制的高职学生来说,最快也要在大二的上学期才能实现自己的入党愿望。大三上学期就面临着顶岗实习的问题,因此,在学校接受党的教育的时间很短,有的甚至不到半年。如果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加强教育管理,受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未来的党组织队伍建设情况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顶岗实习学生党员为例(数据截止到2013年12月30日),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党员所在院系学生党员人数顶岗实习党员人数工作单位有党组织的人数自动控制系24199机械工程系241810信息工程系1580珠宝学院15122黄海汽车学院23125合计1016926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学院,其中自动控制系、机械工程系和黄海汽车学院均为纯工科类院系,三个院系学生党员数占据该院2011级学生党员的70%,学生实习工作单位主要是一些合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因此这些学生党员中有党组织关系的比较多,占到单位有组织关系的学生党员的92.3%。而信息工程系和珠宝学院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就业质量不高,且几乎无党组织。此外,我们也能看到,有党组织的单位仅仅占据用人单位的37.6%(按顶岗实习学生党员人数计),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几个人在同一单位工作的情况。那么如此分析下来,我们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滞后的原因就有了明确的总结。
顶岗实习党员管理这个问题,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多年来,很多高校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顶岗实习党员的管理首先思想意识不到位,认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少数,没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得过且过,对付到毕业就行了。因此,从学校层面就忽视了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要求和约束,不闻不问,由着基层党组织自行管理。其次,很多高校各院系负责党务工作的同志基本以兼职为主,在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同时兼任辅导员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的职责,既要担任辅导员又要组织学生活动,既要做学生日常管理又要负责学生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党务工作更多的以发展党员、收取党费为主,党员日常管理松懈,顶岗实习党员的管理更是被遗忘。再次,谁管理无据可依。上级相关部门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明确的文件或指导性意见,致使很多高校不知道如何开展。如果由高校负责管理,存在着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沟通困难、工作时效性不强、工作任务推动缓慢等问题,难度系数较大;如果由用人单位管理又存在有无党组织的区别,即使有很多单位有党组织,为了减轻负担也不愿意去承担这份责任,况且学生只是实习工作,还未与单位签订正式的用人合同,因此出现了管理的灰色区域。从调查情况看,高校也不是一点工作不做的,毕竟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深知自己的责任,不能完全不管,于是,将对顶岗实习党员的管理做成了很实际的工作——通知转正和毕业前转出组织关系,连每月上交一次的党费也变成离校前一次交清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党员管理不到位,党员责任意识不强烈,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明显。
用人单位接收学生的目的是要参与单位运营,为单位创造效益。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也仅仅局限于岗位职责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对寥寥无几的学生党员要求也不高,甚至很多单位都不过问学生是否为党员,觉得这与单位生产经营没有关系,只有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单位的这种无责与漠视使很多学生党员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组织,对党员这个称号无所谓,对党组织也没有感情。诚然,用人单位没有意识到一名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学生中的作用,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那必将会带动一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毕竟,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佼佼者(高职院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发展比例基本在6%左右)且很多为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对用人单位培养后备干部、稳定顶岗实习学生军心是大有益处的。但很遗憾,很多用人单位未意识到这点,忽视了学生党员的存在,也使很多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后少了伯乐,少了肯定,迷失了自我,消沉了自我。
临近毕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是否有人去管理自己的党员身份无所谓,没人管更好,省的麻烦。这也是很多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心态。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完成教学任务,顺利拿到毕业证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于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半个学生半个工人,既要完成毕业实习设计等教学任务,还要完成用人单位规定的动作,压力很大。因此,对于学校党员各项管理规定更多的是被动去完成,不到最后时刻不做,做了也是敷衍了事。对于那些在省外工作的学生的党员,更是有着很好的借口“离学校太远了,回去一趟舟车劳顿,没必要啊”、“反正我在外地,学校只能电话催,也见不到我,没关系,推着走吧”、“老师啊,我在深圳呢,回去一趟要好几天,路费上千元,还要扣工资,通融一下吧”。正是这种种消极的思想,致使各项党员管理要求落不到实处,起不到作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最初入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现在目的达到了,积极性自然就下降了,党性意识愈发薄弱。党员个人的不积极,不配合,无所谓,必将影响到整个党员队伍的建设。
明确高校责任、单位义务和党员个人作用,通过三方共管、三方联席实现顶岗实习党员管理不掉队、不脱节。各级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通过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和权限,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责可追。
高校作为顶岗实习党员的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党员走千里,根植在母校。在党员顶岗实习前,高校就应该为党员下一步管理做好准备,如召开顶岗实习党员专门工作部署动员会议,明确顶岗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要求,下发《顶岗实习党员管理规定》及《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间工作流程》等;为顶岗实习党员发放《顶岗实习党员活动证》,要求详细记录党员顶岗实习期间参加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情况;开展顶岗实习党员亮身份活动,由学生党员本人向所在单位党组织递交《党员身份告知函》,并及时反馈单位意见等。通过条目清晰的几个步骤,使党员清楚地知道自己顶岗实习期间的义务和责任。切忌,设置很多条目,让学生一看就望而怯步,而是要通过明晰的几步走,将能够落到实处的必须做的值得做的列入流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去完成,真正起到党员亮身份的目的。
作为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用人单位,与学生有着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其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党组织建设等都将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发挥用人单位的作用,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更是顶岗实习党员教育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行明确的沟通,将顶岗实习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用人单位的党员管理,阐明顶岗实习党员在顶岗实习学生中的影响力和重要作用,取得用人单位的密切配合和鼎力支持。对于没有党组织的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协调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列入单位所在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员活动,作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社区党员活动越来越重要,但参与人员主要以退休人员、低保户及灵活就业人员为主,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活动形式老套等弊端,年轻的学生党员的加入必将给社区党员活动带来一丝新意和活力,相信经过有效的沟通社区党组织会向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敞开大门的。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主动参与到党员管理中才能真正实现“党员行千里,管理不掉线”。党员自身消极应付,把学校和单位对党员的管理作为一种负担,不肯参与其中,不积极配合,不主动承担,那么成效必然不大。顶岗实习党员能动性的发挥除了学校老师的叮咛,更多的应是用人单位的教育,要为其指定德高望重的指导老师,不但从职业能力上还要从思想观念上强化学生的党员意识,为其加担子、指方向,解困惑,使其从思想深处明确自己的党员身份。这也要求高校在发展党员时必须擦亮眼睛,严格把关,将真正想入党、自身过硬、不以功利为目的优秀学生吸收到这个队伍中,才能实现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
多媒体时代,信息化的通讯手段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介作用,拓宽党员教育管理平台,拉近与学生党员的距离,缩小教育“代沟”,才能真正实现党员教育管理不落伍、不贫乏。当然,发挥新媒介作用,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在保持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依靠新媒介发挥新载体的作用。
采取“一上一下”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即上级(指学院党委)建立党员公共微信平台,下级(指各院系基层党支部)建立党员QQ平台。随着微信平台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一新媒介。建立全院的学生党员公共微信平台,发布学院党建工作动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院发展;发布党的重大事件和决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建立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就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由QQ,因此要充分发挥QQ的作用,由学生党员所在院系分别建立党员QQ群,作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平台,发布通知、发放学习资料、解惑答疑、组织党员日常教育工作等。新媒介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只要能上网,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都能实现。尤其是,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必备条件。相信通过这样“一上一下、双管齐下”的管理必能使党员教育无空白。
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并不是要束缚他们的思想,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要通过思想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员的潜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而打造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更好地服务用人单位、服务社会,服务党。在使学生党员自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为顶岗实习党员配备“培养人指导教师”,即由党员的入党介绍人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义务指导教师,帮助协调解决实习期间的各种问题。培养人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业和生活情况;向学生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和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学生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对顶岗实习党员的困难给予协调解决等。
对于在省外工作的顶岗实习党员,不能回来参加转正大会的或者参加支部重大会议的,可以考虑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形式参加大会,或者协调其在转正期限内任一时间返校,为其举行“一个人的转正仪式”,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减少请假次数,减轻经济压力,让学生感受到党组织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打开便捷之门。
为方便顶岗实习党员管理,也可以采取“委托式教育”,即委托用人单位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列为所在党组织的“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如果一个单位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临时党支部,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建立党员之家,找到党的组织所在。用人单位要按照单位的党员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并定期向党员所在学校进行反馈和沟通。当然,各高校也要确定各院系党支部联系人,定期通过电话和实地回访等形式,考察考核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委托式教育”的效果。通过学生党员近距离参加党员活动,实现了党员管理的融入式和时效性。此外,对于在某一地区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临时区域党支部,由学院党委牵头,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开展支部活动等。
总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一项新的党建课题,学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不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利用新载体,制定新举措,保证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魏长龙,陈敏.关于大学生流动党员组织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5).
[2]吕延明,周海兵.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毛近菲,王伯启.高职院校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
[4]薛泉祥.关于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吕雪松.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的党建工作[J].机械职业教育,2011,(4).